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新华网:“清明节”,如何光大文化内涵?

2012年04月01日

    清明节成为“节假日”后,越来越多的人把“清明节”过成了“清明假”,随着3D网络祭奠、“天堂信”祭奠等新形式出现,作为中华文化重要载体的传统节日清明节,怎样才能过得更有文化,更能体现时代气息?

变奏

清明将至,“清明出游”、“踏青”、“自助游”、“拼假”等成为各大社交网络热门词汇,不少学生、上班族算着日子,期待着清明假的到来。网络上也流行着各类“清明出游攻略”“路线推荐”文章,各大旅游公司争相推出“清明线路”。

虽然清明自古就有踏青游玩传统,可现在“全民出游”的热闹景象还是让不少人感慨。在网上,有网友觉得清明成为国定假日后,“祭祖扫墓少了,聚会旅游多了”。

调查显示,参与调查者中近38%的人对待清明的态度是“传统节日,会去关注习俗”,近62%的人认为清明只是一个休息与出游的机会,并无特别。

华东师范大学民俗学博士生导师田兆元指出,草长莺飞四月天,清明既是传统上用来对逝去亲友表示感恩的节日,也是出游踏青的好时节,两者并不冲突,不应偏废。

他说,清明扫墓,是一项民俗传统,也蕴含着文化价值,体现我们传统的亲情文化,不能简单把清明当做假日。但同时,由于气候适宜,清明游玩也是重要传统,包括春游、宴饮、斗鸡、踢球、荡秋千、聚会,在古代就很流行,现在的旅游、度假,可以说是一种延续。

习俗

“清明最重要的一个传统就是祭祖。”民俗专家、复旦大学教授郑元者认为,祭祖能让人知道自己的由来,形成情感上的依托、精神上的链条。这种关于先人的记忆是整个民族文化的共同记忆,如果得到很好的传承,就会形成共同的力量。

随着时代变迁,年轻一代尤其是都市青年,对于祭扫等传统风俗的印象逐渐模糊。"我们受现代性影响很大,被全球化了,尤其是到上海之后。"从农村到上海上大学的小王说。

“我们中国文化存在断裂带,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在特定受教育的环境下,家族观念已弱。”郑元者认为,在大多数都市青年意识里,自己是“城市公民”,生活在一个公民社会里。“但从寻根角度讲,家庭、祖先的概念是一种身份的记忆,以此来衡量‘我是谁’,我们不能自我决断,我们生活在共同的记忆当中,这样我们才有未来可言。”

曾在美国留学的小项认为,清明节的文化传统有自己意义,是我们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标志,“这种民族的独特性对身在异国他乡的人更加重要,能维系我们同为中国人的情感。”

对于独生子女一代,清明祭祖还有更重要的意义。“独生子女面临着越来越淡的家族情感,可能更孤单。”民俗学专家、复旦大学教授郑土有认为,清明节,长辈应尽可能带晚辈祭奠已逝亲人,让他们意识到亲情很重要。

在各大网站关于清明计划的投票调查上,表示会去扫墓或祭奠的人都超过半数,可见清明祭祀的这一传统仍然在民众中有着强大的生命力。“我们已经失去了很多,”郑土有说,“幸存下来的传统一定要珍惜”。

内涵

近年来,清明节祭祀方式随着技术的发展得到革新,新的祭祀方式--网络祭祀越来越流行。专业的祭祀网站越来越多,提供的服务也日渐丰富完备。

虚拟网络祭币、电子墓园、电子祭品、墓园特色背景、3D墓碑、追思文章分享、名人及事件的专题祭祀活动等。

与此同时,传统的墓地祭祀紧跟时代脚步,仪式在不断简化与创新,尤其在城市,一束鲜花、一条黄丝带、一封“寄往天堂的信”等绿色环保祭奠方式,为更多人接受,在年轻人中更被推崇,部分代替了从前烧纸上香、磕头跪拜的传统形式。

对此,人们看法不一。近日一项“你是否赞成清明节上坟烧香?”的网络投票显示,近72%的人认为上千年的传统习俗不可废弃,理应遵从,近28%的人认为,应改变传统的祭祀方式,使之更文明、环保。

网友“坂田茜”说,祭扫只是一个形式,与其在清明节形式性地去祭扫,造成人流、车流拥堵,还不如放弃传统形式,厚养薄葬比较现实。网友“异地恋的桃子”认为,“逝者已矣,也应得到尊重,”他认为一些新的祭奠方式很偷懒,不合乎中国人的礼德。

郑元者教授认为,无论是哪一种形式,只要不违背初衷,以诚恳的心去参与,忠于文化的内涵,就是好事。"在二十一世纪,不能纯粹地复古,全盘地复原,在具体形式上,加入符合现代人理念的元素,但特定的精神内涵是根基。"

倡导传统文化的的上海汉未央社团负责人姚渊认为,虽然不必强求每个家庭都要举行庄重的仪式,但公祭等社会性活动,一定要庄严,忠于传统,他认为这是体现民族性,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形式。(新华社专稿)

新华网    日期:2012年3月31日    作者:陆文军 杨韵绮

链接:http://www.s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12-03/31/content_249975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