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东方网:记住那些可爱的世博志愿者:“微笑”践行志愿服务理念

2012年05月02日

    东方网记者陈莹雪5月1日报道:两年前的今天,上海世博会拉开帷幕。一张张洋溢着青春笑容的年轻脸庞,点缀在世博园区的各个角落,成为园区的一道亮丽风景。海宝、盖满印章的世博护照、形形色色的世博徽章……这些都容易唤起市民对“小白菜”的亲切记忆。  
  上海世博会开幕两周年之际,东方网记者回访了3名曾在世博会辛勤耕耘的志愿者,他们都曾经历过世博会的洗礼,志愿服务令她们甘之如饴。对未来,她们信心满满,充满希望。
 

志愿者:陆燕丽  
  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研一学生

    经历:中国馆场馆参观问询员

   
“希望今后从事公益方面的工作,让自己微小的力量最大化”
  
  
2010年世博会期间,陆燕丽在中国馆49层序厅,为观看环幕电影的游客做引导问询工作。中国馆作为世博会期间最热门的场馆,每天参观的游客骆驿不绝,陆燕丽承受的工作压力可见一斑。
中国馆观众乘坐电梯到达49层之后,第一站便是序厅和环幕影院,经常会有很多人集聚在那里等候看电影,偌大一个序厅只有一两位志愿者,维持秩序相当不易。陆燕丽回忆说,每天嗓子都会喊到哑,一天几个小时下来双脚肿胀。有时在身体不适的状态下,还要微笑面对游客的牢骚,顶着委屈和压力来安抚游客的情绪。但是,优越的工作表现得到了认可,陆燕丽评上中国馆志愿者之星。
“我喜欢公益,这让我觉得能体现个人价值,最主要是,可以让自己微小的力量最大化帮到其他人。”对公益的热情,让这位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放弃优越生活条件,在5月做完世博志愿者后,8月选择到云南进行为期一年的支教,并担任支教团团长。
陆燕丽对记者说,在支教之前,上海正在举办着规模浩大的世博会,希望自己在离开家乡之前能够再多做一点事情,为云南的孩子们带去上海人民真诚的问候和关爱,也期望将世博的这份热情带到遥远的大西部。在云南支教的日子里,陆燕丽把自己做世博志愿者的徽章、服装都拿给她的学生看了,还在那里专门做了一个关于世博的展板,让没机会参观世博的孩子了解世博。
如今,陆燕丽在华师大攻读研究生,负责研究生支教团和西部计划志愿者工作,雷锋日还发起了为西部捐款的活动,公益、服务从来没有远离她的生活。对于未来,她说,希望从事公益方面的工作,让自己微小的能量能最大化。
 

志愿者:高嘉璇  
 上海交通大学2009级安泰经管学院

 
    
经历:城市最佳实践区引导员
“世博会后再也不怕排队啦,多了一个想环游世界的梦想”
  
对两年前志愿者经历的一些细节,高嘉璇的记忆有些模糊。虽然对于具体工作了多久记不太清,但一幕幕挥洒热情和汗水场景还仿若眼前,激荡青春和梦想的难忘经历到现在都弥足珍贵。
担任世博志愿者时,高嘉璇在城市最佳实践区引导点负责指路、发放世博报、引导客流等工作。身心俱疲是工作一天后最直观的感受。长时间站着不停地回答游客问题,遇到急躁的游客也只能忍耐。除了园区本职工作外,她还负责学院世博摄影宣传,每天半夜回去以后就直接瘫在了床上。她回忆说,当时游客问得最多的问题就是去浦东怎么走,聪明的她后来就画了一个指路牌,游客一看就对路线一目了然了。汗水凝结辛勤,时间累积经验,高嘉璇对片区的路线从生疏到熟悉。最后成了整个片区的活地图,这点让她倍感自豪。
2010年10月16日那天让高嘉璇印象最深刻,就在那天,世博会迎来103万人客流大考验。高嘉璇最直观的感受是,以前吃饭只需10分钟的路程,那天走了整整一个小时,因为不断地被拦下来问路。对于做世博志愿者的这段经历,高嘉璇很是怀念,她说,“毕竟那段生活里没有学业的压力,没有琐事的牵绊,只有唯一的一件事情,就是做好世博志愿者。简单纯粹,是人生中很难再有的一段经历。”
世博会结束后,高嘉璇仍然关注着园区的发展,她告诉记者,自己曾当导游带亲戚去参观中国馆,还知道原来的城市足迹馆变成了世博会纪念展,意大利馆重新开放了。
高嘉璇笑言,做完志愿者后再也不怕排队了,耐心大大增加。有一次高嘉璇去一个景区,需要在门口排队1小时,身边许多人都嫌时间太长放弃了。对她来说,在经历过世博会热门场馆动辄排队5小时大场面,对这点排队时间表示毫无压力。世博会期间,世界各国共同绘制绮丽美妙的画卷在她眼前展开,文明与科技,文化与创新在这里汇聚,对于未来,她没有太多设想,但多了一个想要环游世界的的梦想。
 
志愿者:曾秀慧
 复旦大学法学院大三学生
 
   
  经历:西藏南路出入口指挥室播音员
“世博会结束后,园区地铁口还有黄牛在兜售世博护照”
  
  
“前年的这个时候,我在西藏南路出入口指挥室内工作,和那些警察一起工作,他们很照顾我。与那些在室外工作日晒雨淋的志愿者相比,我的工作真不算什么。”记者采访曾秀慧的时候,她很谦虚,总觉得自己做的微不足道,没什么可圈可点的。可正是这许多“微不足道”的工作,支撑起世博会184天的精彩。
曾秀慧在世博会试运行时加入志愿者队伍,每天播音的内容涉及欢迎游客、提醒游客注意秩序,还有就是出现小孩或老人走丢的情况会播音寻人。每天的工作内容其实很枯燥,周而复始的播送相同的内容,特别是人流量大的时候,隔几分钟就要在广播里提示一次。工作期间也遇到不被游客理解的时候,但身为志愿者的她,时刻被志愿者的默默奉献精神激励着。在经历了世博高强度的身心双重考验后,曾秀慧觉得自己比以前更能吃苦耐劳了,对自己也更加有信心,对志愿者这个工作有了更深的认识:“青春的列车,一直向前驶去,我们不能选择停留,但我们可以播下希望的种子,让它在我们所经之处茁壮成长,能成为一把遮天大伞,为需要的人遮光挡雨。”
如今世博会也结束一年多了,世博后她去过几次园区,感觉变化很大,以前园区的地方变成了车道。让她稍觉遗憾,又觉得有意思的是,园区地铁口到现在还有黄牛在兜售世博护照。
 
东方网    日期:2012年5月1日    作者:陈莹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