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市观察:
妈妈们很忙,也很冷
昨天母亲节,26岁的读者郑晰在上海一家书城想买本书作为礼物送给妈妈。她的设想是,母亲节既然很温馨,那一定要买一本将母女情感写得最棒的书,再借着这本书向妈妈表达对养育之情的感激。
然而,郑晰很快就没了方向。只见亲子书架上的书如《知性妈妈丛书:有一种毒药叫“成功”》、《淘米妈妈战歌》、《虎妈战歌》、《像名人那样做妈妈》,几乎每一本书中的妈妈都是“咄咄逼人”之势。“妈妈和孩子是天然的温情组合,干吗非要弄出什么‘战歌’呢?这样的妈妈面目狰狞。我妈妈要是这样,我可受不了。”郑小姐对本报记者说。她终因没找到一本温情之书空手而归。
记者发现,各色泛滥成灾的家庭教育书俨然成了亲子类图书的代名词。这些书中的妈妈大多面目“冷酷”,不讲情面,她们时刻准备使出各种手法来教育孩子,目的只有一个——让孩子考进知名学校。
有本畅销书叫《我把女儿教进世界名校》,公开推荐各地的妈妈让孩子“一年级开始学写毛笔字。三年级学会做计划和画重点。四年级学会记笔记。五年级学会做复习表,订目标”。很多读者就此感叹:“这样的妈妈,真的一点也不可爱。”
也有读者借着一本名为《再忙也要做个好妈妈》的书,调侃书店里和母亲节有关的图书,“看来现在书里的妈妈不仅很忙,还很冷。”
出版社说:
“严母书”好卖,“慈母书”滞销
即便书架上的妈妈都很“冷酷”,但冷的方式却很不同。本报记者的朋友张女士育有两子,她告诉记者,在生了第一个儿子之后,恰好《虎妈战歌》出版,她买来读了后就一心想做一个对孩子要求严格到严厉程度的“虎妈”。
可到二儿子降生后,《懒妈妈快乐育儿经》、《懒妈妈胜过好妈妈》等开始大行其道,强调“散养也是一种严教”。现在张女士坦言,她也不知道究竟该当个“虎妈”还是“懒妈”。这种不同的“冷法”,让人眼花缭乱,莫衷一是。
亲子类图书最严重的问题还是,强调的严厉和冷酷太多,温情太少。像几年前龙应台的《目送》,毕淑敏的《毕淑敏母子航海环球旅行记》这类专写母子情深的图书极少,这也让很多读者担忧,孩子未来只知应付学业,而缺少情感教育。
但在接受本报采访中,出版社也大倒苦水。一位出版社编辑坦言,他们之前也出版过几本讲述母子(母女)情深的感人书籍,虽有催人泪下的魅力,却无奈销售平平。
“现在是‘严母书’好卖,‘慈母书’滞销。”这位编辑告诉本报记者,“龙应台和毕淑敏的慈母书卖得好,是因为作家很有名。现在读者还是推崇严母书,这与中国教育中的‘严教’传统有关。当然,在教育日益功利化之下,现在的妈妈最需要有一本书告诉她,怎么教育才能确保孩子最终成才。”
业内深思:
图书缺乏温情教育,不利孩子成长
书市之中的“冷妈”盛行和“慈母”暗淡,在华师大教授陈江看来,这有一定的历史渊源。因为中国家庭教育中最盛行的就是“家长制”——父母高高在上,他们左右孩子的命运,认为孩子应该服从自己。这与西方父母与孩子的平等关系,以及父母对孩子的启发式教育有很大区别。
此外,在功利教育之下,“成功”的标准也发生了扭曲,有没有社会地位,有没有财力变得至关重要。“严母书”大多强调考进名校,名利双收,这正契合了很多妈妈对孩子的期盼。
但问题是,陈江认为,一味重功利教育而轻情感教育,这肯定会影响孩子的成长。“妈妈如果对孩子从小只强调考名校,施行强制性、压迫式的教育,而轻视爱的教育,那教育出来的孩子肯定也是冷漠的,是内心有缺陷的。这对社会也不利。”
陈江透露,他对女儿的教育,除了读书学习之外,还会进行正面的崇高的教育,让她觉得做一点帮助别人的事是有意义的。女儿20岁生日当天,她悄悄去献了一次血,以作纪念。这让陈江也颇为感动。
母亲节本是一个充满温情的节日,但母亲节的书市却有点“冷”。记者在探访中看到,如《我把女儿教进世界名校》、《虎妈战歌》、《我送儿子上清华》等占据了几乎所有亲子类图书的专柜。
相比之下,讲述母子亲情的图书却少之又少。重功利而轻情感,书中的“妈妈”正变得越来越冷酷。
《青年报》 日期:2012年5月14日 版次:A14 作者:郦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