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理总有穿透时空的力量。1942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发表讲话,对文艺为什么人、普及与提高、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歌颂与暴露等带有根本性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一一作了阐述,明确提出了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的方针。为纪念这一在中国当代文艺发展史上具有深远影响的纲领性文件发表70周年,本市文艺界代表今天隆重聚会,举行大型纪念座谈会。黄准等11位老中青文艺工作者代表将结合各自创作实践,畅谈学习体会。我们将11位同志的发言摘发在此,以倡议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三贴近”,牢记文艺为人民群众服务的责任和使命,投身火热的生活,扎根于人民之中,努力创造反映人民心声、符合时代发展、体现城市特色、融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为一体的优秀作品,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让文艺创作从生活中获得更多的滋养
杨扬(华东师大教授)
7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针对当时的文学现实和国内外政局,对文学艺术提出了不少指导性的意见和要求。这些意见和要求,后来曾征求过当时文学界一些知名人士的意见,其中郭沫若的意见,被毛主席高度认可,视为知音。郭沫若认为,《讲话》精神“有经有权”,经是经常性的道理,权是权宜之计。参与过《讲话》整理工作的胡乔木同志,在晚年发表的《全面地认识和研究毛泽东文艺思想》一文中,认为《讲话》最基本的精神,体现为一点,这就是强调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
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文学艺术创作中一个具体而实际的问题。与其他领域的精神生产活动相比较,文学艺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更加突出和重要。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优秀作家的文学创作,大都经历了坎坷的生活磨难,使得作家、艺术家对社会人生有了深刻的体会和领悟。中国自古就有“发愤著书”的说法。在中国古代文学史研究中,很多学者也体会到文学创作与社会生活关系的重要性,社会生活是文学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的说法,不仅得到了作家、艺术家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文学史研究者的认同。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深深懂得文学艺术的创作特点,毛主席本人喜爱中国的传统艺术,写诗填词,深有心得,他还喜欢与作家、艺术家交朋友,从中获益。从1941年8月至1942年5月,毛主席写给萧军的信,就有10封之多。其他像丁玲、艾青等文学家都曾有与毛主席当面交流的机会。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讲话》精神的提炼和形成,有经有权,它既是毛主席对文艺问题的长期思考的结果,也与当时特殊的战争环境有关。《讲话》发表后,影响了一大批解放区的作家、艺术家,出现了像《白毛女》、《王贵与李香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李有才板话》等一批具有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也形成了文学史上著名的“丁玲现象”、“何其芳现象”和“赵树理现象”。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是各个时代的作家、艺术家都会遇到的问题,它不仅考验着作家、艺术家面对生活的勇气和胆魄,也考验着作家、艺术家的智慧和才能。对于21世纪的中国文学而言,文学艺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依然重要。
《文汇报》 日期:2012年5月23日 版次:12 作者:杨扬
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2-05/23/content_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