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刘昕璐 高考在即,可是你知道过去的状元卷是怎样的?华师大昨天传出消息,校图书馆在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过程中,就发现了这样一份状元卷子。
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是通过国家考试选官用人的一种基本制度。科举制度突破“世卿世禄”和九品中正等人才制度的弊端,相对平等、公平,堪称最具开创性的选官制度。士子们寒窗苦读,先经县试、府试、院试,取得乡试资格,再通过会试,才能参加皇宫殿试。
状元们赖以进身的殿试卷子俗称“状元卷”,历来受到重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在申报“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过程中,就发现了这样一份状元卷子。这位状元是陆肯堂。陆肯堂生于顺治七年(1650年),苏州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乙丑科状元,时年只有三十六岁。中状元后,陆肯堂授翰林院修撰,后来多数时间都留京为官。陆肯堂工诗文,滂沛闳阔。朝廷重要著作,多出其手。朱彝尊、王鸿绪、徐乾学都很推重他。陆肯堂的殿试卷子当时曾得康熙皇帝赞誉:“首场格局醇正,二场工稳,三场议论好。”图书馆所藏陆肯堂殿试卷子为卷轴装。前有署名并开具三代宗亲于后,有朱笔标记“第一甲第一名”。卷面字体隽秀,论述条理。
清殿试卷子统一存放于内阁。宣统元年重修内阁大库,移旧存书籍于学部图书馆,于是所储历科策卷多流传世间。凭借这一机会,陆肯堂的殿试卷子为陆氏后人所得,重新装裱,请徐世昌等名人题跋具名,朱墨灿烂,成为一份重要的文献,流传至今。
宣统元年,和陆肯堂状元卷同时为陆氏后人珍藏的还有陆赐书殿试墨卷。陆赐书是陆肯堂次子,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丙戌科二甲二十二名进士,官至川东道布政使。陆赐书殿试卷子上有朱笔标记“第二甲第二十二名”。卷末见印卷官职位、姓名,华大师大图书馆收藏的陆氏父子二人的殿试卷子堪称“双璧”。
《青年报》 日期:2012年6月1日 版次:A07 作者:刘昕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