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华东师大未来农业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成立

2025年11月26日 卓越学术

  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当农业遇上科技力量,会碰撞出怎样的发展新动能?11月25日,华东师范大学未来农业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正式揭牌,锚定未来农业新质生产力,助力农业强国建设!

华东师大未来农业科学与技术研究所正式成立

  华东师大未来农业科学与技术研究所今天揭牌,标志着上海在交叉学科驱动农业创新领域再添重要科研力量。这是学校响应国家农业新质生产力建设战略的具体实践,也是服务农业科技创新、赋能未来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布局。仪式由校党委常委、副校长施国跃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晓亚,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钱前,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何祖华,华东师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生命科学技术处处长胡光晶,上海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科学技术处处长徐杰,华东师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叶海峰,研究所所长李超共同为研究所揭牌。

未来农业科学与技术研究所科学咨询委员会聘任仪式

  陈晓亚院士受聘为科学咨询委员会主任。艾庆辉、陈学伟、何祖华、赖锦盛、钱前、王勇、薛红卫、杨维才、杨仲南、周俭民、朱为民、左建儒等12位农业与生命科学领域知名专家学者,共同受聘为研究所科学咨询委员会委员,为研究所发展提供学术指导。

华东师大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旭红致辞

  钱旭红校长在致辞中表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是推动涉农产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研究所的成立是学校主动服务农业强国建设的责任担当,也是学校布局前沿学科交叉的战略选择。学校将从政策、资源、人才等方面为研究所提供全方位保障,支持其在前沿技术研发、重大成果转化、高端人才培养等领域实现突破,充分释放学科交叉优势,助力绘制未来农业创新发展蓝图。

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陈晓亚致辞

  “未来农业的竞争,核心是技术创新的竞争,根本是创新生态的竞争。”陈晓亚院士强调,研究所确立的三大研究方向,精准契合国家战略需求与全球科技前沿:种质资源创新,为国家粮食安全筑牢“种源根基”;合成生物制造,为低碳农业发展提供“技术引擎”;空间农业探索,则为深空探测食物自给开辟“新路径”,直接助力航天强国战略。他期待在上海市政府和华东师大的协同支持下,研究所能加速整合“政产学研用”资源,构建良性创新生态,让科研成果真正落地转化,赋能产业升级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E0F06

研究所所长李超教授作研究所建设情况报告

  研究所所长李超教授作研究所建设情况报告。作为华东师大面向农业科技前沿的重要科研载体,未来农业科学与技术研究所依托该校生命科学学院深厚的学科积淀,以“高效、智能、生态”为核心发展理念,精准对接国家及上海农业科技创新战略需求。

  研究所打破传统学科壁垒,以交叉融合为核心路径,整合种质资源创新、合成生物学、空间农学等前沿领域力量,构建起“资源-技术-场景”三位一体的科学研究体系,将重点攻关农业发展中的关键瓶颈问题,为未来农业高质量发展开辟技术新路径。

中国科学院院士、崖州湾国家实验室副主任钱前作学术报告

  当天,钱前院士作了题为《适于工厂化生产的未来水稻株型塑造》的学术报告,从水稻株型设计的角度,介绍在水稻遗传种质资源发掘创新领域取得的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并描绘了未来农业工厂化生产的广阔前景。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何祖华作学术报告

  何祖华院士作题为《水稻广谱抗病机制与驯化选择》的学术报告,介绍水稻广谱抗病机制,以及其分离的水稻广谱抗病基因在抗病育种方面的广泛应用,为作物高抗与高产的协同改良提供了新的理论与技术体系。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杰青、国家玉米改良中心主任赖锦盛作学术报告

  赖锦盛教授带来题为《玉米生物育种技术研究进展》的学术报告,分享了其在玉米功能基因组学、分子育种研究等方面的最新前沿技术与取得的创新成果。



来源 | 生命科学学院 通联 | 范慧婷 编辑 | 徐心成、宗文倩 编审 | 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