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颁奖大会于10月31日举行,华东师大85项科研成果荣登榜单,获奖总数稳居全市第二。其中,学术贡献奖2项、学术新锐奖3项,一等奖19项,二等奖61项,多项核心奖项实现突破性进展,彰显出学校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扎根实践、服务需求”的鲜明特色与强劲实力。
|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回应时代命题筑牢理论根基
师大学者聚焦中国政治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两个结合等理论观点,着力深化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形成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聚焦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一等奖获奖成果

余南平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全球价值链对国际权力的形塑及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12期
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简 介:该成果认为,国际权力是国际政治的核心议题,但西方传统国际关系理论由于缺乏全球经济基础这一分析框架,难以对全球价值链背景下的国际权力变化做出具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出发可以发现,全球价值链体现了世界各国生产力的分工组合,承载了全球经济基础(生产关系总和)的表达。全球价值链的生产与分工推动了迥异于“国家全产业链”时代的国际关系和权力结构的形成。具有巴拉巴西复杂网络理论特征的全球价值链网络结构,充分体现了以规模、枢纽、位置、参与度、关键节点和链主等要素构成的国际权力形态。通过实证观察研究可以发现,全球价值链网络结构变化动态地以网络适应度来形塑国际权力,大国将为争夺全球价值链枢纽与链接而博弈和竞争。

齐卫平 马克思主义学院
《“两个结合”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历史实践》
《中共党史研究》2023年03期
学科学术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简 介:1920年8月,一个名叫陈望道的29岁青年人做了一件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事,他把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共产党宣言》翻译出版。这部中文全译本的问世,完成了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首次比较完整的介绍。随后建立的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作为救亡图存的思想旗帜高高举起,团结带领人民不懈奋斗,在“开天辟地”的历史实践中创造出震撼世界的“苦难辉煌”,实现了中国的涅槃重生,彻底扭转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不断受辱、持续衰落的凄惨命运。中华大地上一百余年里发生的巨变,彰显了真理改变命运、思想影响历史的伟力。“实践告诉我们,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中国共产党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实践,以不断谱写新篇章的创造性成果,诠释了坚持“两个结合”是党青春永驻、基业长青的密钥所在。

高向东 公共管理学院
《超大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上海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4年第1期
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简 介:该成果构建了民族人口城市融入评价体系并定量研究,在理论向度和实践探索两个层面,深入分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融入城市影响机制,通过在上海市范围内走访座谈和大量问卷调查,从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五个维度进行定量评价,并提出了对策建议。论文丰富了“五个嵌入”理论,提出了民族互嵌并不囿于简单的民族散居或混居(“物理上”),而是各民族长期的交往与交流过程中形成的思想相和、文化相美、经济相通、生活相近、居住空间相同的一种紧密团结、亲密无间的民族关系状态;通过研究,努力揭示大城市各族群众互嵌式发展中独特性和规律性,推动了民族互嵌理论发展。

殷德生 经济与管理学院
《“两大布局”论》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9月出版
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简 介:该书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领域的重要探索,总结并提炼了“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学理化逻辑和体系,提出了“两大布局”的系统理论、战略理论、结构理论、动力理论等四大学理化框架以及“两大布局”的学术体系和理论体系等两大体系。
“两大布局”的系统理论指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对“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的科学回答,“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五位一体”的具体落实,二者是相互联系的整体;战略理论强调,中国式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是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结构理论,围绕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主题,“两大布局”与新发展阶段理论、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理论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统一的关系;动力理论通过总结运用改革开放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经验,揭示了“两大布局”的动力机制。
“两大布局”学术体系是关于发展的理论创新,提炼规律性成果和原创性理论,构建具有本土特征且与西方发展经济学相容的逻辑内洽的学术范式。“两大布局”的理论体系紧扣发展这个硬道理,涵盖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对外开放的理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的感性认识上升为新思想、新理论和新方法,诠释中国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学理化框架,增进对马克思主义人类文明发展观的理解和创新。

王向民 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中国政治学的建制性概念及其知识地图》
《学海》2023年第4期
党的创新理论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简 介:该成果以中国政治学近年来前沿成果为材料,以“建制性概念”对标国家战略中的标识性概念,通过概括和提炼建制性概念,并将之纳入中国政治知识体系,实现新时代党的理论知识创新。近年来中国政治学界形成了一系列旨在描述与解释中国经验的建制性概念。将这些概念纳入一张知识地图,既有助于厘定既有概念,也有助于建构新概念、赋予其理论意涵与定位。从五个方面而言,近年来建制性概念形成了知识地图:(1)中国传统政治知识的现代转化;(2)现代中国的国家建构与权力结构;(3)经验中国的发掘与描述;(4)世界政治学;(5)中国政治学方法论创新的两个路向,即历史政治学与田野政治学。论文认为,中国政治学内在转向的建制性概念已经成功地实现了从愿景到经验的第一步,但仍需要在反思与诘难中补充、修订、增删甚至替换,有些领域仍有待发展出建制性概念。正是在此意义上,中国政治学在经历了漫长的形式建构之后,开始了知识生产意义上的再出发。这一研究成果既是对中国政治学前沿研究的提炼与推进,也从微观视角回应了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设,为党在新时代的知识谱系与理论创新做出了贡献。
|探索教育学中国范式,构建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
依托我校教育学学科优势,护航教育强国战略,围绕大科学时代的教育学、中国教育学自主知识体系建设、教育实证研究等重大教育理论与实践问题,从多角度提供实践解决方案,推动教育学科理论创新。
教育领域学科学术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奖成果

袁振国 教育学部
《教育学的历史转向——关于教育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考》
《教育研究》2023年第05期

简 介:《教育学的历史转向——关于教育学世界一流学科建设的思考》一文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主任袁振国教授,刊于2023年第5期《教育研究》杂志。本文提出,两百多年来的教育学,总体上是西方话语体系背景下的教育学。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建立在工业化基础上的教育学已经越来越不能反映教育今天的特征和未来发展的要求,更不能反映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成就、经验、道路和模式。建设世界一流教育学,必须实现教育学的历史转向:立足中国实际,立足时代特征,立足未来需要,实现教育学话语的领跑转向;实现教育研究的实践转向;实现教育学人才培养的创新转向;实现教育学社会服务的高质量转向。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大学必须进行学术建制的改革创新,从单一垂直结构走向多元互动结构;形成相应运行机制,在世界范围内不断扩大影响力、体现引领力、展现未来性,构建中国教育学话语体系。

范国睿 教育学部
《教育政策研究手册(上下卷):价值、治理、全球化与方法论》
上海教育出版社2023年8月出版

简 介:《教育政策研究手册》由中国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范国睿教授和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课程与教学系托马斯·S.波普科维茨教授联合主编,汇集来自14个国家49位作者的38篇论文,通过对教育政策研究进行国际、历史和跨学科的分析,向读者展现了当代教育政策研究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展现了各国为应对持续变化的挑战而进行的教育政策与教育改革实践。
本书上卷着眼于宏观领域的教育政策变迁,立足于历史分析和比较的视角,展现全球化对国家教育改革的影响,全面揭示当代教育改革与社会变革之间的复杂关系,探讨当代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教育政策研究与实践之间关系的复杂性。
下卷着眼于微观领域的教育政策变迁,着重考察学校与教学情境中的政策和变革问题,全面揭示了教育系统内部的学校组织、教师、课程、教学、评估等多元素间动态互动的复杂关系,展现了当代学校及课程和教学改革的最新生态情境。

季 浏 体育与健康学院
《我国<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
《体育科学》2022年第05期

简 介:该成果是我国首篇全面精准解读《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论文,主要对新颁布的课程标准的主要精神和内容进行了较为全面和深入的阐述,包括课程性质、课程理念、核心素养、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业质量、课程实施等,对其重点和亮点进行了特别说明和分析,以期为全体学校体育工作者正确和全面理解课程标准提供参考,对指导一线体育教师有效开展体育与健康教学有所帮助。此外,本成果所提出的系统性教学建议与评价建议,对丰富体育与健康课程理论体系、开创全新教学实践具有深远影响,为当前和未来我国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科学有效实践提供了指导路径,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李政涛 教育学部
《跨以成人:跨界教育的历史、现实与未来》
《教育研究》2023年05期

简 介:《跨以成人:跨界教育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一文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基教所所长李政涛教授,刊于《教育研究》杂志2023年第5期。本文提出,继终身教育之后,人类教育将步入“跨界教育”的时代。学会跨界是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和学会共存之外的第五大人类学习的支柱。如何“跨以成人”“跨界生长”,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发展,成为当代教育的基本问题。跨界教育的产生,根植于人及其创造的可能性与多样性;人类存在并经历了教育空间、教育时间、教育内容和教育主体等不同类型的跨界教育。跨界教育的前期研究,围绕着“是什么”“跨什么”“谁来跨”“如何跨”等议题展开。跨界教育的内涵,是一个多元性、层次化的复杂结构,由预设、性质、对象、目标与内容等不同要素综合构成。跨界教育带来新的教育体系,包括教育实践体系、教育理论体系与教育政策体系等。

崔允漷 教育学部
《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话语自主建构的一种尝试》
《教育研究》2023年10期

简 介:跨学科主题学习是义务教育新课程的核心概念,既是亮点又是难点,但它是一个多义词,亟须厘清。在新课程改革语境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内涵是指以主题学习的方式实现跨科目教学,以培育学生综合性的核心素养。在实际操作中,跨学科主题学习可以划分为两种类型:“科目A跨科目B”型与“科目A跨科目B+”型。跨学科主题学习的四个关键特征表现为以科目之跨为起点,以主题整合为抓手,以实践学习为路径和以素养培育为旨归,强调了其科目学习的逻辑起点,观照了学习内容组织的变革,凸显了核心素养导向下学习革命的表征。从实践策略看,跨学科主题学习应注重实施单元化,以单元作为设计实施的单位和载体;应注重主题意义化,建构有意义的综合性主题;应注重内容结构化,开展指向整合的内容选择与组织;应注重学习实践化,推进知行合一的学习方式变革;应注重评价表现化,嵌入表现性评价变革传统评价方式。

黄书光 教育学部
《学校现代化变革的本土探索》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年1月出版

简 介:《学校现代化变革的本土探索》一书主要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黄书光教授。本书基于全球一体的宽阔视野,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思想,注意汲取历史学、教育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研究成果,坚持史论结合,采用历史叙事与逻辑比较、实践探索与理论透视、群体考察与个案剖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着力对基础教育学校现代化变革的中国道路展开全方位的历史探索与理论审视。
全书首先考察西方主要国家基础教育学校变革的历史演进、主要特征和对中国的影响,继而系统探讨近代以来中国基础教育学校现代化变革的启动、发展与走向,深入透析中国新式学校实践的外来思想滋养及其制度创构、本土实验求索及其理论创新,努力揭示基础教育学校现代化变革的复杂面相、生成逻辑、学术旨趣与发展道路,理性总结不同历史时期学校现代化变革探索的中国经验与智慧创获,以期对当代中国基础教育学校高质量发展和教育现代化建设提供必要的参考与借鉴。

陈霜叶 教育学部
《如何让学生在学校感到幸福——校长教学领导力作用机制探索》
《教育研究》2023年02期

简 介:随着“双减”的深入,学生的全面发展与幸福感也受到更多的关注。为了探究学校校长与教师如何影响学生学校幸福感,从而为学校营造良好的教育生态、增进人民对教育的满意度、加快建设扎根中国现实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提供有效的循证依据,研究基于“中国学校课程与教学调查项目”(ICIC)数据库,通过匹配与挖掘中部某省具有代表性的53所中学数据,对校长教学领导力与学生学校幸福感之间的作用机制进行探索。研究发现,校长教学领导力对学生学校幸福感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教师教学效能感与师生关系在二者之间起到了链式中介作用。为此,提升学生在学校中的幸福感,需要提高校长教学领导力水平,进而激发教师教学效能感,促进良好师生关系构建。该研究结果为校长通过教学领导力对学生幸福感的影响提供了有效路径与机制的循证依据。以此为例,为推进扎根中国大地的教育高质量发展,挖掘实证研究对识别中国教育实践智慧背后的“理”的积极作用提供了初步的思考与启示。
|扎根文史哲,探索多学科知识建构与范式转型
充分发挥我校优势学科的深厚积淀,回应时代命题,探析文化脉络。回归本土观念重构文学史叙事、贯通中西以史为鉴赋能当代实践、回溯中国哲学演化,探寻创造性发展。师大学者从文学、历史、哲学等多维度领域,在多元文明互鉴中寻求理论创新。
文、史、哲、艺术领域学科学术优秀成果一等奖获奖成果

谭 帆 中国语言文学系
《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史(全三册)》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3年5月出版

简 介:该书是国家社科重大项目《中国小说文体发展史》的核心成果,2022年获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2023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全书以小说文体为研究对象,以百万余字的篇幅探讨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的发展历程,分六编,“总论”以下五编按照时间先后排列。“总论”从宏观角度论述了中国古代小说文体研究的若干核心问题。第二编至第六编以小说文体的历史流变线索为经,以流变过程中重要的文体现象为纬,采用点面结合的方式,探索了中国小说文体从先秦两汉到晚清的发展历程。本书以实现中国小说史研究的“本土化”为宗旨,力求用中国古代的小说观念、价值标准去理解中国古代小说,或可看作立足文化主体性,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一次成功的学术尝试;将在研究理念、研究思路等多方面有效推进中国小说史乃至中国文学史的研究进程。本书出版伊始,就受到学界的好评,如黄霖教授认为本书“无疑是中国小说文体研究史上的一座丰碑”(《中华读书报》2024.07.09)。吴承学教授认为本书是一部“力图回归本原,探究梳理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古代小说文体史”(《文汇报》2023.01.30)。

朱国华 中国语言文学系
《另类的思想实验:重读<伤逝>》
《中国社会科学》2023年第12期

简 介:从思想实验的角度来理解鲁迅的《伤逝》,小说中的爱情构成了个人主义在中国可能性的提喻。围绕个体自主性的问题意识,结合鲁迅早期对于个人主义的理论思考,透过对子君和涓生的行事逻辑和常人角色的分析,尤其是借助于个人主义、真实性、不道德这一组具有内在联系的观念符码,可以看到个人主义在中国社会遭受失败的必然命运。鲁迅本人在涓生的双重拒绝中所显示的无地彷徨,其实是依然在坚持着其早年的启蒙理想。《伤逝》为作为思想实验的文学提供了一个优质范本,据此我们可以重思此类文学文本的性质,即应该为摧毁常识、引人深思提供表征。

孟钟捷 历史学系
《德国现代化的历史道路》
《历史研究》2023年02期

简 介:该成果旨在深入剖析德国自19世纪以来所走的现代化道路,即所谓的“独特道路”(Sonderweg),并论证其并非终结于1945年,而是其影响一直延续至当代。文章驳斥了将“特殊性”与“普遍性”简单对立的传统观点,提出应以一种辩证的“纠缠态”视角来理解德国现代化的复杂本质,并从中提炼出五个核心特征。首先,德国现代化在一个“不确定的”地理空间中孕育发展。这种空间上的不稳定性困扰着德意志民族国家的内部认同建构,并使其外部交往策略在“德国中的欧洲”霸权想象与“欧洲中的德国”现实融入之间反复摇摆。其次,作为后现代化国家,德国呈现出强烈的“不同时代的同时代性”特征,一方面延缓了政治革命与公民成熟,另一方面却催生了如社会保险制度、“社会市场经济”等结合传统与国家干预的创新模式。第三,面对复杂局面,德国社会演化出“强人期待”与“妥协实践”并行的双重心理与实践机制。第四,战争是形塑德国现代化道路的关键动力。它既推动了民族国家建构,也暴露了军国主义与扩张逻辑的巨大祸患,其记忆与反思至今仍深刻影响着德国的政治文化。第五,德国现代化道路的本质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纠缠态”。这两种特质并非彼此排斥,而是相互交织、互为支撑,共同构成了理解德国近现代历史进程的钥匙。

梁 志 历史学系
《战后初期美国对中立国政策》
《历史研究》2023年04期

简 介:二战结束前后,在大国关系急剧变动的影响下,“中立”作为同盟对立面出现在美国外交话语与实践中。面对中立国对中立地位的坚守和苏联的“中立攻势”,美国逐步放弃将中立国纳入其全球反共同盟体系,转而推行塑造亲西方“中立”政策,主要表现为积极促使中立国加入联合国,竭力通过经济和军事等手段,瓦解瑞典、瑞士和奥地利的中立地位,诱迫它们在冷战中站在西方一边,在一定程度上成为美国“准同盟国”。美国塑造亲西方“中立”的根本目的,是在保证国家绝对安全的基础上谋取全球霸权。

杨国荣 哲学系
《走进历史的深层——关于重写中国哲学史的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2022年第06期

简 介:中国哲学的历史演化,首先表现为哲学思想和哲学理论的变迁。在历史回溯的过程中,既需要把握中国哲学所形成的名言、问题、学说内含的普遍哲学意义,也应注意中国哲学的特殊品格。作为历史中的实际存在,中国哲学的形态包含多方面的内容;从逻辑上看,它们又具体展开为多样的哲学系统,可以作观念层面的归类。以历史与逻辑的统一为视域,对以往的中国哲学需要作历史的考察或历史梳理,又不应离开逻辑的分析。对中国哲学史的回溯,无法回避近代以来中西哲学互动的思想背景。在以西方哲学为参照反观中国哲学的同时,需要进一步通过两者的比较,把握各自的特点。以世界哲学为视域,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成果,从不同的方面为当代哲学的建构提供了智慧之源,反思和书写中国哲学史的意义,也由此得到了深沉的展现。

陈 赟 哲学系
《文明论的历史哲学》
上海人民出版社2023年10月出版

简 介:《文明论的历史哲学》致力于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建构,在历史哲学的已有形态之外建构“文明论的历史哲学”;从文明论视域回答“何以中国”,以中国为方法回答历史的秩序、方向和意义等根本性问题,以及人类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该书共分三编。第一编历史普遍性的重构。检讨西方近代以来的普遍历史叙事,以儒学“见之于行事”“道事合一”“理势合一”等为基础,重构以具体性为特征、具有中国思想底蕴的历史普遍性。第二编世界历史进程论。以仁为基础消化、提升自由,走向开放的历史生生论,解构各种形式的历史完成理念。第三编世界秩序、文明共生和历史意义。从历史作为整体和实体的意义,转向不同个人、民族等在历史之中的意义,并通过意义等价性对历史意义问题尝试进行范式转移。总体而言,成果以多元文明为视域来观照人类历史,站在中华文明立场进行中西哲学会通,努力发展新型历史观:以多元交织的意义之网替代单一线性的历史叙事;以“天下归仁”转化以自由为本的历史目的论;以“意义等价论”克服“文明等级论”;以“历史生生论”解构“历史终结论”和“历史虚无主义”;以“多元一体”的共生意识扬弃“文明冲突论”等。

胡光华 美术学院
《中国抗日战争美术研究》
东南大学出版社2024年1月出版

简 介:按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抗战历史研究的目标“总体研究要深、专题研究要细”,将《中国抗日战争美术研究》初稿6章扩展为6卷,使研究阐述深入细致,知识结构全面系统,并成功获得国家出版基金120万元资助出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不仅要研究七七事变后全面抗战8年的历史,而且要注重研究九一八事变后14年抗战的历史,14年要贯通下来统一研究。”著作以该理论为创新依据,把十四年抗战美术分为《抗战宣传画与唤起全国民众抗战》《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雕塑》《国共合作与抗战美术运动》《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美术教育》《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外美术交流和艺术邦交》和《抗日战争时期的现实主义与写实主义绘画》等六大专题进行系统研究。通过六卷的系统论证,深入研究并揭示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历史及其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重要意义,突显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探讨了诸多重大历史与艺术问题,总体上展现了抗战美术波澜壮阔的历史,开创了十四年抗战美术史研究的先河,践行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历史说话,用史实发言”学说。
来源|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 编辑|史佳妮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