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新闻热点 / 正文

老年教育课程建设联合体工作进展研讨会在华东师大召开

2025年10月28日 教育+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及《上海市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精神,推动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向系统化、规范化、高质量方向发展,10月24日至25日,“老年教育课程建设联合体工作进展研讨会”在华东师范大学普陀校区办公中楼小礼堂召开。本次会议由上海市老年教育课程研究与评估指导中心主办,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学院、泉州师范学院协办,来自北京、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湖北、吉林、新疆等地的高校专家、学者及教师共同探讨老年教育课程建设工作。

“老年教育课程建设联合体工作进展研讨会”在华东师大召开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市老年教育课程研究与评估指导中心主任孟钟捷在讲话中强调,学校高度重视老年教育事业发展,正在积极整合全校教育资源构建全链条教育体系。他指出,华东师范大学作为教育大校,布局覆盖从学前到高等教育,老年教育是继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联动多学科力量。当前老年教育定位已从文化供给、兴趣消遣,升级为与养老医疗并列的基础公共服务,是银发经济产业的重要构成。他指出,上海市老年教育课程研究与评估指导中心将聚焦课程设计、实施与评估,借鉴国家老年大学创新思路,结合上海市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助力构建科学课程体系,提升老年教育质量,为老年人提供更优质、放心的教育服务。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上海市老年教育课程研究与评估指导中心主任孟钟捷致辞

  10月24日上午,多位专家聚焦“老年气候变化教育课程建设联合体”工作,呼应我国“双碳”战略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推进的“绿色教育伙伴计划”(GEP)项目,展开系统汇报。

  上海市浦东新区南汇新城老年大学、南汇新城镇社区(老年)学校校长李秋菊系统介绍了《老年气候变化教育课程指南》的研发成果。她表示,该指南不仅是气候科学知识的汇编,更是联合体单位实践智慧的结晶;老年气候变化教育不是简单的口号宣传,而是引导长者从理解“为什么”,到明确“与我何干”,最终知道“我该怎么做”的科学认知内化为生活智慧的过程。

  上海市静安区业余大学老年教学部主任王旭分享了区级老年大学“面向可持续发展的老年气候变化教育课程”的创新实践。通过打造以苏州河为中心的“一馆一园一点”实地研学体系,让学员在真实情境中理解抽象概念。同时,在代际协作方面构建的“代际学习共同体”,让年轻人的新技术和老年人的生活智慧相互碰撞,取得了显著成效。

  上海市闵行区吴泾镇社区学校党支部书记、常务副校长戴娟娟以《气候变化与健康防护》课程为例,深入解析了老年课程设计的五个基本要素。她提出“以老为本、三维并重、地域锚定”的核心设计理念,强调课程要“有用、好用、能用”。详细阐述了从理念定位、目标体系、内容架构到教学方法和保障机制的完整课程设计框架,提供了可操作的实践路径。

  上海市青浦区重固成教集团总校长董雯倩围绕“数字赋能老年气候变化教育课程资源建设”发言,指出上海老年人口占比高,数字赋能是扩大教育覆盖、提升老人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助力“双碳”目标的关键。她提出从师资建设、构建适老资源矩阵、优化资源共享推进建设,并展望深化AI应用、打造一体化平台,推动线上线下融合。

  上海开放大学杨浦分校专职讲师杨瑛分享了“代际共读场景下的教学创新”实践。她提出,老年教育不是“终身教育的尾巴”,而是“家庭幸福的序章”,是“回报率最高的逆向早期干预”。杨瑛老师通过《诗经》《论语》教学案例,展示了传统文化在代际教育中的独特价值及气候变化教育在其中的渗透。

  江苏省常州市龙虎塘实验小学校长顾惠芬提出了“老年友好型学校的代际气候课程与实践”创新模式。她阐述道,“老年友好型学校”需遵循大教育观,与退休教工、学生祖辈、社区老年人进行关系重建,通过终身教育与代际学习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顾校长强调,要充分发挥老年人作为历史见证者、实践技能师和稳定社区力量的独特优势。

  10月24日下午,来自各省、市、地区的专家围绕特色实践与理论思考,呈现了全国多地老年教育课程的多样化探索成果。

  杭州市西湖区社区学院院长蒋晓系统介绍了“共富背景下老年教育课程建设的西湖实践”,围绕“积极老龄化”核心理念,构建了以“一心三维四向”为目标、以“四善课程”为内容体系、以“多层架构+双线实施”为路径的老年教育课程模式,构建了具有地域特色、全人导向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

  北京市顺义区成人教育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王丽深入阐述了课程建设的价值升维路径。她指出,面对老年人需求升级、政策体系完善、教育供给矛盾和社区治理课题四方面因素,必须推动课程从娱乐型向赋能型转变。顺义区通过建立区级统筹、学校赋能、镇街组织、村居落地的组织架构,不断培育老年学习带头人和老年学习共同体,取得显著成效。

  北京市顺义区社区教育中心副主任李明春全面介绍了“多元融合推进代际学习的顺义实践”。他提到,顺义区初步形成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四大场景,通过部门融合、政社融合、资源融合、“老少”融合四种模式,形成了教育部门主导、多部门支持、社会广泛参与的代际学习工作机制。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兼职研究员严芊系统介绍了《城市退休老年人常见心理问题及应对策略》的研究成果。她基于社会角色理论的“角色转换与心理适应模型”,结合“银龄人生·从容绽放”系列课程,阐述了如何帮助退休老年人完成从“职场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型,构建积极、健康的幸福晚年生活。

  松江区泗泾镇社区(老年)学校校长曹天晴分享了老年学校促进代际学习课程设计的实践思考。她提出,在少子老龄化背景下,要以需求调研为基础,围绕文化记忆传承、实用技能等主题设计课程,助力构建无年龄界限的学习共同体,为提升老年人幸福感、培养青少年素养及建设学习型社会提供支撑。

  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部副主任徐韵提出“艺术赋能银龄”的核心理念,强调老年艺术教育应超越消遣功能,实现从“接受教育者”到“主动创造者”的价值重塑。她分享了《数字艺术创作与社会参与》《音乐疗愈与身心健康》等特色课程的教材建设,彰显艺术教育对老年生活的深度赋能。

  上海市宝山区业余大学招生办主任陈岩以“中老年群体声乐课程大纲的建构”为主题,分享了老年教育声乐课程标准与基础教育课程标准的关联,明确课程目标需贴合中老年群体特性。她提出以“审美感知、审美创造、技能传授”三位一体为核心,按中老年认知水平与需求分层教学,助力中老年提升审美、强化文化认同。

  上海自然博物馆馆员薛会萍提出了“自然科学+”老年科普课程建设方案。她系统构建了以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维和科学态度为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推出《自然生活万花筒》系列课程,涵盖《神奇的药用植物》《笔墨背后的自然博物》《知天知地知冷暖》等八大特色课程,将自然科学知识与老年人日常生活深度融合。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朱敏围绕老年教育特色课程与精品课程展开点评。她指出老年教育课程特色存在“类型层面”与“实施层面”两个维度。类型层面,需契合老年人身心发展特点,与基础教育等区分,如钢琴课教学需因材施教;实施层面,特色课程本质非“为特色而特色”,而是要巧用地方资源、满足区域老年群体需求,为课程建设指明方向。

  10月25日上午议程聚焦“专题成果交流”和“未来规划讨论”,汇集了多地典型经验与国际视角,为老年教育课程建设的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

  杭州市上城区社区学院院长项洁月介绍了“三阶五维优课程,银龄尚学悦生活”的老年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经验。她详细展示了“三阶五维+本土特色”课程模型,包括基础普及、深化研修和榜样引领阶段,涵盖体育艺术、国学文史、养生保健、生活技能和科学文化类课程,实现了老年教育15分钟学习圈全覆盖。

  泉州师范学院讲师张伶俐系统阐述了新加坡“活跃乐龄”老年教育经验,指出其在《成功老龄化行动计划》下,由国家银龄学院统筹构建“实用导向、分层分类、数字融合”课程体系,覆盖六大领域,设双层课程结构,推动教育从“知识传授”转向“全面发展”,为我国老年教育课程建设提供参考。

  北京市顺义区和悦养老照料中心院长毛艳伟分享了“代际共学”养老教育创新实践,重点介绍“三向赋能”模式——“老带小”传技艺、“小助老”破数字壁垒、“志愿者共学”融多元课程。数据显示,参与老人孤独感明显下降,儿童同理心与动手能力显著提升,将养老机构从单一照护空间转变为“双向成长社区”。

  北京市顺义区裕龙小学副书记赵雪莲呈现了“和裕教育”理念下“童耆相伴代际共学”实践,依托“两馆两院一中心”课程体系,推动祖辈、父辈、孩子三方协同参与。课程涵盖生态保护、自然探索等领域,既提升学生情感素养与文化认同,又缓解祖辈孤独,构建校家社协同育人新生态。

  国家开放大学研究员刘述在报告中指出当前多数老年教育课程仅停留在“表面适老”层面,提出真正适老课程需满足“供需匹配、能力适配、体验良好”三大特征。她强调数智赋能是破解老年教育供需矛盾的关键,呼吁借助技术重塑课程,构建泛在可及的老年教育新生态。

  在本次研讨会的领导致辞环节中,多位领导、专家从战略高度对老年教育课程建设提出了深刻见解与发展建议。

  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周延军在专题研讨中,就老年教育课程质量提升提出了系统性的专业见解。他在发言中强调,课程设计必须注重分层分类,针对不同文化层次和学习能力的老年人群体开发差异化课程,避免“一刀切”的教学模式。同时,他特别指出课程思政的融入是老年教育不可或缺的一环,要通过课程学习潜移默化地提升老年人的综合素质和思想站位。

  上海市老年教育工作小组办公室主任夏瑛系统阐述了对老年教育课程建设的深入思考,将其概括为“三个关注”。一是关注“新需求”,关注银发经济社会老年人、AI技术对老年教育的新要求;二是关注“新问题”,如在组织形式上从“传统固定学期制”向“灵活项目化学习模式”升级、在AI赋能上从“工具理性”向“认知变革”转型等。三是关注“新视角”,加强对“更新课程理念、优化课程结构、提升课程目标、创新课程实施、重视课程评价,加强课程管理”六个维度的研究,为未来课程研究的深化指明了方向。

  江苏省终身教育研究会理事长崔新有对未来老年教育课程的建设提出了六点前瞻性的意见建议:一是课程性质应坚持公益性,确保普惠于广大老年人;二是课程内容应探索市场化路径,满足多元化、高端化需求;三是课程建设应加强适老化,真正契合老年人生理心理特征;四是课程设计要强调地域化,与地方文化传承紧密结合;五是价值引领上要重视通识课建设,融入红色文化与传统伦理修养;六是课程实施上倡导项目化落地,让老年人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实现知识建构与自我成长。

  上海市老年教育课程研究与评估指导中心裴建华、马丽华参加了会议,并对课程建设的深化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鼓励多个课程建设联合体进一步扩大合作网络,汇聚更多力量共同推进老年教育课程建设。

  上海市老年教育课程研究与评估指导中心副主任、上海终身教育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李家成教授在闭幕致辞中,阐述了联合体的价值追求。他强调,“老年教育课程建设联合体”的使命在于打破校际壁垒和区域界限,通过“汲取众人之才华”构建协同创新机制。在本次会议共识基础上,老年教育课程建设联合体工作将从气候变化主题,拓展到艺术教育、代际学习、健康教育、科学教育等多个领域,构建更加丰富的合作网络,共同推进这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业。

  本次研讨会的召开,正值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纵深推进、《上海市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年)》全面实施的关键时期。会议紧密围绕新时代老年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聚焦老年教育课程标准化建设、跨区域资源协同共享、数字技术深度赋能、代际共学模式创新、适老课程质量评估及校地机构协作机制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且极具建设性的交流探讨。未来,老年教育课程建设联合体将持续聚焦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与地方老年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依托“高校-区域-机构”协同网络,深化课程体系改革研究与实践经验总结,加速优质成果转化落地,为推动老年教育向系统化、规范化、高品质迈进,构建普惠多元的老年教育服务体系持续贡献力量。



来源|上海市老年教育课程研究与评估指导中心 文|迪娜、匡颖 编辑|万方圆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