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由华东师大与三明学院携手打造的“中国高校抗战迁徙纪念馆”筹备工作取得关键进展。
7月23日,纪念馆编撰小组召开第六次咨询研讨会,华东师大党委副书记孟钟捷、校合作交流办主任李彦垒,三明学院党政办副主任吴焰辉、档案馆(校史办)副馆长黄宇宏、党委宣传部新闻宣传科长吴爱娣,以及纪念馆编撰小组成员参加研讨。研讨会由档案馆副馆长李炜菁主持。会上,档案馆馆长、校史党史办主任汤涛详细介绍了展陈大纲编撰的过程和主要内容。孟钟捷在充分肯定编撰小组的高效工作和展陈大纲编撰成果后,提出了建设性修改意见,并强调作为华东师大与三明学院对口合作的文化建设项目,团队需再接再厉,让项目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经过此次研讨及前期一系列筹备,纪念馆展陈大纲已完成编撰初稿。

7月23日,纪念馆编撰小组召开第六次展陈大纲研讨会
三方合作,高效推进建馆筹备
2025年6月11日,三明学院党委书记陈列平在与华东师大党委书记梅兵、副书记孟钟捷的会晤中,提出建设“中国高校抗战迁徙纪念馆”和“中国高校校史研究展示馆”的设想。在交流座谈会上,两校在中国高校抗战纪念馆建设等方面达成多项共识。

6月11日,三明学院党委书记陈列平到访华东师大
根据合作安排,华东师大档案馆对口支援三明学院建馆工作。6月25日,档案馆团队赴三明学院,与三明学院党委书记陈列平、党政办主任曾强深化磋商,敲定档案馆负责两馆展陈大纲的编撰。6月27日,一支由10名专家组成的“纪念馆大纲编撰小组”迅速组建,并联合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调动和联合抗战时期迁徙高校的档案馆和校史研究室,确保展陈内容和图片的权威性和准确性。
六轮研讨,汇聚40余高校智慧
在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指导下,纪念馆大纲编撰小组在一个月内密集召开六次校史研究专家专题咨询研讨会,广泛凝聚全国高校智慧。6月30日,召开首次研讨会,明确了抗战期间迁徙高校的名单、资料收集、大纲拟定与工作分工等核心方向。
7月2日,在上海举办的第二次展陈大纲研讨会上,复旦大学、上海交大、同济大学等高校校史研究专家共同探讨展陈大纲的宗旨、内容及时间脉络。

7月2日,召开第二次展陈大纲研讨会
7月9日,在湖北武汉召开第三次展陈大纲研讨会上,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华中师大等20余所高校的29名校史专家现场参会,另有中国人大、中山大学、厦门大学、山东大学等20余家高校校史研究专家线上参与,会议对迁徙馆的相关背景、内容大纲和各高校提供的档案图片等做了详细介绍和规范要求,并邀请共计40所高校的档案馆馆长和校史专家讨论和审定展陈大纲,提供珍贵图像素材。

7月9日,在武汉召开第三次展陈大纲研讨会
7月16日,第四次展陈大纲研讨会邀请校合作交流办主任李彦垒、以及合作单位和编撰小组成员共9人,聚焦大纲初稿修订与增补规划。

7月16日,召开第四次展陈大纲研讨会
7月21日,编撰小组召开第五次会议,讨论展陈大纲细化内容编排,整合实物与视频资料。

7月21日,召开第五次展陈大纲研讨会
经过前后六轮研讨与打磨,在60余位全国高校校史专家的共同努力下,团队完成了159所高校迁徙史的系统研究,征集到800余幅(条)档案图片、视频和实物,为展陈大纲的最终定稿奠定了坚实基础。
两大原则,多维呈现迁徙壮举
“中国高校抗战迁徙纪念馆”以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为契机,旨在通过回溯中国高校在苦难中的奋进史,展现教育救国与爱国主义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弘扬民族精神。该馆将成为中国高校抗战迁徙历程的重要展示窗口,以及师生校友和公众的爱国主义精神家园。
展陈工作严格遵循“坚持政治正确、突出展陈主线、讲好中国高校抗战迁徙故事”三大指导思想;在排序上,采用“全国以迁徙时间和地理行政规划结合、大区以省市顺序和高校迁徙时间先后排序”,以及“点-线-面”和“大-中-小”相结合的原则;在展陈方式上,主要通过图片、视频、实物等多元形式,全方位呈现14年抗战期间中国高校迁徙的历史全貌。
据展陈大纲编撰负责人介绍,8月2日,纪念馆展陈大纲已完成编撰,并提交三明学院,该馆计划于9月建成开馆。这座凝聚全国高校力量的抗战迁徙纪念馆,将生动再现抗战时期中国高校“教育救国”,复兴民族教育,以及保存文脉、延续火种的迁徙历程,将成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传承精神的重要载体,让更多人了解抗战时期中国高校弦歌不辍、薪火相传的壮丽史诗。
来源|档案馆 文|林雨平 编辑|范祎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