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上海双一流头部高校“改革进行时”|高校改革大年

2025年11月13日

编者按

  在建设教育强国、教育强市背景下,2025年成为上海高校改革大年,至少3个波次的教育综改落地开花。其中,“双一流”高校打头阵、当尖兵,“三位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沪上首批5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先行先试,让教育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同时,各具特色的地方高校也“一校一策”,实施“上海高等教育重服务、强贡献计划”。今天起,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走进这些试点高校,深度调研他们如何系统性变革,让教学科研“适配”国计民生,以期带来具有新时代内涵的教改。

  “入学前,我对英语语言学与计算机的交叉应用了解不多,如今通过一年多实践,我学会了从学科交叉的视角思考问题。”陈一璟是复旦大学首届“英语+计算机科学技术”双学士学位项目2024级本科生,未来她想成为一名科研工作者,研究认知神经科学。

  一年来,改革成为上海高校的关键词。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双一流”头部高校一直处于“改革进行时”,一体推进教育改革发展、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


应对AI冲击,培养复合型人才


  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高校传统专业如何转型和重构?

  今年4月,复旦新增24个双学士学位项目。截至目前,复旦共推出54个双学士学位项目,涵盖30个一级学科专业。为培养科学智能复合型人才,复旦去年起推出110余门AI大课,覆盖全体本研学生和全部专业,并在国内高校率先启动“X+AI”博硕双学位项目建设。此次获批的“法语/日语/朝鲜语/西班牙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双学士学位项目,由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和计算与智能创新学院共同建设,着力推进“新文科”与“新工科”的融合创新,聚力培养兼具国际视野、外语与计算机跨学科知识技能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新一轮人工智能浪潮中,我们应该是‘春江水暖鸭先知’,这也让我们重新思考外语学科如何自我更新、人才培养如何优化。”复旦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副院长陈杰告诉记者。

  语言学和计算机学科具有丰厚的交叉潜力——比如语言学的分支计算语言学,就和计算机学科的自然语言处理密切相关。两个学科间一个重要结合点是评测,语言学理论知识不仅可以帮助理解模型的性能和局限,还可指导设计更有效的评测方法和标准。“我们也是‘摸着石头过河’,2024年在全国率先设立‘英语/翻译/俄语/德语-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四个双学士学位,加上今年新获批的,目前我们所有专业都有‘+计算机’的双学位。”陈杰介绍,经过一年培养,外国语言文学学院首批双学位学生中有多位已加入导师课题组,参与课题研究。

  陈一璟高中时就对语言学和生物学抱有浓厚兴趣,记者见到她时,她正在对脑电数据进行处理分析。“神经外科术后患者可能面临语言障碍的困境,我正在对此进行探索。”陈一璟说,她从大一就开始寻找适合自己的课题组,今年3月她的一篇论文入选了香港理工大学面向本科生的应用语言学国际会议,11月上旬在南京师范大学语言发展与障碍博硕论坛作论文汇报。

陈一璟在香港理工大学参加面向本科生的应用语言学国际会议。

  “AI已从被动执行的工具演进为具备生成与创造能力的赋能平台,”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张兆国表示,交大以“AI+教育教学”行动方案为统领实施系统性改革,率先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设立覆盖多领域的AI+微专业。

  近日,位于江阴的全球最大空调冷却塔交付企业之一双良集团,迎来了上海的“AI建筑设计师”。面对好几十层楼高的巨塔,上海交大人工智能与微结构实验室李金金、韩彦强团队针对行业痛点——冷却塔的力学计算需人工核对200多项数据,加上了AI自动校验模块,不断优化算法模型。

  “传统建筑业的设计方案用国外工业软件的设计周期以月为单位,且耗费众多人力。”李金金教授直言,借助AI他们可以秒级生成建筑结构设计方案,此外还实现了力学测试周期缩短80%、材料成本降低10%-15%的成效。

上海交大李金金教授解析AI应用。赖鑫琳 摄


以需求为导向,构建系统创新能力


  即便传统优势专业,也在谋求改革和融合创新。

  通常,硕士研究生毕业需要用发表的论文来申请学位。而同济大学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以下简称“同济国家卓工学院”)的研三学生蔡永桢,今年准备用自己的实践成果来申请学位。

  土木水利工程类专业学位的蔡永桢,作为同济国家卓工学院和中船第九设计研究院工程有限公司联合培养的硕士研究生,他的实践成果——“数据合规性检查的方案设计”已成功应用于指导北山地下实验室工程实践。毕业后,他将前往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作。

  用实践成果申请硕士学位,是同济国家卓工学院大胆尝试并开通的绿色通道。而这一评价体系的突破,离不开最初的理念创新。“以企业生产需求为基础,构建‘企业出题-学校答题-企业阅卷’的项目匹配机制,是学院的核心理念。”同济国家卓工学院常务副院长刘春教授解释,学院和企业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

临港卓越工程师创新学院大楼内的创新共享空间。

  “从招生开始,就用企业需求导向来匹配。”刘春教授介绍,以前的研究生招生很难做到以“需求为导向”,而对于学生来说有点像“开盲盒”,不清楚今后研究的具体课题是什么,只有一个大致宽泛的方向。现在,学院专门开发了“产教融合校企课题匹配系统”,企业可以随时随地在系统上提出需求,高校老师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和特长“揭榜挂帅”。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企业和校企导师,而且从一开始就清楚要研究的具体课题是什么。此外,企业专家参与研究生招生的复试环节,面试考核小组中企业专家人数不少于50%,主要考察学生的工程能力,选拔符合企业要求的学生。

  今年4月,聚焦未来产业发展最前沿,复旦大学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未来信息、智能材料、智能机器人、医工交叉等领域,整合全校力量重点打造的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悉数亮相。六个创新学院的建设方向,不是按学科目录来制定,而更强调学科交叉、融合创新。

复旦发布新工科人才培育体系。

  在复旦大学校长金力看来,新工科不是一般意义的工程技术,一方面要构建“从0到10”的系统创新能力,发挥理科的原创优势,让基础研究的成果能够更快地转化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强劲动能;另一方面,注重“从10回看到0”,瞄准市场需求,研究市场与产业更容易接受的产品与技术,树立产业思维。

  在最新的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复旦大学有46个学科上榜,在中国内地高校中数量最多。这些优势学科已经积累了不少黑科技,连接基础研究与应用场景,旨在解决“一片”问题而不是“一个”问题。

  其中,未来信息创新学院将聚焦通信-导航-遥感、卫星载荷、空天态势感知、深空探测等国家重大需求,面向6G通信、空间互联网、光电融合、量子信息、低空经济等未来新兴产业方向和经济主战场,建设电子信息和空天科技的国际创新高地。

  “这些重大需求涉及多个技术方向,通常无法靠单一传统学科完成。现在有了新工科的融合创新机制,我们就能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通过‘有组织科研’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未来信息创新学院高跃教授踌躇满志地说。他们研制的卫星互联网数字孪生系统是信息与通信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两个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成果,在今年的世界移动通讯大会受到业界关注,也被多家头部企业和科研院所采用。


改革人才评价制度,推动科学探索


  一流高校要“打头阵当尖兵”,人才评价制度改革显得尤为重要。

  最近,上海交通大学攻克超长柔性线缆的深海精准布放这一国际难题,在南海海域实现近底悬停、水下机器人辅助解锁等高难度动作。这是上海交大发起建设的我国首个深海中微子望远镜——“海铃计划”试验之一。团队负责人徐东莲告诉记者,“海铃计划”旨在捕捉天体和地球大气核反应中看不见、摸不着的高能中微子。

“海铃计划”蜘蛛系统海试入水。(资料照片)

  从“交大2030计划”到“基础研究特区”,上海交大正在探索10年长周期稳定支持机制,面向青年科学家“引育并举”,建立代表性成果评价和晋升制度。作为物理与天文学院副教授,徐东莲在美博士毕业仅10年已成为长聘学者。

  不看“帽子”、不数论文,中国科学院院士、李政道研究所所长张杰表示,他们针对长聘教轨学者实行国际同行评估制度:邀请15位顶尖科学家,聚焦“创新力、未来潜力、国际竞争力”三维度评价,以10份以上有效评审意见作为晋升依据。让青年人才心无旁骛开展科研,推动根本性科学问题的探索快速迭代。


从“书架”走向“货架”,实现科创价值


  成果转化是科技创新实现价值的关键路径,而“不敢转、不想转、不会转”等瓶颈制约下,优质科技成果往往难以从“书架”走向“货架”。

  以基础研究见长的华东师范大学联合技术转移专业机构,今年开出“科技成果转化门诊”,为教授们一对一“把脉”。作为“医生”之一的华东师大科技处副处长熊申展,日前跻身“2025胡润创界者·长三角技术经理人”领军人物Top 5榜单,“学校已有150多个项目在‘转化门诊’问诊,2025年上半年完成4.63亿的成果转化交易额。”

  曾经“问诊”过的华东师大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敬承斌教授团队,近期带着创新项目亮相浦江创新论坛。其研发的柔性低损耗空芯光纤,在多个波段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摆脱了该类光纤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该团队通过全赋权模式成立公司,已获得首轮融资。

华东师大等转化成果在2025 InnoMatch技术转移大会上首发首秀。赖鑫琳 摄

  当下,华东师大正推进科技成果转化系统性改革,与银河证券、上海技术交易所等多家专业机构合作,先后推出商业计划书定制与优化、“转化门诊”和高价值专利培育等服务。

海报设计:邵竞


阅读原文


记者解放日报 黄海华 徐瑞哲 李蕾

来源上观新闻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