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星期六的早晨8点,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第四教学楼的一间教室迎来了今年全新开设的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微专业的开班第一课。作为首届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微专业,经相关考核一共录取了45名学员。记者了解到,这也是华东师范大学从2022年首设微专业以来,第一次将微专业与社会共享。

微专业首次与社会共享
集成电路产业是上海三大先导产业之一。2023年1月,华东师大集成电路学院获批上海市重点现代产业学院,2024年7月获批上海市教委集成电路微专业建设,又经过一年多的准备,于今年新学年全新亮相微专业。
华东师范大学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微专业负责人李小进老师介绍,这一微专业的课程主要依托学校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专业,是在现有集成电路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及硕士课程的基础上,针对本科生的学情及社会相关人士的需求,建立内容完备、实用性强的高质量课程体系。此次,共开设专业课程6门和自由选修课(MOOC)4门。课程利用周末及暑期短学期,集中开展线上线下教学课程学习,并在其中引入产业导师。
这一微专业为“非学历培训项目”,针对学生最终所参与课程的考试情况,给予成绩合格者以微专业或微课程的认证,发放相关证书。首次亮相,学员中一半以上都是来自社会行业人士,剩下大部分是校外在读学生,以及华东师大本校的其他专业同学。
“开设微专业是响应号召,推动学校与产业融合的一次尝试。学生来源多元化,这种构成也超出我们的预期。”李小进说,我们希望借此培养理论扎实、实践能力强的复合型人才,真正把产业中遇见的问题带入到学校里,形成学校的教学案例,同时也把学校更擅长的理论,扎实功底反哺到产业里面去。
“毕业10年,能有机会再次进入校园,以学生身份专注学习,这个机会弥足珍贵,”奚婷是来自业界的学员,因为工作关系,经常会接触到国内外的一些厂商的半导体材料,在此过程中,她深刻体会到了技术的高要求和快速发展。过去,只能依靠过往的经验,在理论知识的支持和系统性的思考上还不够充分,这也让她意识到,想在这个行业继续深入发展,那就必须要持续地学习。“微专业的学习,不仅仅是对知识的学习,更是一次开拓视野,提升思维方式的机会。”她期待道。
培养成效由市场检验
华东师大本科生院拔尖与通识教育办公室主任刘俊升介绍,学校自2022年启动微专业项目以来,已累计建设32个微专业,覆盖人工智能、空间治理、数字贸易等多个领域。这些“小而精”的微专业通过跨学科技能培养、校企协同育人等模式,破解人才供需错配、提升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真正让市场检验培养成效。
与传统辅修专业不同,微专业更贴近行业需求,是一种重新整合课程资源形成的“行业课程包”。今年9月起,学校将推出一批同时面向社会开放的微专业,进一步加强校企协同,深化产教融合,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他鼓励参与微专业的学生,珍惜学习机会,也为微专业建设提供建议,更好地认识行业趋势,提升综合能力。就在同一天,数学资优教育微专业也首次亮相。
刘俊升提及的让市场检验培养成效,其实,已经在就业端口有所呈现。在此前几年的试水中,华东师范大学学生职业发展中心主任章晶晶观察到,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发现,选择微专业“加餐”的学生,往往职业规划意识强,学习兴趣浓厚,学习能力强,在就业市场中富有竞争力。同时,随着相关政策逐步完善,用人单位对高校微专业培养质量的认可度正在逐步攀升,正趋于形成高信任度的双选机制。
今年暑假,华东师大曾做过一个统计,修读微专业的2025届毕业生共50人,早在6月,94%的学生就已落实升学和就业去向。对升学学生而言,微专业通过交叉课程构建跨学科知识框架,可弥补主修专业单一性,也提升了学生申请国内外顶尖高校的竞争力。对就业学生而言,微专业精准补足产业急需技能,如数字贸易与管理微专业赋予非商科生跨境电商运营能力,家庭教育微专业证书成为社区教育机构认可的职业资质。
阅读原文
记者丨刘昕璐
来源丨青春上海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