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朋友们,今天来相会……”上海音乐厅台上、台下,恢复高考后的首批大学生与当年的恩师们同场欢歌、歌以咏志。这是前晚“锦瑟弦歌三十年”华东师大纪念77、78级校友毕业30周年主题音乐会上的动人一幕。
30多年前,几乎封闭了十年的大学校门重新打开。那个年代,华东师大还只有教育、政教、中文、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外语等10个系。1978年,丽娃河畔终于迎来了约2600名77级、78级学子,4年后他们又同届毕业。当晚音乐声中,10个系各一名教师代表缓缓走上前台,有人已过八旬,有人拄着拐杖。30年前毕业的学生代表为他们献花,师生紧紧拥抱在一起,花白的头发贴着花白的头发。
“欢迎大家回家!”华东师大党委书记童世骏教授也是77、78级一员,他回忆说,当时校友们从千万高考者的角逐中脱颖而出,告别曾经扎根的农场、矿山、营房或车间,开始了坚定的追梦之旅,从入学起这批大学生便见证着祖国翻天覆地的发展巨变,也幸运成为改革开放以来一个新时代的先行者和创造者,那真是“一首充满酸甜苦辣、五味杂陈的岁月之歌”。
“这批学生和后来学生最大的不同,首先就是年龄大,且年龄跨度大。”教育系刘金花老师深知,77、78级在特殊经历之后对校园学习生活是多么珍惜,“他们每次都是还没上课,就在教室里坐着等老师,根本不会有什么迟到或早退”。
刘老师说,他们学习很认真,不仅作业不用老师操心,而且课堂氛围好,尤其是讨论非常积极,同时十分热衷学校活动,并不是一味死读书。
历史系老教授王斯德说,“与77、78级学生教学相长、师生互教的经历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他认为,这是新中国高等教育史上独有的“77、78级现象”,如今他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成了国家栋梁和社会中坚。这种现象可与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西南联大现象”媲美,两代人都是在民族危难、国家存亡的关头浴火重生的历史产物,前一代在抗日战争烽火中诞生,后一代在“文革”磨难中孕育成长。正如一位先哲曾言,“一个伟大的民族是经得起任何危机的”,中华民族也能以历史的伟大进步作为补偿而新生复兴。
“哪怕所有的记忆都消失,你的目光依然会追随我的人生;哪怕所有的星光都暗淡,丽娃河的波光依然会映照我的灵魂;哪怕所有的岁月都老去,老师的声音在我的心中依然年轻……”作家赵丽宏以77、78级中文系校友身份献诗一首,以谢师恩。
《解放日报》 日期:2012年10月15日 版次:01 作者:徐瑞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