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好事心情不错,就说“开心到爆”;赞美同学,言必称“牛逼”,反之看不惯别人时,直呼其“2B青年”、“脑残粉”、“死变态”……
敏感的家长发现,如今的孩子“粗话多,出口脏”,管教起来不容易。
有人说,这和大环境有关——年轻一代的成长,无可避免地受到互联网文化的影响。一方面,网络阅读大行其道,经典阅读不足,传承“语言美”越来越难(详见本刊上期报道《这年头,学生还能有阅读习惯吗》);另一方面,喜欢网上冲浪的年轻人,对于网络语言暴力和污言秽语鲜有抵御能力,连日常生活用语也受到影响。
根据一些学者和专家的剖析,公共语言环境变“脏”,或归咎于一种“时代病症”:语体松动、传统失范。
我们正经历“史上最严重的语体松动”
在闵行区一所中学教初中语文的李老师有一次忍不住和同事们“吐槽”:给学生改作文,越改越迷糊。
有个孩子在作文中写过一个短句:“秒杀一道数学题”。秒杀,典型的网络语,李老师觉得不妥,便在边上打了个小问号。孰知,学生家长跑来和她商榷:报纸上都出现过“秒杀”,孩子作文里活用词语,应该不算错。
从“囧”、到“白富美、高富帅”,再到“不爽”、“苦逼”,这些流行于网络的词汇,李老师都曾在学生们递交的周记和作文里看到过。“无论是中考还是高考,语文作文一直强调用词规范,并不鼓励使用网络语,有时候,使用网络语不当甚至要扣分。”除了劝告学生“以分数为重”,李老师坦言,很难再给学生一个交代。
“我们恐怕正在经历史上最严重的语体松动。”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倪文尖解释说,在什么场合说什么话,在公共场合说话要注意什么,什么身份的人说什么话,凡此种种,对接受过学校教育的人来说,恐怕是一种基本的行为规范。但在互联网文化冲击下,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语言开始转换。
他举例说,像“童鞋”、“神马”、“浮云”、“屌丝”这类网络语言,若只用于网上交流,无可厚非;但眼下,这类词语却开始登堂入室,“登陆”以报纸、杂志为代表的官方、正规出版物,而这正是“语体走向模糊”的原因。
有研究发现,自从人民日报出现《江苏给力“文化大省”》的标题之后,国内诸多报纸纷纷效仿。短时间内,各大报纸的标题中,“给力”频繁现身。
“语体松动和国内传媒的失守不无关系。”倪文尖进而分析说,据他所知,国内媒体从业人员普遍呈现年轻化趋势,与之相应,青年文化在大众传媒中盛行。“年轻的新闻从业人员文笔生动,写文章喜欢用流行语、网络热词。但换个角度来看,这正是造成媒体环境崩坏,进而导致语体松动的原因。”
读书人不再“斯文”,谁来给孩子们的语言卫生垂范
今年以来,关于抵制网络语言垃圾和语言暴力的呼声一直不绝于耳。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一点:网络正在成为一个巨大的“语言垃圾场”,一些过去被认为污秽、粗鄙甚至不好意思说出口的脏话粗话,如今都借由微博等网络公共平台,演化为年轻人的口头语。
3月初,著名导演冯小刚就在微博上炮轰“屌丝”一词,对当下流行语言的粗鄙化表达愤怒,结果引发了一场规模不小的口水仗。期间,有不少语言学家、作家和学者纷纷站队,借这场口水仗表达自己的态度:诸如“屌丝”这类词汇在公共场合被滥用,表明当下大众文化“粗鄙化”、“向下滑”的倾向非常突出。
还有学者认为,在公共场合讲脏话粗话不仅像随地吐痰那样“脏得很”,而且一些脏话和充满语言暴力的论调,有时会直接演变为现实暴力。去年发生的两起“微博约架”事件,涉事的都是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公众人物。
“本来,读书人应该是斯文的,但在互联网的语境中,无论是社会名流还是传统知识分子,也不自觉地同流合污。”身为中学教员的李老师告诉记者,大概数月前,她曾在新浪微博上看到一则关于城市规划的热门讨论,发言的网友中,有不少是大学教授。“讨论火药味很浓,有的学者也开始说脏话。”
成人世界的行为失范,必然给青少年带来不可估量的影响。李老师不禁反问,如果连大学教授——标准的读书人和教育工作者,都不讲“语言卫生”,那谁来教育年轻人?
《文汇报》 日期:2013年4月11日 版次:13 作者:樊丽萍
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3-04/11/content_1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