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华东师范大学设计学院、法国圣埃蒂安国立建筑学院合作举办的“中法国际工作营”近日落幕。今年的主题是上海里弄更新设计,华师大的多名师生积极参与了本届工作营活动,在为上海老弄堂“换新颜”的同时,也推动了学校设计学院国际化教学改革。
小里弄大变身
“里弄,是上海历史文脉的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成长印记的重要一环。随着城市的发展,很多里弄被拆,我们觉得如果能把它保护下来,是极有价值的。”设计学院院长魏劭农描述对里弄进行改造的动机。他认为,对里弄最好的保护,是对其功能进行充分地改造和拓展,让它与城市相互渗透和融合,成为城市文化的一部分。里弄改造,但并不意味着保守于陈规,也不意味着不着边际的创新。
在这种理念的指引下,同学们分组对里弄进行了设计改造,迸发了许多有趣的创意和各种改造方案。参与该项目的朱颖同学所在团队就对里弄功能进行了置换:传统的石库门建筑,年代久远、多人合住、布置错综复杂、硬件设施落后,随着住户的相继搬离,旧式石库门基本就空置了。朱颖小组选择不破坏石库门的结构,将其变为家庭旅馆,并布置上简单的卫浴,重新铺置水管。这样一来,居住其中的人们便能通过入住石库门,从而了解前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气质。
另外,在石库门沿街面改造上,朱颖小组选择既保留商铺个性,又突出整体的凹凸韵律感。为改进底层商铺的脏乱差现象,“我们为店面留出空间制作招牌,商铺可以自由选择颜色和样式展现个性,但我们会采取统一的木材与乳胶漆搭配,从而保证整个沿街面风格的统一。”
短交流长影响
魏劭农认为,里弄是上海非常特殊的社区、建筑群体和平台,它与繁华大都市的高楼大厦不同,能够让法国学生从多元文化的角度感受上海、了解中国。本届工作营的研究成果将在法国、中国和瑞士等国巡回展出,这也让更多人能了解本次活动。
在短短几周的交流实践中,不仅里弄有了一个华丽的转身,同学们的学术能力与设计认知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有意思的是,因思维方式的不同,中法学生在合作中也时常碰撞出精彩的火花。生活在繁华都市里的佘石轩同学,向往法国独具历史文脉的古老建筑;而法国的同学,因为生活其中而对古建筑所代表的一成不变的旧文化产生了审美疲劳。这使得法国的同学们跳脱传统框架,转而运用奇妙的创意与活跃的思维为里弄改造带来了巨大的启迪。
据了解,国际工作营训练项目是设计学院“3+1”创新型设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工作营的训练,设计学院师生能够与国内外一线的设计师、国外一流的设计院校师生交流合作,从而开拓师生的眼界和思路,也使国际一流的设计院校了解中国、了解华东师大设计学院。
《青年报》 日期:2013年4月10日 版次:B06 作者:万姗姗 刘昕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