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报讯 上海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在全国是处于倒数的位置,应该采取什么科学而有效的运动干预措施?记者昨天从华东师范大学获悉,该校“青少年健康评价与运动干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已成立上海中小学研究基地,率先在黄浦、虹口、奉贤3个区县试点研究。
该实验室主任季浏介绍说,首先将研究更加科学性的中小学生体质健康评价标准,研究成果为教育、体育行政部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基地将在3个试点区县的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各选取2个学校、约5000名学生作为研究样本,以更科学的方式进行长期跟踪测试,以掌握上海中小学生身体素质发展的真实情况。
季浏举例说,800米和1000米长跑作为田径运动项目本身并无不可,但用来测试学生体质并不科学。他说:“大家都有经验,跑800米和1000米往往比跑1500米更难。从生理学角度,有氧能力是反映学生的心肺功能,而上述两个项目却是有氧与无氧相结合的运动,不能准确反映人的心肺功能。国际上大多数采取的是固定时间内的20米往返跑,这是纯有氧运动。季浏说,上海研究基地已经开始对试点院校的教师进行培训,以20米往返跑取代千米测试。
季浏认为,“更加科学的评价”也包括体育老师的上课方式。现在的体育课,更多的是以竞技体育的标准来要求和衡量千千万万没有兴趣、也没有能力成为竞技运动员的普通中小学生,这有可能抹杀孩子们的锻炼兴趣。
上海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处长王丛春谈到:“以前的体育老师大部分是退役运动员或是搞竞技的,这些教师的教学方式多为竞技形式,没有针对每个学生体育素养的评价指标。”
季浏表示,运动项目很多,如何选择、如何开展,这直接关系到中小学体育课的效果。调研显示,学生不怎么喜欢“铅球”运动,这一项目在课余也没法自己锻炼。学生喜欢的体育项目名单上有跆拳道,而没有“国粹”武术,这恐怕是因为跆拳道简便易学,而武术教得太难。
季浏还提出,现在体育课花很多时间“稍息”、“立正”,这些“花架子”太多;老师花很多时间讲和演示,学生锻炼时间相对少。今后实验室将建立一套标准,规范体育课上锻炼的强度和密度。比如一节40分钟的体育课,给予学生练习的时间必须占到30分钟;其中还要有10分钟以上的一次持续性运动。
《天天新报》 日期:2013年5月5日 作者:俞海燕
链接:http://www.xwwb.com/web/wb2008/wb2008news.php?db=1&thisid=133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