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两周岁了,最近一个月,随着语言和认知的突飞猛进,小家伙也“长脾气”了。原来那个喜笑颜开的开心果,有时会突然变成一头“小野兽”,哭闹不成,便会在两个沙发间撞来撞去、摔玩具,或者重重地拍打自己的脑门,甚至趴在地上耍赖。
一时间我很难接受小米的这种变化,担心他会成为我最不喜欢的那种无理取闹的小孩。每当他趴在地上,我会非常严厉地责备他,或威胁要给他惩罚,可结果他只是越哭越厉害。即便他服从我的要求自己站起来,却还是一脸的不高兴。
于是,我开始寻找小米“不高兴”的原因,想从根源入手解决这个问题。我发现,他越来越需要关注,也就是说,他会感到“孤独”。比如我收衣服、做饭、发邮件等而让他一个人玩的时候,他会要求抱抱(平时都不怎么要抱),若得不到回应就发脾气。小米还学会了“嫉妒”:我、爸爸、外婆只能抱他,不能抱别的孩子,也不能相互拥抱,否则他会很不高兴。还有一个不高兴的原因是“挫折”,比如无法掌握一个玩具的玩法,比如学习用叉子、勺子却不得要领。以前会弃之一边,如今就会把气撒在眼前的玩具和食物上。另外,“害怕”也会让小米不高兴,甚至会用极端的方式保护自己、表示抗议——在外旅行的几天里,他经常嘴里含着饭菜,不肯咽下也不愿吐出,不仅玩的时候含着,有时午睡也含着。我们很担心,一遍遍抓住他,命令其快咽,他则总是东躲西藏,拒不配合。有一次我实在没辙只能硬抠,结果手指被小家伙狠狠地咬了两口。而就是那一次,我看到他眼神中很深的“害怕”。
孤独、嫉妒、挫折、害怕等等,当我以为自己终于搞清楚小米为何“不高兴”而可以对症下药时,却惊奇地发现,这些情绪体验不是和我们大人一样吗?当我们感到孤独、嫉妒、挫折、害怕时,不是一样会不高兴甚至发脾气吗?那一刻,我才明白,我的小米已经两岁了,不知不觉中他其实不再是无忧无虑的了,他开始接触到除了高兴以外一些别样的情绪,一些他原本陌生的感受。这种感受有多强烈,他就会多么强烈地把它宣泄出来。就像新长出的牙齿没有经过磨砺一样,它尖锐得会咬伤别人,也会咬伤他自己。
我恍然大悟,之前对孩子的责备和苛求,会让他觉得自己不高兴是犯了错误。而现在,我要让小米知道,“不高兴”是人最正常不过的一种情绪,生活就是这样,喜忧参半。学会和不高兴相处,控制住内心的魔鬼,是一辈子的功课。在这门功课刚开始的时候,我可以适当地帮助小米,并且已经在做了。做家务时尽可能带上他,让他做个小小助手,递个东西、运送垃圾都会令他特别有参与感,做得可有模有样了。再比如,好好地告诉他发脾气时不能打妈妈、不能打自己,但可以拍拍枕头、跺跺脚。还有,让他知道做任何事必须有节制,但给他充分的心理准备——事先反复跟他说今天只能滑滑梯十次,和他拉勾勾——小米完全是明白的,也往往能说到做到。至于他害怕的事情,尽量不去勉强他,或者干脆忽略、耐心等待。含饭的问题在那次咬人之后,我便没有再强迫他改正,没想到旅行回来后,小米就很主动地吞咽。每当我们问“嘴里还有没有东西”,他就使劲地咽两口,然后张开嘴说“啊……没有”,有时着急要吃下一口,还会说“啊……米有米有米有”。
含饭问题的自然消失,照射出我之前急于求成的焦躁心态,令我这个大人无比惭愧。孩子何时走路、开口说话,是靠他自己慢慢习得,我们无从逼迫,那么同样的,孩子感受这个世界、体会自己的内心,点点滴滴,从陌生到熟悉,是一条相当漫长的路途,我们与之相伴,因势利导,而不是推着赶着。在陪伴孩子学习情绪控制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给予帮助,但帮助终究是有限的。总有一些时刻,我们不知道孩子为何不高兴,就像我们自己有时没来由的情绪低落一样。在这样的时刻,我们只要记住一点并且让孩子知道,不高兴不是过错,没有人必须一直高兴。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思勉人文高等研究院外事秘书)
《东方早报》 日期:2013年5月28日 版次:B11 作者:殷莹
链接: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3-05/28/content_773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