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社会科学报》:“两岸四地”第二届教育领导者论坛举行

2014年01月14日

  20131221-22日,由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领导科学学会、上海市金山区教育局共同主办的“管理促进教育进步——‘两岸四地’第二届教育领导者论坛”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在新型城镇化提出“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的背景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政府职能怎样落实,标准如何界定,路径怎样选择,质量如何保障,学校怎样作为……针对这些问题,与会者们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交流。

中国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状

    根据中国教科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研究”课题组研制的标准进行测算:全国3000多个区县和县级行政区划单位中,有39.4%区县小学校际均衡水平达标,56.4%区县初中校际均衡水平达标,30.1%的区县小学和初中校际均衡水平均达标。首都师范大学田汉族教授在报告中所引用的调查显示,从1999 年 ~ 2008 年省域间义务教育人均经费数据分析中可见:我国省域间义务教育发展不存在绝对均衡的趋势,省域间差异不断加大。我国东部和中部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不存在相对均衡的趋势。我国西部地区省域间小学发展水平的差异既没有扩大趋势也没有缩小趋势,但初中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相对均衡趋势,省域间初中发展水平将逐步接近。

    在过去三十年的改革中,中国城乡关系经历了艰难的转型,总体上看,城乡关系没有彻底摆脱前三十年构建的结构框架。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郅庭瑾教授提出了城镇化背景下大都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城乡二元结构下,“城市优于农村”的情况依旧存在;大都市高教资源区域分布不均衡,“高校地方化”现象的存在,“本地考生”身份的特殊性依旧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中央关于“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和规模”的户籍制度设计,使得外来务工子女更难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囿于大都市生活的高成本要求,优质教育资源对农民工子女来说难以企及。郅庭瑾教授认为,目前城镇化进程中,应做到差别化的城镇化规划与政策,公共资源布局有序的分散转移。在城镇化背景下的上海义务教育,除了硬件可控的均衡投入外,最重要的是隐性的均衡观念的构建。

    针对教育资源不均衡问题,台湾暨南国际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杨振升教授介绍了台湾的教育制度经验。首先,在弱势族群教育方面,在新的入学制度改革上,原来所谓明星高中职容纳弱势族群学生数量显著降低,造成违背特别保障与社会融合原则。其次,目前推荐招生入学数额,在大学的核定总招生名额中所占比率不高。较为偏远与弱势族群学生较多在高中、职校,所分配到的名额更为有限,因此应鼓励顶尖大学开放更多名额,让弱势族群学生更有机会升入理想大学。在农村人口向城镇流动过程中,一方面,农村学龄人口向城镇转移,为农村孩子接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创造了机会,另一方面,农村地区人口减少,农村学校较快撤并,造成一系列值得关注的问题。

实现公平的路径探索与改革

    “资源共享的影响因素,涉及到组织利益的因素。当权力、资源和声望、利益分配不平等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和不利地位的社会成员就会对分配方式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产生质疑,冲突就会发生。”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叶忠教授引用乔纳森的资源共享理论来诠释办学资源的共享冲突,他认为,区域内优质教育资源共享被认为是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路径之一。资源共享(包含文化共享与师资共享)是实现名校集团化的关键。城镇化背景下义务教育优质资源在新增城区的布局问题,就是城镇化背景下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华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赵敏教授表示,学校管理理念的特性决定了它能承担起帮助新增城区义务教育学校快速改变学校形象、提升教育质量,创建优质品牌学校这一重任。应通过学校管理理念的引领,帮助新增城区的学校尽快改变学校形象、提升教育质量,创建优质品牌学校。

    在谈到城镇化对义务教育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时,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高向东教授认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应重点落实举措,全面提高义务教育学校教师整体素质,有了好的教师,才会有好的教育;继续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教学改革;不断完善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就学的政策措施;强化输入地政府管理责任,将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区域发展规划,建立随迁子女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照随迁子女实际人数拨付教育经费。台湾嘉义大学师范学院院长丁志权教授在介绍台湾中小学师资培训制度时谈到,台湾教育部于20131月公布师资培育白皮书,提出“理想图像”:具备教育爱、专业力、执行力的新时代良师。逐渐增加公费生人数,吸引优秀学生投入,以免中小学教师素质降低。全时实习辅导的规划宜再落实,可列出应达成的专业能力,并透过专业对话与反思,建构专业理念。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彭新强则站在全球化背景下指出,教育体制正面对培育世界级人才的压力,全球竞争增加了整体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及终身学习的需要。他认为,大部分的教育体制将面对怎样的挑战以及它们能否在全球竞争上取得成功取决于,它们能否洞悉年轻一代和终身学习人士所具备的技能和态度,建构一个具备国际视野的课程,发展一套善用科技辅助教学的教育法,以及能否具体指出评估表现的世界准则,创制出一套达成上述表现的管理模式。

《社会科学报》第1394  版次:作者:潘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