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员足迹:
金忠明是民盟盟员,又是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他关注到上海学科建设在全国影响力逐渐减弱,为推动上海的高校学科建设,他先后赴江苏、湖北,寻找当地的教育研究关键人物访谈,试图梳理上海学科建设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可借鉴的经验。
咨询对话:
15时刚过,市政协委员金忠明出现在市政协委员现场咨询会市教委的咨询台前。“有没有高教处的人,我有点问题想咨询。”金忠明开门见山,市教委咨询台随即派出了高教处专员。
金忠明关注的问题比较“高大上”——如何提高上海高校的竞争实力,尤其是学科建设能力。为了把问题问个清楚,金忠明索性把高教处专员叫出了嘈杂的会场。
金忠明一开口就不客气:“去年,全国高等学校学科建设排名中,上海并不突出。最近的两次测评,上海陆续让位给了江苏、湖北。市教委能否借鉴兄弟省市经验,整合部委院校和地方高校的资源,将上海的地域优势和院校本身的传统学科优势结合起来,打造属于上海的学科建设品牌。”高教处专员表示,该议题已列入市教委日程,“市教委正在做相关调研,日后会将调研结果提供给市政府、人大、政协参考。”
“你了解江苏、湖北有哪些经验,你说两条?”金忠明随即转换成发问模式。高教处专员回答道,“学科建设的关键是人,人才的集聚需要政策、资金,江苏在鼓励教师参与科研上给了很多政策。”
“政策对调动高校教师的积极性作用不小。上海是不是也能在政策上做些突破。”金忠明举例:湖北针对学科建设推出“黄金十条”,承诺教师在专心科研项目时,为其保留职位及职称待遇,项目投入市场后收入的70%到99%归科研人员所有。“上海能否有类似的探索?”
高教处专员听得连连点头,回应道:“上海也曾出现这样的例子,你的建议我会带回教委。”
金忠明补充道:“学科建设不仅要待遇留人,还要学着用事业、情感留人。另外,教育系统目前非常渴望具有战略发展眼光的、可以推动教育实践改革的教委官员、高校校长,希望上海能在这个方面率先探索。”
《文汇报》 日期:2014年1月18日 版次:2 作者:刘力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