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东方早报》:华师大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承接“建设全球城市”研究课题

2014年06月17日

    在上海公开表示要做有影响力的“全球城市”后不久,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公开招标的有关“建设全球城市”的研究课题却流标,凸显上海建设全球城市任重道远。

学者认为,相比上海正在建设的以“四个中心”为框架的国际化大都市,全球城市可谓升级版,代表着在全球城市格局中的“全球性节点”,诸如纽约、伦敦、东京。

而这次流标的原因,恰恰是申请报告的内容跟课题研究目的不相符。什么是全球城市,上海距全球城市有多远……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不得不委托华东师范大学曾刚等先行开展研究。

曾刚坦言,流标的课题确实破题不易,因为和过去的课题不同,该课题要求“站在未来看今天”,申报者先要能畅想出30年后的世界是什么样、30年后作为全球城市的上海又是什么样,包括30年后的技术、产业是什么样等一系列内容,它将决定上海的战略方向往哪走。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权衡则认为,30年后,上海有望升级为全球的财富管理中心、运营中心、创新服务中心,同时也是全球人力资本积累和服务的中心。

上海距全球城市有多远?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权衡日前表示,上海目前还算不上“全球城市”,尚在向以“四个中心”为框架的“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奋进。而全球城市,将是这一目标的升级版,要从国际金融中心升级为全球的财富管理的中心、运营中心、创新服务中心。

未来30年的上海,金融中心有望升级为全球的财富管理的中心、运营中心、金 融创新服务中心,满足多元性、个性化和私人定制意义上的金融创新服务功能。图为上海自贸区洋山保税港区。

流标的“全球城市”课题

早报记者近日在采访中了解到,《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的70个课题自41日向社会公开招标,截止到420日共收到有效申请281份。

70个课题花了将近1年的时间,集合了专家组、公众咨询、顾问委员会及领导层的智慧碰撞而产生。然而,经组织专家会议和面试比选两轮评审,《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战略框架和战略重点研究》等2个课题流标。

《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战略框架和战略重点研究》的研究背景是在未来30年上海建设全球城市愿景基础上,建立完整、全面、协同的战略实施框架并明确其中的战略重点,主要任务尤为重要。该课题要求重点从国家战略、地方行动及区域合作三个维度,明确上海建设全球城市实施发展目标的战略框架,并分析框架各组成部分之间关系以及实现有机协同的合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全面梳理上海未来30年的战略重点和主要任务,以推进发展目标有效实施。

5月底,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发出了通知称,“《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部分招标课题流标,同时根据研究的总体需要增加了部分选题,为稳步推进此项研究工作,经对课题承接单位的学科、研究团队以及课题负责人资历等的综合考量,决定委托华东师范大学曾刚等承接《面向未来30年的上海》发展战略研究相关课题。”

对课题的“流标”,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有关人士表示,课题的流标通常是没有人申请或申请人所提交的申请报告内容跟课题的目的不相符,而这一次两项课题的流标情况是属有人申请,但申请报告内容跟课题研究目的不符,“这两项课题都是研判大势,对上海具有指导作用的。由于这一轮课题都是宏观的,需具备一定的研究力量及全球视野,对趋势做出判断,所以,在没有合适的申请时,这两项课题‘流标’,对已‘流标’的课题有可能的做法是委托做定向研究。”

上海目标定位全球城市

在近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的《关于编制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未来上海发展目标定位是:“在2020年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基础上,努力建设成为具有全球资源配置能力、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全球城市,为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应有贡献。”

区域一体化是全球城市的重要特征。该指导意见指出,要推进新型城镇化,共同构建长江三角洲空间网络体系,建设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城市功能是建设全球城市的基本支撑。根据指导意见,要增强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努力提升全球资源配置能力,推进产业高端化、集约化、服务化发展,构建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新型产业体系,打造“上海服务”和“上海智造”。

为什么要建全球城市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权衡表示,上海目前还算不上“全球城市”,尚在向以“四个中心”为框架的“国际化大都市”的目标奋进。

上海之所以要定位并建设“全球城市”目标,并且来研究上海未来30年城市定位,是因为从世界城市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来看,城市的大的发展方向是正在走向“全球城市”,这也是国际趋势。

“全球城市”的主要形态是整个世界城市形成一个所谓的“城市网络”,每个国家总有一些核心的城市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中的重要“节点城市”。能否成为“全球城市”,其关键是能否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的城市节点或我们称之为“全球性的节点城市”,这也已经成为全球城市发展趋势和共识。诸如伦敦、巴黎、东京、纽约等,它们已成为“全球城市网”中重要节点城市。

权衡认为,“全球城市”的重要功能是,作为一个节点城市,所具有的全球资源配置的能力,包括全球资本的控制能力与配置能力,以及重要生产资料和商品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创新引领功能等,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上海要走“全球城市”建设之路,就一定要跟国际上的全球城市发展方向和趋势相一致。

“‘全球城市’可理解为‘四个中心’建成以后的上海城市的‘升级版’。”权衡说,“‘四个中心’的功能还只是一般的‘国际大都市’的基本功能,而不是‘全球城市’,所以,不一定能成为‘全球城市网’中的重要节点城市,这就要求我们思考上海在‘全球城市网’中的作为重要节点城市的资源配置功能和创新引领功能。”

30年后的上海什么样

研究未来30年上海建设“全球城市”,我们的视角要注重什么?

权衡说,面向未来30年,在做思考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时候,要从未来的视角思考和研究;做30年以后的研究和判断,就需要我们有充分的“想象力”,带有一种“未来学”的含义在研究中,这也是一个具有战略性、长期性、趋势性的研究判断。

那么,上海建设“全球城市”30年后又大致会是什么样子?

权衡预测,未来30年的上海,金融中心有望升级为全球财富管理和运营中心,那就不再是一般的金融资源配置的含义,而是成为全球的财富管理的中心、运营中心、金融创新服务中心,满足多元性、个性化和私人定制意义上的金融创新服务功能,显然是在上海已有的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之上城市功能的升级,这是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之一。

权衡指出,另外,“全球城市”还有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服务业集聚度很高,所以,上海要成为“全球城市”就应该成为全球人力资本积累和服务的中心,服务业的发展取决于相关的体制机制是否有利于服务业的发展和是否有人力资本,目前,我们多元化、个性化、定制化的“私人定制”类的服务类的人才人力需求很大,但供给严重不足,所以,将来,“全球城市”有个重要的功能,有可能是各类服务类人才人力资本集聚和辐射的中心。

为什么要建“全球城市”

从世界城市发展的国际化趋势来看,城市的大的发展方向是正在走向“全球城市”,这也是国际趋势。

其主要形态是整个世界城市形成一个所谓的“城市网络”,能否成为“全球城市”,其关键是能否成为“全球城市网络”中的一个重要的城市节点或“全球性的节点城市”,这已成为全球城市发展趋势和共识,诸如伦敦、巴黎、东京、纽约等,它们已成为“全球城市网”中重要节点城市。

“全球城市”建成后的模样

金融中心上海30年后有望升级为全球财富管理和运营中心,不再是一般的金融资源配置的含义,而是成为全球的财富管理的中心、运营中心、金融创新服务中心,满足多元性、个性化和私人定制意义上的金融创新服务功能,这是全球城市的核心功能之一。

“全球城市”还有个很重要的特点是服务业集聚度很高,上海成为“全球城市”就应该成为全球人力资本积累和服务的中心。

阅读原文

 

东早记者对话曾刚教授:建设全球城市要站在未来看今天

《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战略框架和战略重点研究》课题流标后,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博导曾刚承接了该课题。上海要建“全球城市”,但如此重要课题在之前流标,原因何在,这样的研究难点、重点又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近日,早报记者专访了曾刚教授。

东方早报:这么重要的课题“流标”,您认为,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研究难在哪儿?

曾刚:流标也在情理之中,这个课题太重要,破题不易。跟其他的课题不一样,它带有种畅想未来的成分,以前的课题通常都是逻辑推理,“站在今天看未来”,而这个课题是“站在未来看今天”,尽管他们有交集,实际上很不一样。该课题不是出个什么具体的方案,而是上海大的战略方向往哪儿走。这个研究之所以难,是因为不确定因素太多。我们要回答的问题包括:中国有否可能建立起全球城市?30年后的全球城市是怎样的?有的是确定事件,有的是不确定事件。不确定的包括技术,今天我们说物联网技术很好,30年后不知道什么技术好,产业同样是不确定的,今天新能源很重要,但不知道30年后什么产业重要,即便我们讨论很多,但甚至包括未来的国际地缘政治形势都是不确定的。

东方早报:有那么多不确定因素,什么是我们能把握住的确定因素?

曾刚:有些因素是非常确定的,对确定的因素我们可做大胆的延伸设计,比方说生态环境从一个制约因素变成一个驱动因素,未来,建设生态环境能吸引人,能体现形象,体现生活水准、素质,这个趋势应该说是肯定的。

同时,多方面的合作和交流的趋势是肯定的,从单向、有重点的开放到全面的开放,这个趋势是肯定的,因网络通信技术已到这一步了,回不去的,更大范围交流、交往的趋势是确定的。

以前是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现在更多是城市与城市之间的竞争,以前是国家之间“斗”,现是城市之间“斗”,强国的精英多,而精英多了则强国。世界上,各国政府对精英都是“抢”。所以,未来的竞争是城市间的竞争,这个趋势是非常清楚的。

东方早报: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精英很重要吗?

曾刚:对,上海建设“全球城市”要有留住“精英”的能力。尽管我们不知道30年后的科技是什么,但精英能引领科技的发展。把精英人才掌握住了,就能掌握住科技的龙头。经济是同理,我们把资本中心、金融中心引过来,尽管我们也不知道经济未来30年是怎样的具体形势,不要紧,但要把根基、基座建立起来。所以,我们要有比较宽松的环境,让“精英”来,让财富、影响力留在上海。

阅读原文

 

东早观察:上海最可能在中国率先建成全球城市

上海在做全球城市建设的设计。事实上,不仅仅是上海,全国的其他城市也有在做类似的规划。比如北京,比上海更早地提出建设世界城市的设想。除此之外,天津也有同样的设想。为什么相比北京和香港,上海是最有可能率先建成全球城市的中国城市?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院院长、终身教授、博导曾刚说,连着“长三角”和“长江”的上海,中国没有哪个城市可以与之相比。

曾刚认为,“上海,连着‘长三角’,连着‘长江’,中国有哪个城市可以跟它比呢?真的是没有。另外,‘海上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延伸过来,交会点也在上海。海陆优势集于一身,才能够是所向无敌的。假如说中国有一个城市可以变成‘全球城市’,上海机会还是最大的。”

“长三角”这个名词是目前长三角城市比较公认和接受度较高的称呼,在曾刚看来,这个词本身同样体现了一种各自为政,合作不紧密,不如“大纽约”、“大东京”、“大伦敦”体现得那么紧密。上海要做“全球城市”,必须要在上海市内的市中心跟郊区新市镇的合作有所突破,此外,也要在跟周边省市的紧密合作上更跨前一步,让“长三角”成为“大上海”。周边的城市能尽享“大上海”的红利,愿在国际竞争中被称为“大上海”。

“世界上有‘大纽约’、‘大东京’、‘大伦敦’,但到上海,很多人比较认同‘长三角’,并非‘大上海’,这说明长三角地区别的城市对上海的认同度有限,但纽约旁边城市的人不让他们叫‘大纽约’他们不乐意,是因为这个称呼对他们有好处,所以,我们‘长三角’各个城市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共建共享一个世界级品牌‘大上海’。其实,早在1930年代‘大上海’这个概念是存在过的,‘大上海’的国际影响力那时候是很大的。”曾刚说。

对长三角走一体化之路,各领域的专家都有共识。上海市政府参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著名人口问题专家左学金近日在上海也曾表示过,我们应推进跨行政边界的都市区与城市群建设,促进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我们要将各类资源在大中小城市间适当分配,避免各类资源过度集中于特大城市,推动大中小城市比较均衡的发展。“今后可以考虑上海与周边的部分城市,如昆山、太仓等形成一个跨行政边界的上海都市区,合作规划与建设道路地铁等公交设施。美国的华盛顿是由三个行政区组成的,纽约有许多人在纽约工作,但是住在周边地区如新泽西。”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权衡认为,从某种意义上可以这样理解,研究上海未来30年同样是研究国际城市未来30年;此外,还要从国家战略的角度来看未来30年上海城市的发展,国家赋予了上海发展中更多的战略使命。

权衡说,“‘全球城市’的特征之一就是将来国家与国家的竞争首先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城市之间的竞争,有可能是‘全球城市’在代表国家参与全球化国际竞争,所以,上海建设‘全球城市’的背后是包含了国家战略的意义和使命,我们研究上海城市发展,要站在国家战略的高度,从未来30年以后我们国家发展的新态势、新格局来看上海的城市发展,从而使上海在未来的国家战略当中担当更重要的角色,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阅读原文

来源|东方早报  文字|早报记者 臧鸣  编辑|聂龑龙 董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