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解放日报》:上海如何迈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2014年06月29日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对上海提出了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的明确要求。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对上海科技创新工作提出的定位、目标、任务和要求,623日—24日,市科技党委、市科委和解放日报社联合举办了两场“上海建设全球科技创新中心专家研讨会”,听取来自北京和本市高层次、战略型、多领域专家的意见和建议。我校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褚君浩院士、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杜德斌教授在研讨会上就上海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基础条件、优势不足、主要路径和突破口等问题发表了真知灼见。

褚君浩(中科院院士、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院长、教授)

我们面临第三次工业革命即将到来的态势,信息技术发展那么快,而且信息技术和物质科学技术密切结合,和能源技术、材料技术、制造技术密切结合。上海应当对新的东西很敏感,不仅要敏感而且要很有积极性。现在的科学技术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是这样一个脉络,小的东西一下子就变大了,所以不能对一些萌芽的东西忽视,尤其在现在产业经济变革的时期。无论是现实需求还是中央对我们的要求,我都觉得上海现在要做一些领先、创新的东西。

要加强这方面工作,上海应办好产业技术研究院,还应成立大的研发中心。我国缺少像美国可再生能源实验室这样的大型研发中心,上海可先行一步,建立那种把世界上最优秀人才集中在一起的研发中心。我们还应加强基础性科技设备的研制。我国的实验室用的大多数是外国进口仪器,而事实上,这类仪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实力强大与否的重要标准。过去上海的自行车、缝纫机是全国最好的,如今,我们是否也应造出全国最好的仪器设备呢?如果造得出来,上海在科技创新上的地位就会得到显著提升。科学仪器对GDP的拉动也是非常大的,而且能集中很多资源。

杜德斌(华东师范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教授)

创新活动和其他活动不一样,高度集中在少数地方。从全球范围来看,科技创新中心的分布是钉子状的。最近10年来,随着科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尤其是中国的崛起,世界创新资源出现了一个系统性东移的趋势,上海正在成为全球创新资源集聚的关键性节点。

作为世界经济增长发动机的跨国公司,它的全球创新网络的轨迹往往预示了世界科技中心的趋势。截至2013年底,在沪外资研发中心有366家,其中世界500强有120多家,分别占全国的1/41/3。所以我们可以判断,上海正在成为一个全球科技创新的“钉子”,具有成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巨大潜力。但上海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觉得是本土企业的创新能力太薄弱。

    基于以上分析,我提出三点建议。首先,是要明确地把全球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目标纳入“十三五”规划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上海正在做面向未来30年的城市发展战略研究和新一轮城市规划的编制,我主张应该把“科技创新中心”作为一个功能,和“四个中心”并行。在五个“中心”系统中,经济中心应在最上面,科技创新中心则在最下面,是支撑另三个中心的支点。其次,建议结合面向未来30年的发展战略研究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综合运用技术预见,提出科技创新的重点领域,布局一批体现21世纪最新理念的前沿技术。第三,建议上海成立一个以市主要领导为组长的科技发展领导小组,全局统筹科技创新发展。 

阅读原文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董盈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