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谁,愿意放慢速度待人接物、行礼作揖。还有谁,愿意身着汉服持弓射箭来一场君子之间的比武。”6月中旬,在中国戏曲学院,40余位热衷射艺的学生经过122天的紧张排练与筹备,将2300年前的乡射礼仪复原并搬上了舞台。也是上个月,北京舞蹈学院的原创舞剧《唐婚仪》走进清华大学大礼堂,为观众们完整地呈现了一场唐朝的婚礼。
年轻的学生们为何要复原几千年前的传统礼仪?乡射礼仪复原演出的组织者徐佩说:“复原先秦乡射礼,表达了我们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敬意,复原每一个仪式都是我们与先贤古人的一次心灵的碰撞,而我们在演示每一个动作的过程也是自身内心的一次反省。”
在我国的传统礼仪中,对于冠、婚、丧、祭、乡、射、朝、聘等都有着明确的礼仪制度。“冠以明成人,昏以合男女,丧以仁父子,祭以严鬼神,乡饮以合乡里,燕射以成宾主,聘食以睦邦交,朝觐以辨上下。”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不可能再按照古礼的程式行事,但了解并掌握其背后的礼义内涵,对于稳定社会、教化人心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礼不下庶人?
中国人讲究“礼多不为怪”,而如今当人们谈及各种人际交往礼仪、日常穿衣礼仪时,礼仪规范大多杂乱无章或无据可依,令人们无所适从。中学生王含一说:“从小到大,学习了一些学生守则,比如不骂人、不打架、不随地吐痰等,但在具体场合中应遵守哪些礼仪还真是不知道!”
在《礼记·曲礼上》中讲:“礼不下庶人”在过去的封建统治下,庶人往往迫于贫穷和忙碌而无法行礼。然而,在人人平等的当下,公民之间没有了贵贱之分,如在日常生活中再失礼于人则难免贻笑大方。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陈卫平说,经常发现有些学生在写信给老师或者长辈时会写“某某(长辈)敬启”,希望表达一种尊敬之情,但其实这种用法是错误的。“‘敬启’有两个意思,一是表示恭敬地打开,而晚辈让长辈恭敬地展开信件显然是不对的;另外,敬启还有‘陈述’的意思,如果是晚辈给长辈写信,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信的落款处写上‘某某(晚辈)敬启’。”陈卫平解释。
复礼,有愿望有行动
2010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就传统礼仪的话题进行了一项有3622人参与的调查(其中“80后”占55.0%,“70后”占32.2%)。结果显示,85.9%的人认为传统生活礼仪在现代社会具有重要性,其中25.3%的人认为“很重要”。
子曰:“不知礼,无以立也。”近年来,复兴中华优秀传统礼仪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国家层面上,随着非遗保护工作的推进,许多如传统祭礼、婚礼、寿礼等项目被列入各级非遗名录。山西祭黄帝轩辕、两湖祭炎帝神农、三湘祭虞舜、浙江祭大禹等大典几乎年年举行。
人们对于复兴传统礼仪也有着较为强烈的愿望,并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比如近两年在浙江衢州的农村地区,每逢小学生入学、年轻人新婚等,村里一般都会请当地德高望重的长者在文化礼堂里主持学生开蒙礼、传统婚礼等仪式活动。湖北省武汉市还将每年的5月16日定为“武汉市18岁成人节”,学生们身着汉服,在编钟鼓乐声中完成升国旗、加冠、拜师长、拜父母、成人宣誓等仪式。
正在读研一的徐佩认为,在传统礼仪之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道理。“以射礼为例,虽然它是一种以射箭为重点的礼仪,但十分强调修身自律的君子之道。射礼之中所倡导的人格塑造,对于当下的人们而言也具有积极的作用。”
北京市中关村中学的一位学生家长在参加了孩子的成人礼后深有感触:“成人礼是一种象征,是一种程序和流程,但恰恰是通过拜师长、父母和宣誓等各个程序,让孩子体会到了成长的味道。其实,包括我们这些家长也会在这隆重的仪式里,感觉到某种严肃与崇高。”
盲目“复礼”不合“礼”
在今年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惠州市旅游局局长黄细花等5名代表曾提出恢复传统礼仪的建议。然而对于当前的一些“复礼”实践,专家们指出,不应操之过急,没有一定的学术准备,有些“复礼”并不合“礼”。
比如,当下某些高中、大学组织的成人礼可谓五花八门、“百家争鸣”。时间上有的选在五四青年节,有的选在“九·一八”;形式上有的是校长讲话、学生们喊口号,有的是过成人门、敲成年钟……
《礼记·冠义》说:“成人之者,将责成人礼焉也。责成人礼焉者,将责为人子、为人弟、为人臣、为人少者之礼行焉。”可知,举行这一仪式,是要提示行冠礼者:从此将由家庭中毫无责任的“孺子”转变为正式跨入社会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践孝、悌、忠、顺的德行,才能成为各种合格的社会角色。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萧放指出,在当代社会,由于教育理念与目标贯彻的需要,学校出现了新型的成年仪式。这些成年仪式与传统成年仪式比较起来,缺乏文化内涵。仪式主持的话语权在于学校,存在一些随性发挥的情况。
在一些关键时间节点,家庭或者社会以举行一定的礼仪活动以提醒、警示和教化人们的德行,对于个人、家庭、社会都有着正面积极的意义。然而当今一些地区在重新复兴大型祭典活动时却忽视了这一重点,只取其形而忘其神,功利色彩较浓,他们更多地看中了复兴仪式庆典活动背后能够吸引的旅游资源和经济利益。
萧放建议,就目前的社会实际,政府应该作为礼仪文化复兴传承的主导力量,在公务活动与民事管理中重视与传统礼仪文化的协调,以实际行动尊重传统礼仪。同时在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形成具有参考性的指导手册,对具有普遍性的人生礼仪框架及主要程序进行一定的引导与规范。
阅读原文
记者|王学思
来源|中国文化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