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音乐周报|体态律动把声音“演”出来

2016年04月19日


  3月21日,一个别开生面的体态律动音乐教学工作坊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学员们随着老师弹奏出不同风格的乐曲而翩翩起舞,用身体自由、真诚地表达内心的感觉。


肢体表达让交流更紧密


  除了华东师大的师生之外,工作坊还吸引了上海各区音乐教研员、中小学音乐老师以及北京、江苏、福建、浙江、江西、湖南、山东等全国各地的一线音乐教师,共300余人。起初,听课的师生还有些拘谨,在导师的启发、鼓励下,师生们聆听、感受音乐,内心的能量被激发出来,大胆地通过肢体进行富有个性和创造力的表达,气氛非常活跃。

  本次工作坊的组织者音乐系李茉老师表示,没想到音乐学系的内部国际学术交流活动能够吸引这么多国内音乐教育同行参加,这反映了国内音乐老师对体态律动教学法浓厚的学习兴趣。她介绍,兴起于欧洲的达尔克罗兹体态律动音乐教学法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它倡导聆听、感悟、创造,运用身体律动、即兴表现、歌唱、演奏等多种方式全面培养人的音乐素养,引领了当今全球音乐教学的发展潮流。  

  工作坊特邀德国著名音乐教育家、德累斯顿音乐学院体态律动系主任克里斯提娜·施特劳梅教授领衔,与德国海勒劳体态律动研究所讲师朱亮、华东师大音乐系讲师李茉一起完成了三场现场教学展示。施特劳梅教授通过具体的教学细节,传达了她对音乐与身体律动、空间、听觉、内心感受之间关系的深刻解析,不仅为在场师生进行了常规的体态律动教学示范,还将极具创新性的体态律动在器乐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展示。  

  “我希望体态律动音乐教学体系能够传播到中国的高等师范院校,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它在中国是非常有前景的,很令人期待。”施特劳梅教授表示,现代人越来越多地坐在电脑前面,用大脑思考、做着机械化的工作,离开了人的身体本身;人们越来越多地通过手机进行交流,其实恰恰忘记了应该通过内心的专注感受与肢体表达找到自己。体态律动课的形式让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更加紧密,对话、问答、聆听、反应、模仿、合作等这些人与人的交往都可以通过音乐和肢体语言进行传播。


开辟学习音乐的新路径


  华东师大音乐系小提琴专业一年级学生余泰坤总结,自己的钢琴基础并不好,平时弹琴的时候会很慌张,因而,一些力度记号和表情记号总是做不到位。在体态律动课上他学会了如何跟着旋律进行身体律动,完全投入感情,他领悟到,在音乐表现上想象肢体律动从而带动演奏,不知不觉在演奏时就加入了之前没有的情感。

  “体态律动把声音(听觉)变成动作(视觉),再把动作的感受放回音乐。使我们对音乐的感受更清楚、理解更深入,从而表达更容易。”旅欧艺术家施晶说,施特劳梅教授经验丰富,每个教学环节都很有针对性,循序渐进。例如,用步法和拍手做的复杂节奏训练,向上抛球和向下拍球可找到乐句发展的取向,利用丝巾飘荡的感觉来感受长线条乐句等等,这些好方法都可以运用到以后的教学中。  

  音乐系本科一年级学生蔡典戈表示,体态律动将无形的音乐化为有形,通过另一种方式呈现了音乐的特点和情感,是一种全新的学习体验。“我感受到,有时候身体比耳朵和大脑更能体会音乐的变化——它更加直接明了,可以表现出自己的独到理解,这为我探索学习音乐的道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本次工作坊的举办体现了音乐学系吸收借鉴世界优秀音乐教育体系的经验、进行中国音乐教育改革的本土化、引领一线音乐教师及师范生进行音乐教学新理念新方法的尝试。”音乐学系系主任高晓东认为,中国的音乐教学非常需要这种方式,围绕体态律动教学体系,音乐学系将在更扎实的国际学术交流基础上,开设相关的具有创新性、实用性的音乐教育课程,满足一线教师与师范生的需求。  

阅读原文

记者|徐丽梅

来源|音乐周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