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同向同行 协同育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在全员育人中的责任和担当”上海市马克思主义研究论坛在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徐汇校区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办,上海应用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来自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东政法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市教委的近百人与会。
论坛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就如何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等议题展开了深入交流和研讨。
突破思政课的“孤岛效应”
上海大学原党委副书记、上海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协作组组长忻平教授认为,“课程思政”这一概念的提出,是上海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领域改革的创新之处,而要真正落实,关键要做好顶层设计与全面推开,突破思政课的“孤岛效应”,要让思政理论课等“显性教育”更显,专业课等“隐性教育”则要“引”,即让价值引领贯穿课程教学。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党委书记刘宇陆认为,加强引领作用,除了切实加强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抓好干部队伍建设以外,党员价值观建设十分重要。党员师生骨干,既是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者,也是传播者。身边的榜样,有着很强的示范作用。可以通过定期评选表彰宣传获奖师生事迹等举措,强化对师生立德修身、爱党爱国、奉献社会的思想教育。
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邱仁富认为,“课程思政”的提出,突破了原有的单一思政课的框架,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体系建设及人才培养起到很好的补充。“课程思政”因为结合了专业课,所以更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知识拓展和思维能力。
每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
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校长胡鸿毅教授认为,“课程思政”的建设,首先要深度挖掘专业课程的思想价值内涵,每门课程都有育人功能,每位教师都有育人职责。比如,《医古文》这门课程看起来跟思政搭不上边,但是其中的人物传记、墓志铭所体现出的传统医者的人文素养和求真务实的精神,对于学生的医德教育却是不可多得的好素材。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丁晓强教授认为,要建设世界一流高校,思政理论课与专业课必须同向同行。要明确两者都以育人为宗旨,同时要厘清校党委领导主体、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以及各学科主体三者之间的关系,将思政教育渗透到各个学科中。不能让思政理论课沦为一种说教,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的魅力。
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王建新教授认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就此而言,思政课说到底是“人”学。要构筑思政课教师新形象,最重要的是解决自信问题。对所传授的内容,教师自己首先要真懂、真信。此外,要加强对思政课青年教师的培养,让他们做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
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周书俊教授认为,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是思政课建设的根本点,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马克思主义学科的落脚点。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的好坏对于思政理论课的教学有着根本上的意义。
阅读原文
来源|解放日报
编辑|吴潇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