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媒体关注丨华师大服务基层立法实践 培养卓越法治人才

2019年09月08日


  为培养卓越法治人才,华东师范大学不断探索法学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的融合创新。2017年5月,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与上海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签署了实习基地协议并建立志愿者服务队,这不仅是上海首支立法志愿者服务队,也开创了全国先河。



  记者今天从华师大了解到,两年来,共计三批60多名学生加入志愿者服务队,先后参与了《上海市水资源管理若干规定(草案)》、《上海市消防条例修正案(草案)》、《上海市住宅物业管理规定修正案(草案)》、《上海市职业教育条例(修订草案)》、《上海市社会救助条例(草案)》、《上海市宗教事务条例(修订草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草案)》、上海市五年立法规划等立法调研活动。志愿者们利用所学知识,帮助社会公众将意见建议进行立法语言转换并提炼精华,通过专业化处理提高了立法建议的精准度。 



  例如社区居民针对《上海市社会救助条例(草案)》提出建议“出于保护个人面子考虑,能否不要将获得帮助的这些人的信息公布出来”,志愿者李颖在整理时表述为“为保障获得社会救助者的个人尊严和隐私,仅在有限范围内公布其必要信息”,并明确这条建议是针对草案条文第三十六条提出的,巧妙地将社会公众口语化的表述转换为书面的法言法语,并链接到相应的草案条文。 



  志愿者服务队不仅有助于使立法工作更“接地气”,也使志愿者同学们的专业学习更“接地气”。

  首批志愿者王倩曾参与《上海市水资源管理若干规定(草案)》立法调研活动,实地走访七宝镇唐家浜了解河道管理情况和河长制工作开展情况,参加黄浦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组织召开的研讨会广泛听取多方意见建议。如今已经毕业走上了工作岗位的她,在回忆起这段长达大半个月的志愿经历仍是心潮澎湃,“我见证并参与了群众意见通过基层立法联系点这辆‘民意直通车’无碍、快速传递给立法机关的过程,让我切身体会到了市人大常委法工委老师提到的‘过去立法在人们眼里是高大上,如今已走入寻常百姓家’。志愿者服务队虽然只是推动这辆‘民意直通车’良好发展的小小一员,但能在立法过程中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仍是一件能让法科生倍感自豪的‘大事’”。 



  华东师大法学院院长张志铭教授说,基层立法联系点这一平台,有效打破了高校和社会之间的体制壁垒,将人大立法的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引进高校,推动了法学教育、法学研究工作者和法治实务工作者之间的交流,也连接着法学理论教育和实践教学。 


阅读原文


记者丨刘康霞

来源丨话匣子

编辑丨郑海容

编审丨戴琪


其他媒体阅读:

东方网丨上海首支立法志愿者服务队“两年十点”活跃在基层立法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