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5日,“战疫未来 赢在人才”2020全国人才在线峰会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人才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主办,华东师范大学高级管理者发展与培训(EDP)中心承办。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主任戴立益教授致辞

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人才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钟祖荣教授致辞并作主题发言
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国家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主任戴立益教授,北京教育学院副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人才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钟祖荣教授分别致辞,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余兴安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梅兵研究员分别作主旨发言。峰会由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人才国际战略与海归人才发展创新团队负责人朱军文主持。峰会邀请了11位人才学领域的嘉宾,聚焦新时代我国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后疫情背景下的人才工作做主题演讲,旨在使广大人才工作者能够更加明确当下我国人才工作的方向与重点,把握未来人才工作的新趋势、新特点。峰会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政府部门、高校和企事业单位的人才工作者和研究者共计7500余人次在云端与会。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主任、人才国际战略与海归人才发展创新团队负责人朱军文主持峰会
赢得人才竞争的主动权
戴立益表示,人才学是一门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新兴学科,伴随着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对人才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对各类人才的庞大需求发展而来。人才发展研究中心近十年来,在人才学基本理论以及高校、企业和社区人才工作研究与培养方面积累了特色成果,不断推进了人才学领域的国际国内交流与合作,并在海外华侨与海归人才政策方面取得了富有影响力的成果。面对疫情以及国际形势的严峻挑战,对我国人才强国战略以及人才工作重点进行深入探讨是非常及时且有必要的。希望我们共同学习人才领域的新成果、把握新特点、引领新趋势,为我国在后疫情时代赢得人才竞争的主动权。
钟祖荣提出,当前中国的科学技术创新有三个特点:一是规模和总量大,位列前列;二是增长速度快,势头良好;三是创新指数排位相对靠后,但在逐步靠前。中国科技创新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主要表现在投入研发强度需加大以及结构需优化、基础研究目前较薄弱、关键核心技术短板明显、创新产出的质量需提高、创新的效率需提高、高端人才比较缺乏六个方面。我们要从科技大国走向科技的强国,应加强基础科学的教学,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加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加强学生责任感的培养,促进留学人员回国、回流;营造非功利化的教育环境和创新文化环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余兴安研究员作主旨发言
余兴安认为,人类文明的发展正处在一个大变革之中,科学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不断推陈出新,令人眼花缭乱。出现了自由职业、合伙经营、人力派遣、劳务外包、临时聘用、兼职兼业、共享员工、平台合作等新的工作形态,体现出资劳趋同、角色混一、能力复合、弹性架构、个性专业化等新的特质。就人才工作而言,我们亟需加强以下内容的研究,包括如何构建新的人才培养内容体系,设定新的人才评鉴标准,界定好组织的核心成员,实现能力动员与团队凝聚,引导内在驱动力的方向,如何重新构建人才规划,确定新的利益分配机制,扩展人才服务的功能,实现领导力的转型,形成新型法律关系等内容。

华东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脑功能基因组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梅兵研究员作主旨发言
梅兵表示,人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最活跃因素,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发展历史表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重视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那个时候或那个地方就快速发展,反之亦然。而如何发展和使用好人才这一要素,首先涉及到人才观的问题。我们应充分认识我们所处的时代特点,深刻认识人才工作存在的突出问题,明确新时代人才观应包含的要素。面对新的发展形势与任务,要进一步以新发展理念指导确立新时代的人才观,以新人才观指导我国的人才事业发展,为实现将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探索人才工作新战略与新趋势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吴江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叶忠海教授,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辉耀,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萧鸣政分别作第一阶段主题发言。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原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原常务副会长吴江研究员作主题发言
吴江提出,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提出的新时代人才引领发展的重大治理任务。我们应以马克思主义为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人才理论成果作为基本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在此基础上,以国家竞争力和竞争优势理论拓展人才发展与其他制度要素之间关系的宏观和微观的理论视野,并选择性地借鉴制度理论的分析工具和方法,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才发展治理和制度体系的理论体系,并提炼重要的制度要素、制度关系、制度脉络等,为人才治理结构、制度体系的构建,以及制度创新提供科学化解释。我们应重视我国人才制度体系构建的重大基础性问题、战略性问题、引领性问题、前沿性问题,提出科学方法和应用价值相结合的策略取向,进而探讨这些问题和解决方案之间的相互关联和作用机制,为我国人才发展提供具有突破性、引领性、带动性的人才制度变革的实施领域和推进策略。

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名誉理事长叶忠海教授作主题发言
叶忠海表示,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永远是人才开发工作的主旋律。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是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自主创新能力是第一竞争力,其中人才自主创新能力尤为关键。同时,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根本。企业要生存与发展就要具有知识产权的品牌作为基础,而品牌的造就必须要有核心技术。另外,从人才个体来讲,人才自主创新能力是人才发展的本质属性体现,创造性是人才的本质属性,所以人才发展本质上就是人才创造性的发展,其构成了创造性的要素。为此,人才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关键在于人才的自主性,也在于人才主体创造实践。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理事长、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才研究会副会长王辉耀作主题发言
王辉耀认为,国际人才的流动呈扩大趋势。由于产业的转移,中国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贸易国。在未来的全球化进程中,应关注国际人才的分布,全球化的要素除了货物流动、资本流动之外,人力资本、人才的流动是其中核心要素之一。未来谁拥有人才,谁就拥有巨大的发展机会。我们应打造国际人才组织平台,建立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打造全球人才流动的创新平台,同时做好学历、职业资格的国际认证,为全球人才治理找到新的模式。我们亟需做好人才培训,不断提升人才培训机构之间的信息互通与交流。如何进一步加强国际人才工作将成为我们人才领域、人才智库值得研究的重大问题。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北京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萧鸣政作主题发言
萧鸣政提出,在新时代,我们应认清人才评价的新特点,倡导人才评价的新模式。新时代的人才评价工作,要充分关注当下我国人才机构的多元化、人才发展的战略化、人才流动的高频率等特点,着力解决以往人才评价工作当中评价标准单一、评价过程繁琐与重复、评价工作官本位、评价方式落后、评价手段虚同等问题。为此,人才评价的新时代发展将从评价制度完善转向人才评价机制建设;人才评价统计结果的评价转向基于影响结果的多因素评价;从服务分期分类的区分型评价转向个性特长促进型的评价;从水平评定与绩效评价转向服务发展与针对咨询型的评价;从价值型的评价转向原创型的评价。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激发我国各类人才的潜力与活力,展现与揭示人才的价值,促进人才的发展。
优化科技创新与高校人才培养
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俞立中教授,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上海市人才理论研究基地主任吴瑞君教授分别作第二阶段主题发言。

上海纽约大学创校校长、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俞立中教授作主题发言
俞立中表示,学生培养的模式是在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的指导下形成的,在当前时代背景下,我们的学习方法发生了变化。我们应在拓展孩子的科学视野的基础上,不断激发他的好奇心;要在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孩子的主动学习的方法。学校要能够积极的探索在全球化进程当中不同文化和教育的合作模式,产生新的想法、新的模式。我们要持续探索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改革过程当中的一些问题并解决好这些问题。教育的变革不是简单的复制,但可以去借鉴,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

华东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上海市人才理论研究基地主任吴瑞君教授作主题发言
吴瑞君认为,全球科技人才的政策有四大趋势:一是西方国家已经摒弃了原来的自由主义、人文主义的政策,崇尚本国为先政策;二是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积分制等方法,聚焦于高科技人才的竞争;三是放宽了对外国优秀留学生的移民限制;四是限制中低端的技术移民。为此,我们需要重新定位人才培养与人才引进的关系,除了继续引进海外高端人才以外,也要重视自身的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机制。我们应调整海外引资活动的优先方向,要把握好后疫情时期的全球人才流动的契机,建立多元化主体的人才引进模式,更加强调与相关国家的科研和教育的合作交流,来提升我们科技创新的能力,增加人才的吸引力。不断优化我们的引才理念、引才模式、引才环境。
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
河海大学教授、中央人才办人才理论研究基地(河海大学)首席专家赵永乐,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蒋蕊,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汽车集团培训中心主任蒋建华,国际绩效改进协会(ISPI)董事、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顾立民分别作第三阶段主题发言。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健教授作总结发言。

河海大学教授、中央人才办人才理论研究基地(河海大学)首席专家赵永乐作主题发言
赵永乐表示,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而人才竞争的背后是制度的较量,所以长三角人才一体化的根基是要建立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在大区域一体背景下,中小城市应形成差异化发展,摸索自己的人才发展模式,而不是满足于作为大城市的生产车间,从而成为独具特色、充满活力的自主创新创业基地。企业间应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配置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倡导竞争、敢于竞争、公平竞争,使人才、企业、城市、省份都能在竞争中凸显各自特色,各得其所,实现良性发展。

上海市民政局副局长蒋蕊作主题发言
蒋蕊认为,我国公益慈善事业正处在传统公益慈善向现代公益慈善转型升级的过程中,公益慈善事业的规范化、职业化、专业化水平与公益慈善从业者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紧密相关,人才培养是公益慈善事业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后疫情时代,应进一步探索提升社会公益人才综合能力、加强社会公益人才队伍建设。包括建立健全学历教育培养政策,加强专业人才培训和继续教育,加大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力度,加强政府购买社会公益服务,聚焦社会公益领军人才培养等。未来上海要加快构建现代慈善发展新格局和高质量社会公益人才队伍体系,提升公益慈善在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上海市人大代表、上海汽车集团培训中心主任蒋建华作主题发言
蒋建华表示,传统的制造业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人才培养、人才战略的制定有了新的变化。我们重塑了企业培训体系与人才培养体系,进一步细分人才的定义。以往,企业主要是看专业、技能与经验,今天企业更看重的是员工的复合型技能、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企业降低了社招的比例,加大了企业自身培养的力度,以满足企业当下需求及组织的未来发展,使个体到整个团队拥有核心竞争力,从而实现数字化转型。

国际绩效改进协会(ISPI)董事、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发展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顾立民作主题发言
顾立民提出,疫情下的企业人才培养应采取系统性的长期思维,加以全面思考和科学设计。人才的培养应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相一致,企业要培养合格的人才队伍,应注重培训前的思想宣传和培训后的绩效支持。同时,培训应以学员的岗位需求为中心,而不是以讲师为中心。此次疫情,利用网络开展的远程教学模式快速发展,网课不只是知识的线上呈现,我们还要重视网上学习的设计和互动,应明确内容永远大于形式,知识和信息的根本性的区别。我们应遵循科学的规律,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华东师范大学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才研究会人才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黄健教授作总结发言
人才资源是开展一切工作的战略资源和第一资源,也是我国在后疫情时代掌握战略博弈和竞争主动权的关键性资源。黄健表示,此次峰会针对人工智能兴起、数字化冲击、逆全球化潮流、经济严重衰退、以及我国人才体制机制问题所带来的种种挑战,围绕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宏伟目标,从全球环境、国家战略、地方发展、组织竞争、人才培育等多维角度,为我们呈现了一场精彩的交流峰会。专家们的发言有高度,有广度,更有深度。对各种人才问题的独到见解令听众们深受启发,对认识和解决工作中各种突出的人才问题有了较为系统的认知和方向。在线峰会的尝试,得到了演讲嘉宾和与会者的一致好评。后续我们应举办更多类似峰会,及时分享和交流全国人才领域的最新政策与创新成果。
阅读原文
记者丨查建国 夏立 陈炼
来源丨中国社会科学网
编辑丨李梓昕
编审丨戴琪
更多阅读:
中国新闻网丨全国人才在线峰会在华东师范大学举办
中国社会科学报头版丨强化人才意识 建设人才强国.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