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东方早报》:部分小学开课教小囡讲上海话

2011年05月09日

                         

                           2009年9月3日,愚园路一小的学生浏览上海话“进修课”、
                          “老上海小百姓”民俗课等选课海报。张栋 早报资料   

    早报记者 邹娟 

  “啷啷啷,骑马到松江/摇摇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月亮亮,家家小囡出来白相相…… ”7岁的王越用上海话念着儿歌,来接孙子过周末的王奶奶有些惊喜地笑起来:“侬今朝哪能讲起上海闲话了。”

  王越是家里的独苗,土生土长的上海小囡。不过,从小到大,王越学的说的都是地道的普通话。随着市人大代表的倡议,上海话进学校引起不少关注。不过,上海小囡说上海话现状如何?该怎么让上海小囡学习上海话?上海话进课堂有必要吗?早报记者就此进行一番走访。

  【案例1】 静安小学某班

  25人中22人只听不说

  王越就读的静安小学是本市为数不多的寄宿制小学之一,生源绝大多数是上海本地小朋友。上学期,学校准备拓展校本课程,向老师们征集点子。消息传到顾老师那里时,“我没多想就准备报上海话课程的方案了。”顾老师说,学校学生,百分之八九十是上海本地小朋友,少数是外地甚至外籍小朋友。不过有意思的是,她曾经留意,一个班25个人,只有两个小朋友会说流利的上海话,22个小朋友上海话大概能听懂,但从来不开口说。“我自己也有孩子在读小学,他也是,从来不说上海话。”

  而本市一所民办小学招生,其中一道题就是让小朋友模仿周立波说上海话清口相声,或者让念一段上海话歌谣。结果,近一半的学生被“上海话”考倒。

  【案例2】 现代宝贝幼儿园

  “上海日”专学上海话

  市教委强调,上海执行的是“推广普通话,但不消灭方言”的基本语言政策,结合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现实需要,努力处理好推广普通话和保护上海话的关系。

  市教委在答复市人大代表提案时透露,今后在坚持教育教学、集体活动使用普通话的前提下,将为师生在日常交流中使用上海话保留相当的空间。

  在近日由市教委印发的《2011年供本市托幼园所选用的教学资料目录》中,记者看到,一本《阿拉上海人——幼儿乡土文化教育参考资料》赫然在列。 

  据悉,早在2007年,这一由市教研室编纂的教学资料就成为本市托幼机构的选用教材。教材内容包括沪语儿歌、民间游戏、生活情景对话三部分,还配上了CD,可以让孩子们在听听、说说、玩玩中学说沪语,通过对家乡语言的学习和掌握,了解家乡文化,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在现代宝贝幼儿园,每周五就是孩子们的“上海日”:早餐,吃吃上海的传统小吃大饼、油条;中午,老师和小朋友会一起用上海话进行广播;课余时间里,还有各种各样的上海话童谣和弄堂游戏让孩子们参与。“不会说上海话,不了解上海传统文化,是现在不少上海年轻人比较普遍的一个状态。因此,要从幼儿教育着手,在幼儿园推广海派文化是绝对应该的。”园长凌捷表示,“在我们幼儿园的教学中,对沪语、普通话和英语是一视同仁的。”

  【案例3】 愚园路一小

  周立波成模仿“教材”

  静安小学的顾老师上学期便开出上海话选修课,名字就叫做“上海话从头说”。专门针对二年级小朋友开课,每周一堂课,每堂课35分钟。

  “最开始的时候,我只是打算教小朋友一些新一点的上海话词汇。比如周立波的‘诙词典’里的内容。后来渐渐发现,小朋友学习能力和模仿能力都很强,立波秀并不能完全满足小朋友,于是又加了上海话儿歌的内容。”顾老师称。

  和顾老师有着同样想法的愚园路第一小学教导处王敏健老师,早在几年前就开出了沪语兴趣班。她的课不纯粹学沪语,而是将上海历史、弄堂游戏、童谣、生活场景一并放入课堂练习。“小朋友毕竟小,太枯燥了肯定不喜欢。有时候我也会让小朋友模仿周立波来一段秀,小朋友可踊跃了。”

  王老师介绍,她的沪语班,来的大部分都是土生土长的上海人。最开始,班级限定25人,后来还有小朋友无论如何一定要报名,这学期已经增加到了27人。

  王老师还统计过学生们报名的原因:有家长要求来的,有为了弄堂游戏及学上海话来的,还有就是外地的小朋友,“外地小朋友来报班的大多平常不太说话,多多少少是希望能找到新朋友,寻找一种认同感。”

  ◎ 相关新闻

  沪语发音人遴选条件放宽

  去年开始,全市招募上海话发音人,完成对全市11-13个调查点的方言文化普查,绘制上海方言地图。

  记者获悉,因报名标准严苛,大部分郊区都面临招不到人的尴尬。为此,“上海话发音人”的报名时间将延长至5月份,招募标准也将适当放宽,对配偶的出生地点将不限于在规定地,且放宽了“发音人”在外地工作生活过的年限。

 

  辩论

  正方

  语言是文化,不能任由流失

 

  复旦大学民俗专家郑土有教授认为,上海话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还是上海特殊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郑教授近年曾做过一个课题,到各区县收集上海童谣。他解释,这些用上海话说唱的童谣,里面有很多当时文化民俗的东西。保护上海话实际也是保护上海的地域文化。

  反方

  上海话强制进课堂反而做作

 

  卢湾一小校长吴蓉瑾表示,学校并无上海话课程,暂时也没打算开这门课。但每学期会有一些上海民俗活动,如元宵节时给学生介绍上海风俗,告诉学生不同节日吃什么等。该校学生90%以上是本地学生。“我觉得一两所学校办沪语班,作为选修课个性化指导值得提倡,但如果全民皆沪语,甚至沪语强制进课堂,一来难度大,不现实;二来也比较做作。与其生硬地逼着孩子学或说上海话,不如将一些上海特色民俗教给他们。等他们大了,会根据自己的判断选择要不要学或说上海话。”

  东方幼儿园园长毛美娟则表示,该园学生80%不是土生土长上海小囡,但老师和保育员是清一色的上海人。幼儿园不设专门上海话课,但课间一律鼓励老师用上海话和孩子交流。“孩子的语言能力比我们想象的强得多,只要有上海话的环境,他们就能很快吸收,所以与其开课,不如给他们这样的环境。”

  专家论证

  年龄越大说上海话意愿越强

  华东师范大学蒋冰冰博士曾调查过本市学生语言使用情况。主要调查结论为:一、上海学生基本都能说上海话,只是说多说少、说好说差的问题;二、学生说上海话的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强。

  调查发现,幼儿园小班、小学一年级、小学五年级、初一、高一和大学一年级的学生中,上海话说得好的比例依次为20%、59%、74%、83%、91%和100%。这说明,随着生活、学习阅历的不断丰富,学生们说方言和说普通话的能力将不断得到提高。同时,上海学生在不同语言环境中,以上海话或普通话为交际工具,确实能达到了解、沟通的作用。只是年龄层次不同,使用上海话或普通话的程度有所不同。

  年龄越小的学生越倾向使用普通话,而年龄越大的学生越倾向使用上海话。比如在和上海话和普通话都讲得好的人交谈时使用上海话、普通话的比例,小学五年级学生分别为20%、38%,而大学生则分别是35%、29%。又比如,在家庭交际场合中,小学五年级、初一、高一和大一学生使用上海话的比例依次为38%、45%、58%、71%,使用普通话的比例依次为23%、20%、11%、7%。这种逐步懂得把语言工具进行分工以使其更好地为交际服务的情况,正是学生们语言能力不断增强的表现。

  蒋冰冰认为,如果不了解这一语言发展规律,就有可能会仅仅根据儿童、青少年现有语言发展水平对其“盖棺定论”,认定其不会说或说得不好,甚至否定他们上海话或普通话的语言能力会随着生活阅历的丰富而不断增长这一客观规律。

  要让学生自己选择“说不说”

  对于该不该教小朋友说上海话,复旦大学教授、吴语方言研究专家游汝杰有自己的见解。

  “中小学生要求说普通话,这无可厚非。长大后,他们自然会寻找一种地方文化的认同。”

  游汝杰称,对于上海小囡不会说上海话的现象确实有担忧。不过,他担忧的不是上海话会因此而消失,而是等到他们长大了,那时再学说上海话,已经过了学习语言的最佳时期,说出来的话也肯定走样。

  “不过,语言本身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比如100年前说的上海话,和我们今天说的上海话,就有很多发音和词汇不同。几十年以后的上海话和我们今天所说的上海话肯定也不尽相同。”为此,游汝杰分析说,语言有自身发展的规律,多担心也于事无补。方言有自己的社会作用,社会需要做的,是采取一些措施“善待”方言。

    《东方早报》    日期:2011年5月9日    版次:A04    作者:邹娟 
    链接:http://epaper.dfdaily.com/dfzb/html/2011-05/09/content_4787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