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一个最靠船头的位置,没座位也没关系,只要能靠着栏杆,轻柔的江风拂面,看着船
头缓缓靠向对岸,慢慢的,静静的。这是黄浦江轮渡留给上海人挥之不去的记忆。如今,日
均过百万人次的客流滑坡至27万,因为我们有了隧道,有了地铁,有了私家车。记者昨天从
市轮渡公司获悉,当轮渡交通功能在逐渐弱化时,历经百年沧桑的它正吸引着越来越多游客
慕名而来。
乘客大多笃悠悠
人流如织,成群结队买票进闸,在“上海轮渡”四个大字前拍照留影……这是金陵路轮
渡站外的情景,此时已是夜间8时左右。离第一班开船时间1分钟,第二班7分钟……墙上的
电子显示屏一分一秒流逝,但丝毫没有见到赶着上船的乘客,笃悠悠地走到浮桥边摆个POSE
来一张江边留影。“以前要开船了,推着自行车的,抱着孩子的,蜂拥而上,生怕错过,上
班会迟到。”东金线值班长王豪在轮渡干了26年,他笑着说道,“以前是上班族,现在是游
客,步伐自然不一样了。”
东金线和其他轮渡线有着许多“不一样”———售票窗口的工作人员个个青春靓丽,遇
到外国游客能用英语会话、介绍景点、指路;运营时刻也很“特别”,早晨7时的开门时间
已错过了出行早高峰,晚上11时关门也远远晚于晚高峰。“我们的高峰从每天14时开始,19
时至21时达到峰值,已基本上算是一条旅游线了。”王豪说,随着外滩和对岸陆家嘴地区的
开发,东金线的交通功能正在逐渐弱化,甚至可以说除了一些快递,通勤客所剩无几。
老外称赞有“上海味道”
在市轮渡公司提供的数据中,截至目前东金线在9月份的最高日客流量突破3万人次。双
休日,节假日的时候,游客从浮桥一直排到候船室,一船接着一船,轮番接送。“以前在上
海轮渡上根本看不见外地人,更别说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人了。如今,这条东金线有90%的
客源是游客,其中有的来自国内,也有一些来自国外。”王豪这个“老轮渡”连说:“变了,
时代变了。”
在一所高校担任外教的乔家福来自英国,记者正好碰到他特意带着朋友来坐轮渡。他说,
这边是有着历史韵味的老建筑,那边是现代化的高楼大厦,短短10分钟可以将这些景色尽览
眼底。他的朋友克劳拉女士拿着一本上海自由行的旅游书,翻给记者看,原来“上海轮渡”
与城隍庙、南京路等一起被列入了“上海必游景点”,并用有些生硬地中文说道:“上海味
道”,还翘起了大拇指。
上海打造“天星小轮”
“上海也应该有属于我们的‘STARFERRY’。”华东师范大学商业旅游系主任楼嘉军认
为,随着城市发展,轮渡交通功能逐步退化,但绝不意味着消亡,旅游功能凸显正是最好的
印证,这更多是因其自身魅力。“可不可以适当用一些老船,当然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
也别有一番滋味和体味一种岁月的痕迹。”他还建议,老轮渡也可以装一些广播或提供一些
旅游资料,介绍轮渡的历史。
目前,上海仍有18条轮渡线,这张烙上“上海印记”名片的、那种岁月积淀散发出来的
韵味,是谁也学不来的。
《劳动报》 日期:2011年9月19日 版次:02 作者:王玉君
链接:http://www.labour-daily.cn/Web/NewsDetail.aspx?IssuanceID=2319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