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海楠
10月28日,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决定实施 “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继国务院常务会议26日决定于今年秋季学期启动实施 “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引发广泛关注以来,“农村义务教育”再成舆论焦点。
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的相关教育专家认为,国家为改变农村义务教育落后现状和完善相关软、硬件条件提供财政支持的做法值得肯定;确保适龄学生享受基本教育权利,进而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环境是国家完成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战略任务的关键所在。
营养是“前提”,校舍是“保障”
义务教育,作为国家依法统一实施,所有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育,因具有强制性、免费性和普及性等基本属性,一直被视为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教育投入不断增多,城乡免费义务教育也已全面实现,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幅员辽阔、经济发展尚不均衡等客观现状,发达地区与农村落后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偏远贫困山村、边疆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环境极不均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列为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本次有关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和“学生营养改善”两项计划也被外界普遍解读为 “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有效举措”。
据了解,“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明确要求,中央财政在 “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开展包括680个县(市)约2600万在校生的试点范围内,以“每生每天3元”为标准,每年支付资金为160多亿元。
以教学装备类项目和校舍建设类项目为主要改造内容的 “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虽未明确范围和资金数额,但据2010年国家启动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中投入83亿元用于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测算,本次改造所需资金数额依然巨大。
“国家财政为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环境投入巨额资金支持的做法值得肯定。”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经济研究所所长杜育红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尽管近年来教育投入大幅增长,但与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例达4%的目标还有差距,而中西部贫困地区的教育环境改善亟须国家财政大力支持。
“对于农村义务教育适龄学生而言,营养改善是基本前提,校舍达标是基本保障。”杜育红强调,因地区发展不平衡造成的教育环境和水平上的差距,需要国家加大教育投入,提升中央财政支付比例予以弥补。
各省制定均衡发展蓝图
为贯彻落实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的相关要求,教育部于今年与包括东、中、西部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在内的28个地区共同签署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备忘录》,旨在推动各省结合本地实际,绘制均衡发展蓝图。
而 “提高贫困地区农村学生营养水平”和“加强农村义务教育薄学校改造”普遍成为各省已经制定实施“蓝图”中的重点内容。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涉及资源配置的方方面面,而农村义务教育无疑是均衡发展的重点和关键。”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教育系教授吴遵民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分析,由于区域发展不平衡、教育投入不足、资源配置不合理、制度改革滞后等原因,我国中西部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教育资源长期稀缺,教育资源配置失衡问题亟待解决。
吴遵民认为,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学生实施可操作的营养计划,同时对薄弱学校硬件进行升级改造,既能改善农村基本义务教育环境,也能逐步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但最重要的是在完善上述条件的基础上,继续推动教师队伍建设和规范升学制度,根本杜绝‘权钱择校’现象。”吴遵民强调,农村义务教育较之城市有着先天差距,弥补师资差距更为任重道远。
据了解,国家教育规划在确定“完善农村义务教育基本环境”任务的同时还明确提出:配足配齐农村、薄弱学校合格教师,加大培训力度,组织教师到优质学校学习进修,提高教学水平。
“改善农村义务教育环境是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在国家不断加大教育财政投入及不断出台利好政策的环境下,‘教育均衡化发展’指日可待。”杜育红强调,教育不能只算“经济账”,通过加大投入完善软硬件,最终实现教育育人、社会经济共同进步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