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国大陆对台湾经常推动新政策,如「胡六点」讲话、两岸开放「三通」、签订ECFA(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等。有舆论指,中共中央对台政策可谓「硬的更硬、软的更软」,完全改变台湾民进党执政时期大陆仓促应对的被动局面,基本上把握两岸关系的主动权;大陆对台政策,更注重对台湾人民的柔性诉求,体现更大的灵活性、开放性和创新性。下文将主要阐述大陆对台政策的新变化。 ■叶淑兰 华东师范大学讲师
作者简介:叶淑兰 华东师范大学政治学系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治与外交。出版英文学术专着《崛起中国的东亚地区政策:建构主义视角》和中文着作《北欧:这里没有穷人》。
概念链接:何谓「一个中国」?
大陆一直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并将此具体表述为3句话:「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台独」势力不断抬头发展,两岸斗争的焦点由「法统」(政权之正当传承)之争演变为「统独」(统一或独立)之争。大陆对「一个中国」3句话的阐述开始发生一些变化。
「旧三句」提及正统问题
199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对「一个中国」的原则作出新阐释:「在统一之前,在处理两岸关系事务中,特别是两岸谈判中,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就是坚持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上述没有与「旧三句」那样,提及「正统问题」,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而更多考虑到两岸关系的现状,顾及台湾民众的心理感觉。
2000年8月,钱其琛在会见《联合报》社参访团时,提出「一个中国」的「新三句」:「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大陆与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 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新三句」强调对等关系
2002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十六大报告中重申「新三句」。这表明大陆对台政策出现积极的新变化,突出大陆与台湾的对等身份,同属一个中国,并强调中国的主权与领土完整不容分割的原则。
有专家认为,「新三句」缩小了两岸的政治及心理距离,表现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诚意,更多考虑并尊重台湾人民的真实想法和国际社会公认的历史现状,表现中共中央对台政策更灵活与务实。
「胡四点」更贴国际现实
大陆「一个中国」原则认识的深化还体现在对两岸现状的认识上。大陆长期使用「两岸分离状态」来描述两岸的现状。有专家认为,没有原本的「统一」就没有后来的「分离」, 因此「两岸分离状态」包含「本来统一」的潜在意思。
2005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对台的「四点意见」中指出:「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这突出强调两岸尚未统一的现状和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表明大陆的对台认识更接近国际社会现实。
未统一因政治对立
2008年12月底,胡锦涛在「胡六点」的讲话中指出,恪守一个中国,增进政治互信,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国家的核心利益。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分割。
1949年以来,大陆和台湾尽管尚未统一,但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这没有改变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
有专家指出,「大陆和台湾尚未统一」取代过去长期使用的「两岸分离状态」的说法。而且,「胡六点」讲话准确地把两岸问题的根源揭露出来:不是中国领土和主权的分裂,而是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中国内战遗留并延续的政治对立。
官靠不住 寄望于民
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大陆在发表对台讲话时经常指出,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和台湾人民,希望当局施行的政策能继续朝着有利于和平统一的方向前进。2000年,民进党上台,陈水扁提出「一边一国论」以谋求「台独」,大陆认识到不能再寄希望于当局,而需更多地关注岛内的民生。
2003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对台的「四点讲话」中提出,要深入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由此可见大陆开始更关注台湾的民生。
打经济牌 许承诺增互信
胡锦涛又提出,要切实解决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的问题,实现两岸客运包机常态化。他还提出「要陆续出台解决台湾同胞关心的问题、维护台湾同胞正当权益的政策措施。只要是对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促进两岸交流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维护台海地区和平有利的事情,只要是对祖国和平统一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并且一定努力做好。这是我们对广大台湾同胞的庄严承诺。」
2008年底,两岸基本实现直接「三通」,不仅给双方带来直接的经济利益,且有利于加强两岸民众的往来沟通,增进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认识。
2010年,两岸签订ECFA,针对台湾人民关心的问题,大陆表示不会要求台湾进一步开放大陆农产品输台,也不会要求台湾开放劳务市场。确定早收清单方面,大陆承诺不会加入农产品,并尽量不影响台湾的弱势产业和中小企业。
统一按部就班 遏独刻不容缓
大陆对台政策一直着眼于两岸统一,从最开始的「解放台湾」到后来提出的「和平统一台湾」,都以统一为目标。随着时间的发展,大陆认识到统一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并开始提出统一分阶段走的蓝图。1995年,时任国家主席江泽民在「8项主张」中提出:「作为第一步,双方可先就『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进行谈判,并达成协议。」
民进党抛歪论 图推「台独」
2000年,台湾政党轮替,民进党上台后不断推行「台独」主张,抛出「一边一国论」,并通过搞「加入WHO公投」等,企图实现「法理台独」。中共中央在台湾问题上的首要任务由「促统」转变为「遏独」。
胡立法捍领土完整
其后,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担任中共中央对台工作小组组长,主导对台决策。2004年的「五.一七」声明首先指出「遏独」是两岸同胞的最紧迫任务,表明对「台独」决不容忍。2005年3月通过的《反分裂国家法》迈出法理遏制「台独」的关键性一步。该法第八条规定,「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2006年4月,胡锦涛在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提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这一概念。和平发展还被写入中国共产党十七大报告中。
谈判更灵活 内容趋具体
大陆对台谈判比以前更灵活,这主要表现在谈判内容的扩大,谈判平台的不断增加和谈判物件的扩大上。
「三个可以谈」展诚意
1997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钱其琛指出:「我们希望台湾当局作出认真的回应,展现真正的诚意,及时就两岸政治谈判的程式性安排与我们进行磋商。」1998年10月,钱其琛会见时任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时,再次指出:「谈判是一个过程,可逐步地解决问题。如果台湾方面对举行政治谈判及其程式性商谈仍有顾虑,两会也可以加强接触与交流,先进行对话,就共同关心的或各自关心的有关两岸关系的各种问题包括政治问题交换意见。」
1997年,十五大报告曾提出两岸「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甚么问题都可以谈。只要是有利于祖国统一的意见和建议,都可以提出来」。2002年,十六大报告对此问题提出更具体和更务实的政策,指出「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甚么问题都可以谈,可以谈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的问题,可以谈台湾地区在国际上与其身份相适应的经济文化社会活动空间的问题,也可以谈台湾当局的政治地位等问题」。「三个可以谈」令两岸政治谈判的议题进一步具体化及更具操作性。
不计前嫌 大方邀访
1992年10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上强调,中国共产党愿与国民党接触及商谈。随着时间的发展,「国共两党对等谈判」已不够,需要吸收其他党派团体人士参加,以扩大谈判的基础和代表性。
民进党执政后,大陆对民进党的政策也有很大转变,由过去对民进党的批判转为和谈。大陆对广大民进党成员与极少数顽固的「台独」分子来进行区分,欢迎他们以适当的身份来大陆参观访问。大陆又表示,只要民进党放弃「台独党纲」,停止分裂活动,大陆愿意作出正面回应,与之接触交往。
2005年1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贾庆林在纪念「江八点」讲话时指出「对于同甚么人谈判,我们没有任何成见,也没有因为哪个人当权就不愿意谈。我们关切的是他推行的政策及对两岸既有谈判基础的态度。不管他曾经说过甚么、做过甚么,只要他从现在开始明确承认体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两岸对话和谈判可以立即恢复,而且甚么问题都可以谈。」
共构商谈机制 重启「两会」
首先,形成两党商谈机制,即国共交流的平台。通过国共两党的共同努力,交流平台得以构建,并成为通向岛内的有效机制。国共两党之间形成相对定期的沟通机制,提出影响深远的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推动两岸的和平发展。
其次,形成「两会」商谈制度,进行事务性及功能性谈判。1993年4月,海协会和海基会于新加坡举行第一次「汪辜会谈」。国民党在2008年重获执政权。同年6月,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访问大陆,中断9年之久的「两会」重新启动。
《香港文汇报》 日期:2012年1月4日 版次:A22 作者:叶淑兰
链接:http://paper.wenweipo.com/2012/01/04/ED12010400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