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5路与147路合并一事最终以“大团圆”结尾,却在社会上引起关注。近日,有网友表示,应多将“老字号”车号恢复,一时间“公交情结”洋溢申城。记者采访了解到,100号以内公交车只有6条线路不复存在,市交管部门也表示,公交线路整合不会不“念旧情”,“老字号”线路将尽可能保留,但线路合理性也需市民理解。
撤线缩线多为“复线” “老字号”线路要保护
记者了解到,在此次公示的《2011年第二批公交新辟及调整线路计划(市民意见征询稿)》中,不少缩线或者撤销线路,主管部门给出了理由。撤销线路绝大多数都是“复线”,也就是与其他公交线路重复或与轨道交通重复的线路。
记者从交管部门了解到,55路与147路合并主要是147路终点设在江西北路武进路,由于规划不到位,在江西北路武进路长期占路设站,影响了周边居民的生活。近年来,发生了多次上访投诉。
“轨交10号线已基本与这些公交线路重叠,为优化公交线网,充分利用线网资源,管理部门决定调整147路。”该人士表示,考虑到147路与55路合并后,线路大部分为147路原走向,故仍取名147路。虽然调整对市民出行影响不大,却引起了不少老上海的怀旧情结。
交管部门昨天表示,考虑到910路是从原来ZX55路演变而来,目前910路与原55路相覆盖,管理部门决定将910路更名为55路,55路重新回归上海公交。
“老字号”线路要保护
记者昨天通过公交在线查询发现,在公交01至09路中目前保留有01、04、6、8路。此外从10路到99路中,电车线路12、16、27路消失了,汽车线路53、75、77路没有了,总共只有6条线路由于历史原因等消失或改名。
“相关部门在调整中考虑到了‘老字号’的意义。”一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每年公交行业要调整百余条公交线路,在具体操作时,尤其是在归并公交线路时,还是尽可能保留老公交线路名。如原来922路与13路归并时,虽然922路(提篮桥至中山公园)线路比13路(提篮桥至曹家渡)线路长,但因13路历史悠久,就保留了13路。“保留老线路名也要看线路走向,如果两条线路并不重合,那也不能随便合并,否则会引起误导。”
不过该人士也表示,公交改革印证了城市发展的步伐,市民出行习惯发生变化,线路必然会得到优化,不仅会牵涉到改名,甚至改变路线。
“以前公交站名就叫‘静安寺’,现在都改成了南京路西藏路,虽然摒弃了文化地标,但更清楚明了。”该人士表示,公交行业有着较长的历史,站牌、站名、线路都有着文化底蕴,但也要考虑到变革的需要。“在不影响市民出行的前提下,可以在线路调整时充分考虑市民的感受,尽可能地保留“老字号”。
热议
“杨浦人”对55路有特殊感情
“小时候我常乘55路公交车,记忆深刻。对我而言,55路就意味着外滩、南京路、东风饭店……后来,55路又成了家和单位的连接。”年近六十的童瑶阿姨,谈起最近关于55路的事有点激动。
“住在杨浦的,应该没有不知道55路的。”童阿姨说,小时候,她在55路起点站乘车,两边还有不少农田,车子进入虹口区之后,则会陆续看到成片的两层或三层的石库门房子,这才感觉“进了市区”。到了外白渡桥之后,才算是到了“上海”。“工作之后,我的单位在中山东一路的外贸大楼,家在大连西路上,上下班都坐55路,那时的55路很拥挤。最近,我听说55路要撤销,心里很难过。它承载着我们这辈人很多记忆。”
55路也被称为“高校线”,因为五角场周边聚集了复旦、同济、财大等多所高校。“怀念五角场到外滩的慢生活。”“复旦到外滩,我的恋爱、工作之路啊!”55路在网络上引起了一场集体怀旧。世博总规划师、同济大学教授吴志强也发了一条微博:“1978年9月初,我从外滩乘55路到同济大学报到,四平路只有两条车道,一条安静的通向郊区的马路,两侧大树相连,时有空旷的农田,真是美好的记忆。 ”
网友分享乘坐公交记忆
55路合并一事引起社会关注,不少网友在网上发照片、写感言,更有网友发出“那一年我们追过的公交车……”的帖子,鼓励网友将更多自己怀念的公交记忆拿出来分享。
记者看到,不少网友还将55路10年前的公车照片贴上网,只见从最早的橘红色单车体,到“巨龙车”,还有贴着老式广告的双层巴士……有网友说:“我和55路公交车有情结,自1982年全家搬迁到五角场至1999年迁出五角场的18年里,上下班、外出办事购物都要坐55路公交车,挤车的滋味永生难忘。”
“我坐过53路,但是早就被取消了。”有网友建议将728路更名为53路,使53路重出江湖。还有一些网友准备集体坐一坐“老字号”线路。
观点
保留同时需要创新
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副院长谷人旭表示,一条老公交线路是撤还是留引发了强烈关注和集体怀旧是一件幸事。这说明保存城市记忆,保护历史延续性,已经成为这座城市普遍的价值观。
谷人旭强调,现在公交线路合并之后,客流一时稳定了,随着城市交通的飞速发展,可能老线路上的客流又有变化,这就需要城市在区域规划过程中、在区域不同交通工具的有机融合中做些思考。保留的同时,需要新创造。如何让保存下来的“历史”、“记忆”在新时代焕发新的生命力,还需要各方面花心思,否则这些珍贵的记忆早晚会变成乾瘪的“标本”。
《天天新报》 日期:2012年3月21日 版次:20 作者:黄梦佳 俞海燕 陈程程
链接:http://www.xwwb.com/paper/html/2012-03/21/content_1273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