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闵行报》:城区品质就看人文素养怎么样

2012年05月04日

精彩语录:    
    ■当前社会主要特征就是转型。如果说最初的改革是拓荒,现在就是定型阶段,拓荒是把荒地都给开垦出来,定型是你要建造一个什么样的院子。

    ■你给老头老太来个保障养老房,让他(她)把房子卖掉,集中到一个小区,比如一共60幢,每幢很小,价钱很便宜,但是独立的,运作时要有系统保障。一个区能有一个亮点就够了。

    ■公园本身是我们的“绿肺”,主题又非常突出:文化,这样的主题上海只有一个。这么好一个构想,千万不要让它半途而废,说不定今后会成为上海的亮点。

    ■就是要看闵行区的人怎么样、人文素养怎么样。如果人文素养较好,文化人相当多,劳动者的素养都相当高,他们形成一个群体,就决定了城区的文化层次怎么样。

    ■每个镇要有个性,不能趋同,要求异。都是一条街小商品、一条街零食,万变不离其宗,就没人去了。七宝现在是上海的七宝,不仅是闵行的七宝。其他几个镇能否做到这个份上,做不到就不要做了。 
                                           

                                                   撰文/本报记者 崔松鸽  摄影/实习记者 李晶莹

组织文化人 》》》
开些能出点子的会议 
  
   ■尊敬的王教授,您在传播学理论方面颇有建树,又创作出深受读者观众欢迎的作品,尤其“田教授系列”,这些作品的成功,除了原创力,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都踩在了社会发展的点上。您能否对目前上海这个时代的文化特征加以概括,并对闵行区文化发展的方向给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当前社会主要特征就是转型,如果说最初的改革是拓荒,现在就是定型,拓荒是把荒地都给开垦出来,定型是你要建造一个什么样的院子。闵行也是这样,发展也是改革开放后的发展,发展以后定位在哪里?这些都是区领导和全区老百姓思考的问题,整个上海和国家也是这么一个情况。
    现在大批所谓的“非上海人”涌入上海--好比一个学校好不好,不是说你盖多大的房子,造多大的校园。不是的,要看师资情况、学生质量,要看人。现在闵行,就是要看闵行区的人怎么样、人文素养怎么样。如果人文素养较好,文化人相当多,劳动者的素养相当高,他们形成一个群体,就决定了城区的文化层次怎么样。
    过去的黄浦区金融发达,形成了商业最繁华的区域,那里面的人基本都是老上海有代表性的,黄浦区成了上海的中心城区且成为上海城市的代表;杨浦区,过去说到江湾,好像很落后,现在新江湾城不能同日而语。闵行区今后的发展怎么样,还是要看里面的人。
    ■具体来说,闵行区应该怎么发展?
    ●传统与现代相结合,侧重现代化发展。闵行老上海积淀物并不很多,过去有个“中华村”,但并不是靠文化积淀,主要靠经济发展,让人瞩目的不是地下挖出什么东西、原来有什么老建筑。闵行不要人云亦云说我们要挖掘。我们是弄了个七宝,但有些东西是后建的复原的,不成规模不成气候。如果七宝再不做进一步发展,它也就日渐式微。
    ■怎么说?
    ●发展规模不够大,文化底蕴挖掘不够。一个老街要么不发展,既然发展了,有名气了,如果周末这么挤,就停滞不前了,即使挖掘文化遗产,也要有创新观念。老街过去有个皮影馆,现在皮影戏没了,来了3D、4D,20元钱看20分钟。皮影对全国来讲都是很稀缺的,皮影戏马上就要没落,要有所扶持,钱要用在刀刃上。组织一点文化人,组织真正能出点子的人,开些能出点子的会。

满足市民文化需求 》》》
重品味和人文关怀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出现过“华东师大作家群”这一全国独有的文化现象,前几年又公布了新生代作家群,您认为作家群的传承与学校因才施教尊重个性的培养方式密不可分;您在担任华东师大传播学院院长时也曾提出要培养文化型演艺人才。学校有自己培养人才的方式,一个城区的文化发展应该如何培养人才?
    ●要有软件和硬件,没有一定的硬件不行。莘庄搞了个“星期八小镇”,孩子们在里面玩,一会邮递员,一会消防员,很开心。说明什么?要有新点子--其实也是国外引进的,亮点出来后,配上一定硬件,是很必须的。
    ■创意加空间。
    ●现在小孩没地方去,老人除了棋牌室还是棋牌室。你为市民提供文化娱乐设施空间,硬件是要投入的,我们小区对面,非常好一幢楼,空关四年,不知道愿不愿租给我王晓玉,我来开个老人娱乐园,绝对不会只开个棋牌室,我让老头老太都日子过得好好的。将来闵行区的老龄化比市中心更厉害,很多市中心的老年人都搬过来了。
    ■您有什么办法让老人们过得开心呢?
    ●品味高一点。人性化。闵行能否成为一个居家养老的典范区?你现在限购房、保障房,你给人来个保障养老房,让他把房子卖掉,到集中的一个小区,比如一共60幢,每幢很小,价钱很便宜,但是独立的。有护士、急救室、食堂,可以送饭,每月体检,配备系统的规模。
    ■我们上个月刚报道新虹桥国际医学中心,准备造一个类似的养老机构。大概是房子200万元交给房产公司打理,自己住进他们的公寓,吃喝拉撒医疗保健全包。
    ●这种点子就对。国外还有社会保障,200万元用光,人还没死怎么办?我在美国遇到过,老头六七十岁,他有个丈母娘,100多岁了,房产投入进去了。一般来说进去20年差不多了,活到100岁的到底少,20年后钱用光,运作时要有系统保障。一个区能有一个亮点就够了。
    ■不是所有子女都能承担得起相对高档的养老方式啊。
●房间可以有大小,收费可以有高低,但不要有钱就受到好待遇。可以居住小一点,基本医疗、饮食应该一样。养老院的负责人或者开发商要有人文关怀,里面的阿姨,不要给点小费的你就肉片多一点,“穷人”家的老人,就整天给他吃素的。还是软件,人文素养的问题。

文化公园 》》》
期待成为上海文化版图重要一笔
 

    ■在您所居住的周边区域,“十二五”期间要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如引进思远上海影视谷,赖声川国际戏剧中心等。作为资深影视理论和实践专家,您能否评价一下闵行做这些项目的现实可能性及资源优势?
    ●文化公园讲了好几年,这片地方我非常关注也非常期待。世博会前进展很快,世博会后好像没什么动静了。我希望这么好一个构想,千万不要让它半途而废,规划好了,希望尽快建起来,你们最好帮忙呼吁一下。公园本身就是我们的“绿肺”,主题又非常突出,是文化,这样的主题上海只有一个,说不定今后会成为上海的亮点。
    你讲的那两个创意,我也非常喜欢,我经常接触些市里宣传部门的领导,他们对上海影视剧的创作充满期待,但你不得不承认,创作跟不上,最近出来个《儿女情更长》,如获至宝,这是电视剧,电影呢?电影能在全国范围内打响的,往往都是跟别人合作的,我们独立创新的太少。如果在文化公园里,有你说的这些构想的话,对整个上海的文化版图会起非常大的作用。影视剧的一剧之本,剧本,能够有个专门的项目,来促进上海或全国范围内的影视剧创作,至少我们取得比较大的成就就有所指望了。现在很难说最后能不能成功,上海影视剧制作单位以百论的。有句话说,要你发财,去搞影视;要你破产,去搞影视。这说明还是有风险的,但机会肯定比风险大,因为我们人口众多,需求量大得不得了!
    ■作为研究影视剧的教授,您经常看电影吧?您觉得影视产业还可以做些什么文章,满足人们文化娱乐需求?
●我经常看些影片,《桃姐》就属于比较好的。如果闵行在影视产业上做出特色,就可以成为有别于其他区的一个特色。这块地方在外环边上,交通方便,地铁到浦东——浦东马上造迪士尼乐园,两头一通,上海就有地方玩了。这个做出来,餐饮、娱乐都要跟上。可以叫“影视花园”,“影视乐园”,不光小孩看,成人也可以看。我们在美国影视乐园,泰坦尼克号弄个小船,地震了,旁边石头滚下来——实际上是早就用绳子吊好的,身临其境。如果电影耳熟能详的话,玩起来更有劲了。从设计到建成,最好快一点。另外,迪士尼是人家的,影视乐园是自己的,我们全部都国产电影好吧?

市民审美能力 》》》
千万不可低估 

    ■您经常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比如到学校跟中学生交流,而闵行区图书馆也曾为您举办作品研讨会,您认为像您这样的文化名人可以怎样发挥自己的能量为社区文化服务?政府应采取什么方式鼓励文化名人参与城区文化建设?
    ●要有专门机构组织、文化部门来抓。要充分动员社区,可以通过宣传文化部门,落实到社区,从社区里开各种班,组织各种活动。定出完整的计划,有计划地推行,不要上面有任务了,要宣传了才做。很多务工者也需要文化生活,七莘路上,一到周末,搭个台,送个小项链,那个手伸的……有些高雅的舞蹈大家也要看的呀,周末可以组织些。长宁区仙霞路上西郊百联中间有个大广场,做得不错,可以去取取经。
    ■群文活动闵行有“高雅艺术进社区”,每个公园暑假期间有“免费电影进公园”,放经典片。
    ●要通过社区广而告之。租房卖房可以往你信箱塞广告,我们为什么不能占领这块传播阵地?小传单,本周有什么活动,欢迎参加,透明度高一点。如果每周都有,时间一到,一些家庭主妇都会去看信箱。既然有文化投入,就要扩大传播途径。长宁区图书馆搞了个女作家联谊会,我们跑过去,他们准备点心,这些女作家么,茶喝喝,他们就把这些女作家的资源拿来专门开讲座,人家喝你一杯茶不是白喝的,闵行区的作家多得不得了……
    ■据不完全统计,居住在闵行区的各类文化名人有三五百人。
    ●闵行图书馆也可以开这样的文化讲座啊。不用外区,也不用500位。
一年52周,每周一位,来50个讲讲就很好了。第二年更新一部分,比如王晓玉不要了,黄飞珏来讲《当代社会婚恋问题》,肯定火得不得了!这样的500人,这样的软件资源不用太可惜了!我在这里住快10年了,经常看到有些人晃荡。地一征,房子三四套,不劳动生活得也很好,整天泡脚。青年路上,最多的时候14家,我一家一家点过的,到晚上,粉红的灯光,进去的都是四五十岁的,一口本地乡音。这些人,你不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达到平均水平上,会降低整个城区的品质。加强教育,可以是娱乐式的。
    ■怎么通过娱乐教化提升他们?
    ●比如对面那幢楼,你开个影视室,放碟片,钱嘛三块五块就够了,完了点评一下,讨论一下你喜欢哪个角色,为什么。文化沙龙式的,没多久,这些人的品位就会提高。这些活动得有人张罗,你叫退休教师什么的都可以。社区的力量要充分发挥出来。
    ■华东师大许纪霖老师说,春申文化广场造得不错,如果请青年教师过去讲座,他们会很乐意……
    ●你请许纪霖,请我过去,都可以的。不同性质的讲课,可以给得多,也可以一分都不要,比如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把我们叫过去,讨论广播剧,一个子儿也没有。不要,无所谓。人家一听主旋律,不要听,但它做得不错,配音是曹磊、宋怀强。上海如果有些义举出来的话,文化人会跟着干的。
    ■高端资源要利用好,且不能低估老百姓的审美能力。
    ●绝对不能低估。前段时间人民广场音乐厅搞了个音乐午茶,12点半到1点半,进去一杯茶10块钱,音乐学院的学生义演,小提琴、扬琴、钢琴等曲目,本来针对年轻人的,白领中午只有一小时,老头老太闻风而动,这些老年人有文化需求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可以和教育部门联手
 

    ■您2008年担任总导演拍出了一部珍贵的纪录片《上海记忆?上海原生民民间艺术》,收录了马桥手狮、莘庄钩针、七宝皮影。您觉得除了拍摄纪录片,还有什么办法可以保存优秀的民间民俗文化?
    ●开点培训班,进学校,激发孩子兴趣,通过他们传承。稀缺的东西,有一两个人真正感兴趣,就有继承人了。还有颛桥剪纸也很有名,弄到中学,女孩子会喜欢的。
    ■七宝联名路有个民乐厂,这种传统的民间手工艺,是否也可通过进入学校传承?
    ●哪个学校能组建一支民族乐队,不得了。民乐厂可跟中学挂钩,中学肯定很喜欢,然后到广场演出。乐队的冲击力很大的,我在美国的外孙女参加了“行进乐队”,它有鼓动性,会净化心灵的。文化不是即时的,是永久的、潜移默化的。
    ■这对管理者也是考验。
    ●无论哪里,你管理得好,就受人欢迎。新镇路上有个大润发,多荒啊,80%浪费。没人去,没收入,灯光不舍得开。为什么西郊百联能那么火?最好搞个调查,很多大学生,社会学系的,叫他写毕业论文,你确立选题,我们提供方便,你来调查,整个闵行有多少文化设施,哪些地方是闲置着的,约多少平方米,原因是什么……他们是做田野调查,他们的论文出来了,我们这里就等于进行调研了,拿到后,区政府就可以统一安排、高屋建瓴了。你现在弄得心里都没数的,老百姓反映情况,比如我只能反映我眼皮底下的,你组织人力,本科生、硕士生甚至博士生,都可以做。

打文化品牌 》》》
不要“百货商场”,要开“专卖店”
 

    ■您在接受有关世界遗产日的采访中认为,“要宣传普及历史文化遗产价值,须借助大量实物、图片、资料,多建几座博物馆”。闵行江 
川地区曾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重工业基地,“十二五”期间将规划建设新中国现代工业文明生态博物馆,您有何好建议?
    ●脑子动到这里都是好的,花力气在上面都是有效的。但要宣传,你那么多宝贵遗产,花那么多力气,要让更多人知道。宣传方式不是一张报纸就完了,可以弄个卡片,闵行城市地图,所有博物馆弄上去,后面附交通路线,通过居委会放下去,每家一册,知道的人就多了。
    ■这个博物馆要造的话,怎么扩大知晓度呢?您曾以波士顿的保护规划为例:“美国独立历史上有纪念意义的16个景点用红色行道砖串连起来,通过蜿蜒曲折约5公里红线,游人可方便地穿行在各个历史古迹中,所需营运资金主要来源于旅游纪念品及周边配套餐饮。”
    ●真正要造的话,几个旅游点,地下铺过去,这个跟城建、旅游部门有关,需要市政府作出决策。有段时间上海推出双层巴士,但下雨天怎么办?我有时到纽约,懒得走路,花20、30美金坐上双层巴士,隔20分钟,还可以老地方再上去。
    ■闵行现在也开出不少社区巴士。
    ●七宝一路、二路,这个闵行区还真考虑了不少!旅游的话,比如每张票上去10块钱,开到七宝老街,半小时后又来一辆,半小时汤圆吃好了,还是这张票,还可以上去。现在社区很多老头老太,超市免费班车时刻表记得很清,他们贴在墙上的。你可以弄个生活手册之类的,做好送到家庭信箱里。不过这个公益事业要有钱投入的。
    ■发展一个城区的文化,最终体现在市民的生活品质上。
    ●不是“三个饱一个倒”(三顿饭和睡觉),市民有强烈的精神文化需求,无论什么样的文化水平。一个城区考虑建设,要考虑这个需求怎样满足,如果这个需求不予满足,这个群体的人素养就低了,和谐生活、长治久安可能要出问题。
    ■说到古镇游,闵行马桥有古文化遗址,浦江有召稼楼古镇,闵行还有十来条未经开发的老街,在急速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好历史和发展的关系?
    ●要通盘考虑。比如古镇一日游,要打品牌,不宜多,三五个就够了。每个镇要有个性,不能趋同,要求异,都是一条街小商品、一条街零食,万变不离其宗,就没人去了。有人到七宝,说跟朱家角差不多,就是小一点,朱家角卖粽子,七宝卖方糕,那边再来汤圆,人家不吃了。还要有规划,要考虑交通方便不方便。
    七宝现在是上海的七宝,不仅是闵行的七宝。其他几个镇能否做到这个份上,做不到就不要做了。巴尔的摩有个海洋馆,巴尔的摩就变成旅游城;说起纽约,人们都会想起时代广场,很多知名的地方,它都有一个品牌的东西,讲到底还是要“专卖店”,所有的“百货商店”,一楼的化妆品,二楼女装,三楼男装,趋同是不行的呀!

《闵行报》        2012年5月4日            版次:6、7版            作者:崔松鸽

链接:http://zt1.shmh.gov.cn/mhbs_new/20120504/mhbdzb/node_4119.htm  
      http://zt1.shmh.gov.cn/mhbs_new/20120504/mhbdzb/node_411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