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5日,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皮埃尔·阿戈斯蒂尼,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教授陈瑞良一行到访华东师范大学海南研究院,开展学术交流访问。华东师范大学海南研究院院长李志斌、精密光学仪器研发中心主任曾和平接待了皮埃尔·阿戈斯蒂尼和陈瑞良一行。

皮埃尔·阿戈斯蒂尼教授与陈瑞良教授一行到访华东师范大学海南研究院
当天上午,皮埃尔·阿戈斯蒂尼教授与陈瑞良教授一行参观了华东师范大学海南研究院海洋精密光学仪器研发中心。海洋精密光学仪器研发中心当前正聚焦超快激光调控技术,主要涵盖红外单光子操纵与控制、海洋分子指纹光谱、超快激光动力学、超快激光加工与检测四个关键领域。研发中心负责人曾和平教授详细介绍了研发中心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成果,中心师生及科研人员与两位教授就超快激光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包括新型激光器研发、多学科融合创新以及技术产业化路径等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本次交流系统展示了华东师范大学海南研究院海洋精密光学仪器研发中心在平台建设、技术攻关、理论创新和装备创新等多个层面取得的系列突破性进展。


参观华东师范大学海南研究院海洋精密光学仪器研发中心
随后,皮埃尔·阿戈斯蒂尼教授与陈瑞良教授应邀主讲华东师范大学“大师讲堂”暨校庆74周年系列讲座。皮埃尔·阿戈斯蒂尼教授以《Attosecond Flashes of Light: Generation, Applications and Beyond》为题,陈瑞良教授以《Lightning mechanismat the molecular level and forest wild fire》为题进行了学术报告,来自崖州湾科技城入驻的高校科研院所、华东师范大学澄迈实验中学、华东师范大学第二附属中学乐东黄流中学等单位的500多位师生学者参加了此次讲座。


“大师讲堂”暨校庆74周年系列讲座
讲座中,皮埃尔·阿戈斯蒂尼教授以其荣获诺贝尔奖的里程碑式研究为核心,深入浅出地阐述了阿秒量级(10-18秒)超快光脉冲的产生原理与技术突破,他形象地将阿秒脉冲比喻为“世界上最快的高速相机快门”,使得人类首次能够直接观测和操控原子内部电子运动的瞬时过程。
陈瑞良教授以其在超快强激光科学领域的开创性研究为基础,深入探讨了雷电在分子尺度上的触发机理及其与森林野火形成的内在联系,重点强调了激光光丝远程稳定传输,成丝过程中诱导的气体膨胀,分子的解离,原子内部能级之间的粒子数反转,以及它的强度钳制效应,内部高密度等离子通道的产生等特性是其支撑其众多应用的主要物理原因。

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皮埃尔·阿戈斯蒂尼

国际著名物理学家、加拿大拉瓦尔大学教授陈瑞良

讲座现场观众提问
本次讲座吸引了大量线上线下观众报名观看,现场观众踊跃参与、积极提问、气氛热烈,两位嘉宾细致耐心地回答了现场观众的提问,不仅为他们带来了前沿科学知识,也为崖州湾科技城注入了顶尖的学术活力。
【皮埃尔·阿戈斯蒂尼(Pierre Agostini)教授简介】
皮埃尔·阿戈斯蒂尼教授1941年7月23日出生于突尼斯,1968年获法国艾克斯-马赛大学博士学位,1969年至2003年,任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巴黎萨克雷大学分会(CEA Saclay)研究员,1999年至2002年,任法国原子能委员会巴黎萨克雷大学分会(CEA Saclay)研究主任,2004年任俄亥俄州立大学物理系教授,2018年任俄亥俄州立大学名誉教授。
皮埃尔·阿戈斯蒂尼教授工作领域是超快光子学,他1979年第一次发现了激光与原子作用时的阈上电离,2001年实验实现250阿秒(10-18秒)超快激光输出,发明测量阿秒光脉冲的RABBITT(双光子干涉的阿秒拍频重构)技术。因为“采用实验方法产生阿秒脉冲光,用于研究物质中的电子动力学(for experimental methods that generate attosecond pulses of light for the study of electron dynamics in matter )”2023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
【陈瑞良(Seeleang Chin)教授简介】
陈瑞良教授1942年5月24日生于马来西亚,1969年获得加拿大滑铁卢大学理学博士学位,随后长期在加拿大拉瓦尔大学工作,2001至2014年任加拿大超快强激光科学研究讲座教授,2014年起任加拿大拉瓦尔大学荣休教授,2008年获得加拿大滑铁卢大学荣誉博士,2011年任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荣誉教授。
陈瑞良教授在强场激光物理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开创性成果,在该领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发表论文490余篇,被引22000余次,曾荣获加拿大物理学家协会最高奖——终身成就奖(2011)、美国光学学会会士(1995)、德国洪堡研究奖(2001)等荣誉。他在实验上证实了原子分子的多光子电离效应,发现了多光子电离的饱和效应。1985年首次从实验上验证了隧穿电离理论,澄清了关于隧穿电离理论长期的质疑。隧穿电离最终开创了新的研究领域:高次谐波和阿秒科学(诺奖得主Pierre Agostini在诺奖官网自传中强调了这一里程碑性成果)。此外,在非线性光学新的分支——飞秒强激光成丝科学领域也取得了开创性的成果,引领其在基础物理和应用研究发展。
图文、来源 | 海南研究院 编辑 | 宗文倩 编审 | 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