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北京中关村学院2025级博士新生宋尚文发言
“我是来自华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北京中关村学院2025级博士新生宋尚文。”在华东师范大学2025年开学典礼上,宋尚文以真挚而充满力量的发言,给全场师生留下了深刻印象。很多人也好奇:为什么他有“双重身份”?是什么使他脱颖而出,站在这个“C位”发言台上?
答案的一部分,藏在他近三年来的持续努力与突破中。
2022年9月,宋尚文保研至华东师大数学科学学院应用数学专业,三年来,他积极参加科研项目、学科竞赛及社会实践活动,在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等比赛中获得嘉奖。
去年12月,在历经机试、笔试和综合面试多重遴选,他最终成功入选北京中关村学院,成为华东师大-中关村联合培养计划中的一员。
这段跨越学术与产业界的旅程,不仅让他始终保持着对新知的渴望与活力,也为他积淀了丰富的体验与思考,最终站在开学典礼上的发言台。

从理论到实践:在跨界中锚定方向
为共同应对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竞争,承担为国家培养顶尖AI人才的战略使命,北京中关村学院、上海创智学院、深圳河套学院应运而生,与国内31所顶尖高校联合培养,专注人工智能与交叉领域的科技人才培养。
作为共建高校之一,华东师大积极响应国家人工智能领域重大战略需求,在学生遴选、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科研攻关等方面广泛合作,取得了积极成效。
目前已有谢源、朱通、万成城、周爱民、张伟、石亮、钱鸿等7位导师入选上海创智学院全时导师,王祥丰入选深圳河套学院兼聘导师。2024年共有11名博士生成功入选;2025年入选人数再创新高,30名博士生分别进入三大学院,宋尚文就是其中一位。

2025年北京中关村学院开学典礼
在华东师大数学科学学院读研期间,宋尚文始终深耕应用数学领域。随着学习的深入,他逐渐意识到,数学的价值终究要落在解决实际问题上。也正因如此,他越来越渴望为数学寻找一片能够扎根现实、持续生长的土壤。
2024年11月,华东师大与北京中关村学院联合举办宣讲会,为宋尚文打开了一扇门。北京中关村学院强调的“理论对接实践”培养模式,与他逐渐明晰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
“北京中关村学院最打动我的,正是它能提供‘理论对接实践’的独特支持:这里不仅有产业一线的真实问题作为研究载体,还有助力问题解决的资源与合作机会,能让我带着应用数学的专业积累,去攻克实际场景中的算法难题。加上华东师大与中关村学院的共建合作,能让我在筑牢数学理论根基的同时,近距离接触产业需求。”
为保障入选学生的学习生活衔接,华东师大研究生院建立“常态化跟进”机制:在学生进入学院学习后,第一时间牵头组建群组,搭建学校与学生的高效沟通平台,实时跟踪学生在学术研究、日常生活及心理健康等方面的动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确保人才培养各环节无缝衔接、持续推进,为学生在AI领域深耕成长保驾护航。
宋尚文表示:“来到北京之后,学校老师一直主动和我保持联系,让我在陌生的环境中迅速找到了归属感,心里特别踏实。”
没有“核心”竞争力,只有持续奔跑的态度
谈及自己被北京中关村学院录取的原因,宋尚文表示:“我并不认为我有所谓的‘核心竞争力’,更多是我的经历刚好契合中关村学院的培养方向。”
从本科到硕士阶段,宋尚文不仅在组合优化、图论等核心课程中打下扎实基础,还积极投身产学研结合的实践课题。他坦言,在华东师大读研的三年时间,是从“数学与计算机领域的新手”慢慢找到研究方向的关键阶段。
“华东师大课程设置很扎实灵活,除了‘概率论’‘组合数学与图论’等基础专业课程,还能选修‘组合优化’‘人工智能中的数学方法’等前沿课程。这些课程既保留了纯数学的逻辑体系,又自然融入了应用场景中的优化问题,帮我逐步明确了‘数学+应用’的研究方向。同时,学院有学术功底深厚、教学细致的老师,以及积极合作、互相激励的同学们,让我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探索中都受益良多。”

更令他受益匪浅的是学校开放、包容的科研氛围。在2021年9月推免系统拟录取后,宋尚文就主动联系吕长虹教授并加入课题组,提前参与组会研讨、接触实际课题。
“课题组氛围非常好,既有纯数方向的深度研讨,也有应用方向的案例分析,没有紧绷的压力,反而有充足时间和同门一起讨论问题、调试代码。无论是课题还是与企业合作项目,老师都会给予专业且贴近实践的指导。在这种支持下,我的工程能力和学术素养都得到了扎实锻炼。”
硕士期间,通过学院与课题组的支持,宋尚文参与了两个深度融合数学与产业的关键项目,让他摸到了“数学如何落地产业”的门径,也彻底改变了对数学应用的认知。
在与华为合作的通信传输资源调度系列项目中,他与团队成员通过采用数学图论方法,将调度问题转化为图结构优化模型,通过模型重构与并行计算优化了资源分配流程。最终成果很直观:在高并发时快速分配资源,减少传输延迟、保障峰值时段稳定运行。

华为项目组
另一个是工业场景的毫米波防撞雷达项目,他负责搭建平台、维护算法,把数学模型和计算机技术结合起来反复验证试错改进,最后还完成了实地部署,不仅提升生产效率、保障作业安全,还帮企业降低了成本。
“这两个项目让我真切感受到,工业场景里没有‘理想化问题’:会存在硬件环境复杂、数据噪声等这些非数学挑战。”宋尚文总结道,“我曾认为科研的成功意味着理论突破,距离自己很遥远。但亲身经历才明白,对于应用研究者来说,能够切实解决一个问题、优化一个流程,哪怕只是微小的一步,都具有实实在在的价值。”
此外,宋尚文始终保持着主动学习、敢于突破舒适圈的态度。出于对人工智能的兴趣,他主动选修相关课程,通过开源项目学习C++和Python开发,弥补非AI科班出身的不足,并在GitHub系统整理算法笔记、跟踪前沿技术。这种“想把事情做好、主动补短板”的积极态度,或许正是北京中关村学院看重的品质。
宋尚文表示,“师大给予我的,不只是学了知识、做了研究,更重要的是在一个包容、充实的环境里,慢慢找到了自己的节奏和方向。”
意外的荣誉,更大的责任与梦想
作为学生代表在开学典礼上发言,对宋尚文来说,既是一份意外的荣誉,更让他心里多了份实实在在的责任。站上台时,宋尚文特别紧张,这是他很少有的、在几千人面前讲话的经历,发言结束后,他最大的感受就是“责任更重了”。
“有不少新同学主动来问我科研、学习的相关问题,这时候我才真正意识到,‘学生代表’不只是个称号,更要做个践行者。我也希望,自己能如一路激励我的老师们,为新同学传递一份发光的信念,陪伴更多人在华东师大扎根生长、勇敢前行。”

谈及未来在北京中关村学院的学习规划,宋尚文希望遵循自身节奏稳步推进:一方面,针对硕士阶段遇到的算法优化等问题进行深度挖掘,进一步突破研究难点;另一方面,依托中关村的资源优势,将数学专业背景转化为核心竞争力,多了解AI在不同场景的应用逻辑,逐步拓宽知识边界。
“未来,若能为我们国家在人工智能领域的科技自立自强,贡献一点微薄的力量,就是这段学习旅程中最有意义的价值所在。”
来源 | 研究生院 采写丨徐心成 编辑|范祎 编审|郭文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