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挑山女人》28日晚在华东师大专场上演,开启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沪上高校巡演的第一站。 图为:演出现场 沪剧《挑山女人》华东师大启动首站高校巡演 据悉,《挑山女人》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为了抚养三个还未成年的孩子。17年里,她攀爬了近20万公里的陡峭山路,往返了6000多个来回,磨破了140多双解放鞋,用断了70多根扁担。 没有煽情的语言,没有夸张的表演,也没有华丽的舞台
5月28日晚,沪剧《挑山女人》高校巡演在华师大闵行校区拉开帷幕,200多名大学生被学校邀请来看戏,在150多分钟的演出过程中,大学生观众数度落泪,现场洋溢着感人至深又催人奋进的正能量。 《挑山女人》取材于发生在安徽休宁县齐云山发生的一个真实的故事。17年前丈夫的意外身亡,留下了年迈的老母和三个年幼的孩子,年轻的母亲汪美红用柔弱的肩膀一人挑起了家庭的重担,毅然当起了令男人都望而生畏的挑山工
昨今两晚,一揽3座“文华奖”的大型原创现代沪剧《挑山女人》走进华东师大闵行校区,为师生连续带来专场演出,这也是此剧在上海市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巡演中的高校首站。 人有德行、母爱如山,每场150分钟的表演,令现场观众数度落泪。领衔主演、上海市宝山沪剧团团长华雯,凭借此剧连拿中国艺术节和中国戏剧艺术节的“优秀表演奖”,她在谢幕时表示,面对大学生观众,面对国家未来栋梁,想通过沪剧这种
昨天(28日)晚上,华东师范大学闵行校区的篮球馆搭出了一个简易舞台,1000人的观众席座无虚席。史上首次走进国家大剧院演出的沪剧《挑山女人》在这里为观众演绎了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母亲的故事,开启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沪上高校巡演第一站。 5月28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上演的沪剧《挑山女人》的剧照。 (摄影:赖鑫琳) 母爱如山 传递正能量 《挑山女人》取材于发生在安徽休宁县齐云山
图说:话剧《挑山女人》高校巡演第一站剧照 图说:现场观众几度感动落泪 曾获得第十四届文华奖“优秀剧目奖”、被誉为“沪上最出色的舞台演出之一”的沪剧《挑山女人》,5月在上海开启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高校巡演。昨天,巡演的第一站专场演出在华东师大闵行校区进行,现场观众中,有200多名是来自华东师大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十届春季班的预备党员。150分钟的演出,让全场大学生观众数度落泪,现场始终
昨天,一场感人至深催人泪下的沪剧《挑山女人》走进了华东师大闵行校区。作为史上首次走进国家大剧院演出的沪剧《挑山女人》,此次在华东师大的演出开启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沪上高校巡演的第一站。 为大学生传递正能量 现场观众中,有200多名是来自华东师大青年马克思主义学院第十届春季班的预备党员。在演出结束谢幕时,现场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让此剧主演兼宝山沪剧团团长华雯分为激动。“虽然这部
对于道德上的“进步”,李泽厚并没有给出明确看法。他只是说:“两千年前,就有古人说‘人心不古’。一切精神都建筑在物质基础之上。” 哲学是什么?这是84岁的哲学家李泽厚与另三位哲学家童世骏、杨国荣、陈嘉映谈论的话题。5月21日的这一场,是李泽厚此番在华东师范大学五常系列活动的最后一场,也是第一次向公众开放。前四场学术活动的主题围绕着“道德、伦理与人性”和“市场与道德及两德论问题”,均与李泽厚最近出版
由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主办的“视与见——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2014届研究生、本科生毕业作品展”,昨天起在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推出。 据华东师范大学美术学系副系主任王远教授介绍,本次展览展出美术学系研究生、本科生创作的200多幅作品。其中本科生包括了绘画、雕塑、美术教育3个专业方向;研究生以美术学、美术专业为主。参展作品涵盖了绘画、雕塑、综合艺术、影像等不同艺术形态,显示出
针对《证券日报》记者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问题,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黄泽民在“第十一届上海衍生品市场论坛”上对记者表示,外汇改革的中长期目标就在于将人民币发展成自由货币。并表示对人民币将来成为与美元、欧元并驾齐驱的世界三大自由货币之一有充分的信心。 在采访中,黄泽民还表示,2013年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一大贸易国,从2009年开始,一直到今年的4月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
大学生在咨询入伍的政策。 张海峰 摄 近日,市、区(县)征兵办组织各高校开展了“征兵宣传月”系列活动,进一步调动适龄大学生参军报国的使命感。 昨天中午,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山北路校区,校园主干道两侧悬挂着醒目的征兵宣传标语,摆放着征兵宣传展板,宣传栏内张贴了征兵海报。普陀区征兵办在学生宿舍、餐厅门口设立了征兵宣传点,工作人员向大学生发放征兵宣传手册,受理大学生现场咨询。学校领导介绍
5月27日,在传统农历佳节端午以及第九个中国文化遗产日到来前夕,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文化遗产日校园传承活动——“舌尖上的端午文化传统”在校园内上演。 (图片来源:上海教育新闻网) 活动伊始,由大学生组成的民俗行街表演队高举幡旗,身着舞龙袍,耍着“莲湘”花枪,荡着五彩的湖船在校园内展示,热闹的场景引来学生纷纷驻足围观。 (图片来源:上海热线) 据了解,本届端午活动主题与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随着中国的腾飞,越来越多的目光聚焦到东方上,如今,外国人学汉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但是,您见过外国人教汉语吗? 马令卓是来自浙江大学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一年级的研究生,五月他报名参加了“第四届华东师范大学汉语国际教育教学实践大赛暨长三角地区邀请赛”,并且一路过关斩将杀进28日举行的决赛。 据悉,马令卓出生在阿根廷,十八岁的时候随家人搬到了美国。看到中国越来越强大、经济越来越发达,让他萌生了学汉语
日前,由上海市文联和华东师大共同创建的“上海市中国书法研究中心”在华东师范大学成立,该中心旨在大力引进书法领军人才,进一步加强海派书法的研究,促进上海高等书法专业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华东师大在传统文化学科及艺术研究方面人才济济,交叉学科优势突出。华东师大校长陈群表示,要将华东师大书法学科办出水平,办出特色,办出成效,能走在全国同类学科的前列。 《东方教育
编者按: 是否有这样一位老师,每当你想起他(她),心中总会涌起一股暖流?是否有这样一位老师,他(她)的一个举动、一句关心或者是一个微笑,影响了你的人生轨迹? 为迎接第30个教师节,弘扬师德风范,体现师道传承,在上海市教卫工作党委、上海市教委指导下,我校联合《解放日报》、《新闻晨报》、《东方教育时报》等媒体于5月中旬正式启动“温暖人生的好老师”主题寻访宣传系列活动,共同寻找和发
史上首次走进国家大剧院演出的沪剧《挑山女人》28日晚在华东师大专场上演,开启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沪上高校巡演的第一站。据悉,《挑山女人》取材于一个真实的故事。剧中人物的原型名叫汪美红,是安徽休宁县齐云山脚下的一位普通农村妇女。17年前,因为丈夫的意外身亡,一家人的生活顿时陷入绝境。 为了抚养三个还未成年的孩子,汪美红毅然当起了令男人都望而生畏的挑山工,用柔弱的双肩扛起了养家
共有 23,579 条 首页 上一页 下一页 尾页 共有 1,572 页 当前第 1,247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