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定制婴儿”:技术突破还是商业炒作?

美国生物技术公司计划编辑人类胚胎基因组,引科学界广泛担忧
2025年11月07日

  日前,《自然》杂志官网报道了一条“爆炸新闻”:一家名为“曼哈顿基因组学”的美国生物技术公司宣称,其目标是“改变人类胚胎的基因组以预防遗传疾病”。这一消息引发众多科学家担忧。

  一直以来,改变人类胚胎细胞的基因,尤其用于妊娠的胚胎细胞,都是科技伦理的“禁区”。此次美国公司的高调官宣,是否意味着备受争议的“定制婴儿”技术有望重启,伦理“禁区”将破?对此,多位基因编辑领域专家均向记者表示,尽管基因编辑技术进展迅速,安全性也在不断提高,但仍不足以确保操作过程的安全。而且,基因编辑胚胎的法律、伦理风险巨大——这更像是一场商业炒作,公众切勿受其误导。

  

基因编辑胚胎后果难以预料


  据《自然》官网报道,“曼哈顿基因组学”的创始人凯茜·蒂是一名29岁女性,自称“生物技术芭比”。自18岁离开大学起,她已创办过多家生物技术公司。就在10月底,凯茜·蒂宣称将自己的创业目标聚焦在“改变人类胚胎的基因组以预防遗传疾病”。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2018年11月震惊全球生命科学界的丑闻——南方科技大学原副教授贺建奎宣布全球首例免疫艾滋病的基因编辑婴儿诞生。他通过编辑人类胚胎,并将胚胎植入母体,生下两名“艾滋病免疫力增强”的婴儿。此后,他因非法行医罪被判处三年监禁。

  该事件引发全球科学界一片谴责。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分子细胞科学卓越创新中心研究员李劲松就是发起联名谴责声明的百余位学者之一。

  “尽管基因编辑技术近几年发展迅速,但人们对于基因在整个生命周期中的作用尚未了解清楚,随意改变会产生不可预知的后果,是对生命的极端不负责任。”时隔多年,李劲松仍坚持这一看法,“科研人员仍在不断对基因编辑、碱基编辑技术进行优化,提升其操作精准程度,但这些技术是否已安全到可用于人类胚胎,目前尚无定论。”

  “在伦理和科学上,编辑非生殖细胞与编辑胚胎是不同的。”基因编辑领域知名专家、中山大学教授黄军就认为,编辑胚胎意味着基因的改变将遗传给下一代,其后果难以预测。“这项技术目前还不成熟,相关伦理共识和法律框架也不完善。”

  

切勿轻信“禁区解封”传言


  由此可见,现在考虑将人类胚胎的基因编辑技术商业化还为时过早——与目前市场上治疗儿童和成人血液疾病的基因编辑疗法相比,这一过程会带来额外的安全风险和伦理困境。

  有专家指出,目前基因检测技术已相当发达,可用来筛查胚胎中的基因是否存在致病突变,因此真正需要编辑胚胎基因的人数极少。

  《自然》在报道中提到,凯茜·蒂曾于今年早些时候与贺建奎有过“私人关系”,但目前已分开,贺建奎并未参与“曼哈顿基因组学”相关计划。

  “从这些信息来看,这更像是一次商业炒作行为。”华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李大力认为,如果“曼哈顿基因组学”只是进行胎儿期的宫内治疗,只要不进入生殖细胞,在经过严格伦理评估和批准之后,或许可以进行,“但如果是早期胚胎,有影响生殖细胞基因组的可能性,是绝对不应该的,也不被法律允许”。

  2020年,美国国家医学科学院、美国国家科学院、英国皇家学会曾针对可遗传人类基因组编辑(HHGE)发布过一份白皮书。其中建议:在进行广泛的社会对话和建立适当的监管框架之前,不应尝试进行HHGE。

  白皮书同时提出,如果要初步应用HHGE,将仅限于严重单基因疾病,而且要确保编辑精确性,避免无益的胚胎编辑等。此外,报告还强调,要建立国际合作和长期监测,以评估HHGE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专家提醒,切勿轻信“编辑人类胚胎将解封、变合法”之类的传言。生物技术发展迅猛,但人类应始终对生命保持敬畏。从事碱基编辑研究的上海科技大学教授陈佳说:“这不是技术问题,伦理红线不可逾越。”


阅读原文


记者许琦敏

来源文汇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