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青春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绽放

从西部计划到特岗教师 一位90后的乡村育人实录

2025年09月12日

  在时代浪潮的澎湃奔涌中,有这样一群年轻人,他们离开都市的繁华喧嚣,奔赴西部广袤大地,奏响一曲曲西部建设的青春之歌。

  1992年出生的李微楠是云南玉溪人。2017年,华东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后,他本可以留在大城市工作。然而,他却选择了回到家乡云南,投身乡村教育。九年间,从临沧的山风到建水的坝子,从支教到特岗再到在编教师,变的是地点与身份,不变的是扎根乡土、陪伴成长的初心。“教育是场温暖的奔赴,而我何其有幸,一直在路上。”李微楠说。

2015年山西支教期间,李微楠与学生的合影。

2021年在建水第四中学,学生找李微楠拍下合照。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昨天是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第四中学90后地理教师李微楠的第九个教师节。这一天,他被暖意包裹,感恩与幸福满溢。他想谢谢孩子们那句“最崇敬的老师”,谢谢学生说“永远的好朋友”。这些纯粹的爱与信任,是他前行路上最亮的光。教师节的上午,他还获得学校“优秀班主任”的表彰,这是责任,更是温暖的勉励。

  九年间,从临沧的山风到建水的坝子,从支教到特岗再到在编教师,变的是地点与身份,不变的是扎根乡土、陪伴成长的初心。“教育是场温暖的奔赴,而我何其有幸,一直在路上。”李微楠说。


初心缘起

一次公益支教埋下种子


  李微楠的乡村教育之旅,始于在华东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就读硕士研究生期间的一次暑期支教。在此之前,这个来自云南玉溪的山里孩子从未想过自己会如此热爱教师这个职业。

  由于爷爷、父母、姑姑都是乡村教师,李微楠天然地对教师有一种特殊的感情。2015年7月,因为加入学校乡土建设学社的关系,他有了一次去山西支教的机会。

  在那里,孩子们都很喜欢他,愿意和他亲近。课堂上气氛活跃,下课后学生还带着李微楠去山上采野果、抓昆虫,那种单纯而美好的生活让李微楠心生快乐,他第一次尝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价值感,遗憾的是因下暴雨等突发事件而把15天的支教行程压缩到了10天。

  但正是这份“非常享受,非常喜欢”的感觉和“意犹未尽”的遗憾,让他在2017年毕业时,毅然报名成为一名西部计划志愿者,并坚定地选择回到家乡云南。

  

破冰前行

理想落地后的磨砺与坚持


  作为“美丽中国”支教团成员,李微楠原本的志愿是到小学从教,但因为试课表现过于优异,李微楠被安排至云南省临沧市云县大寨镇大寨中学教授初一语文和地理。

  现实的骨感远超他的预想。“第一天上课,就有学生打闹、吃东西、翻墙逃走,甚至顶嘴、捣蛋、在课堂摆烂。”因为没有威严、管理不善,李微楠常常被校领导点名批评。学生的叛逆、课堂的混乱、管理的无力让他一度陷入自我怀疑,甚至动过辞职的念头。

  这时候,父亲给了他莫大的宽慰和支持。“这份责任是你选的,你才磨合了多久?如果两年的履约期都坚持不下去,将来做什么都会一事无成。”父亲的话让李微楠重振士气。他开始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向前辈请教,他逐渐领悟到:一味地严肃批评并不能真正管理好学生。他决定改变策略,尝试走近学生,与他们建立更平等、更亲近的关系。

  大寨中学离李微楠的家乡云南省玉溪市通海县有600多公里,回家一趟颇为周折,需要花费两天时间辗转动车、大巴车、乡村巴士才能到达学校。李微楠便索性利用周末走进学生家中。

  “可能当地家访比较少,孩子和家长没有太大的拘谨,并不觉得老师是要来告状,而是把老师当成一名尊贵的客人,全家都很热情。”李微楠感到,正是从第一次家访开始,他和学生的关系突破口在“破冰”,学生也突然感到,这不仅是老师,还是一个愿意真正走近、理解他们的大朋友。

  经过一段时间的磨合之后,彼此之间的信任建立了,学生犯错误或者有什么小问题,李微楠只用一个眼神或寥寥几句,孩子们就意会了。关系越走越近,班级管理难度降低了,教学质量也噌噌地提高了。学生的地理成绩在一年后大幅提升,从全班一半人不及格变为全县前三名。而这份亲密的师生关系,还让李微楠从此多了“南瓜老师”“楠哥”“阿楠”这样的亲切外号。

  他还把所学的新闻与传播专业知识也用到了实践中。“梦想之声”广播站,除点歌、放歌、阅读经典外,同学还自己做起了“校坛风云”节目。

  李微楠的生日在8月,正值学生即将初中毕业的时候,他们知道也许再也遇不上老师生日了,于是在支教最后一年的那个6月,学生偷偷给他提前在教室里办了一场生日会,其中一名同学还用“演技”把他从办公室骗到了教室里。

  这份心意让李微楠深深感动,他毅然决定延期服务一年,陪伴这届学生共同奋战到初三毕业,并用这段时间让自己备考教资。因为他决定了,从此就把教师当职业。


创新教学

把摸索出的好办法带进新课堂


  2020年8月,李微楠考上建水第四中学特岗教师。临行前,他还为支教学校11名家庭贫困的学生联系了一对一帮扶人,爱心人士每月为每名学生提供200元到300元不等的生活补助,直到他们高中毕业。

  在建水第四中学,他把三年西部计划时期摸索出的好方法也带到了新课堂:教语文时,他不照本宣科,而是用央视《经典咏流传》等节目让课文“活”起来;讲《中国石拱桥》时,他举行班级绘画比赛,让学生画出大家心目中的桥。教地理时,只要教时允许,他几乎每周组织纪录片观影会,看《航拍中国》《舌尖上的中国》;自费购入椰枣和热干面,通过美食讲解地理文化……“美食是连接感情的最好纽带。我们都是‘吃货’,通过食物不仅能学好知识,更能增进感情。”他说。

  作为班主任,李微楠面对青春期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还引入心智素养课程,组织辩论赛探讨“人生的意义”。

  光阴荏苒,三年的特岗计划也行至终点,他依然不舍告别,便转为一名正式的在编教师,继续探索乡村教育的创新。

  

扎根乡村

陪伴每一棵小树苗成长


  今年,李微楠度过了自己的第九个教师节。他带过的学生中,今年有4名考上了师范院校的地理专业,还有的学生真正找到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在职教赛道上出色成长。

  “我想,我们不仅仅是一名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是学生人生道路上的引路人,为他们提着灯照出光亮。”李微楠坚信,乡村教育不该只有课本,还是要通过创新教学方法,带学生走出大山看世界。当他见证了孩子们从自卑到自信、从垫底到逆袭的成长,这份幸福与价值无可替代。

  如今,专注初中地理教学的李微楠对此次习近平总书记对“特岗计划”20年历程的总结和对特岗教师工作的肯定倍感振奋,“这是对全国特岗教师莫大的激励和鞭策。作为一名在云南乡村从教的特岗教师,我深切体会到教育对乡村孩子的意义。”

  李微楠说,他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坚守教育初心,不断提升教书育人本领。用心用情呵护学生成长,既传授知识,也做他们心灵的守护者和成长的引路人,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全部力量。未来,他也将继续扎根乡村三尺讲台,以实际行动践行人民教师的担当。

  “我想,作为一名老师,最令人开心的是桃李天下。在乡村,更能体会到老师对学生的那种影响,这是一种令人着迷的、兴奋的、满足的感觉,就像浇灌、陪伴着每一棵小树苗发芽、成长,直到成为参天大树。”他说。


阅读原文


记者刘昕璐

来源青年报 头版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