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跨越山河重走西迁路

烽火师道:弦歌不辍的丰碑

2025年09月04日

  烽烟里办学,是教育救国。八十载接力,是师道传薪。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也是华东师范大学前身大夏大学和光华大学建校的101周年和100周年。刚刚过去的暑假,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大展红途”社会实践团队奔赴贵州省、四川省,重走大夏大学、光华大学西迁办学之路,于烽火岁月的教育足迹中,探寻教育救国、弦歌不辍的精神密码,抒写新时代青年传承抗战精神、赓续教育情怀的青春诗行。

学生在王伯群故居门前。本版均为受访者供图

王伯群故居。


寻根:重返烽火中的教育现场


  80多年前,抗日烽火席卷华夏,一批教育家怀揣着对民族未来的深切忧思与坚定信念,以笔为刃,以校为家,在战火中坚守教育阵地,为保存民族教育力量、延续民族精神血脉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走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护国路西侧的王伯群故居,师生仿佛被拉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这座风格独特的建筑,静静矗立在时光深处,无声诉说着一位教育先驱在战火中的坚守。

  “看!柱子上有个‘白菜’?”团队成员仰头细观,发现砖柱上装饰着独特的白色灰塑。白菜,寓意着“清白家声”。王伯群,这栋洋楼的主人,毕生坚守的便是这四个字。

  王伯群是大夏大学的创始人。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上海危在旦夕。时任大夏大学校长的王伯群率领师生西迁。当时,已积劳成疾的王伯群,仍为大夏策划迁校赤水。那座他呕心沥血守护的大学,最终安然在赤水复课,他却再也未能踏上归途。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宁毁家产,不辍弦歌”的教育担当,在烽火岁月中坚守着教育的火种,让知识的传承在战乱中得以延续。

  王伯群校长在遗嘱中说:“吾大夏校友,服务国家,尤须力行公诚二字,以发扬大夏之精神,余虽不及见国家复兴,世界和平,但知革命成功之有日,此心亦无憾矣。”

  故居前,队员们集体肃立,向这位将毕生心血与“清白家声”熔铸进民族教育伟业的前辈致以最深沉的敬意。“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清白家声’不是华屋广厦,而是毁家兴学的赤诚与鞠躬尽瘁的担当。抗战时期王伯群校长在这里撒下的教育火种,永远值得我们铭记!”团队成员王淼说。

  重走王伯群校长的教育救国之路,对于00后实践团队的成员来说,是一次灵魂洗礼和精神升华。他们在历史的现场,感受到了教育先驱在烽火岁月中坚守教育的不易与伟大,而传承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对历史的缅怀,更是对未来的责任。王伯群校长教育救国的精神,如同一盏明灯,照亮了他们奋进的道路。


坚守:东西辉映中的教育火种


  烽火师道!师生团队踏上抗战时期教育家精神的寻根之路中,还有西南财经大学这特别的一站。校史馆内,一张泛黄的《光华大学移蓉开学典礼全体教职员学生合影》,定格了1938年的春天。瓦片覆顶的堂前,师生衣衫简朴却脊梁笔直,目光如炬。

  1937年淞沪会战后,光华校舍毁于战火。为保存教育火种,学校辗转上海租界坚持办学,同时在成都设分部,沪蓉两地共续薪火。

  复刻自原址的光华门,如今巍然矗立,门楣上“光华大学”四字熠熠生辉。张寿镛校长“复兴中华、复兴光华”的铿锵誓言仿佛正在团队师生的耳边回响。光华门不仅是光华大学“经世济民”精神的载体,更是“教育救国”实践的见证者。

  张寿镛校长的曾孙张健飞先生,还为团队讲述了抗战时期曾祖父坚守上海、心系成都的往事,为师生勾勒出大教育家的精神脉络。1941年日军进占上海租界,为避免日伪玷污光华名誉,张校长毅然解散大学与附中,化整为零,更在家中开办“养正学社”,践行与光华共始终的誓言。“无论打多少年,中国一定会胜!”“我就在这里独守孤岛,等到天亮!”张寿镛校长在危难时刻的话语,令在场师生动容。

  “这就是坚守的力量!”团队成员陆婧璇在会后交流时说,“光华大学,光我中华,日寇铁蹄之下不畏不惧,教育救国。每每想到华东师大的校史上有这么一位伟大的校长,我就感到无比自豪。”

  临别之际,实践团成员在校史馆的展板前久久驻足,其中有一页泛黄的信笺,墨迹遒劲:“光华大学虽为避难分设入川,然亦正可籍此在川留一永久纪念,以谢川人。嗣后既有上海光华大学造就东南学子,又有成都分校造就西南学子,将来扬子江上下游两校毕业同学,合力报效国家社会,东西辉映,岂不懿欤!”

  短短数语,是一位教育家于危亡之际为文化赓续深谋远虑的布局,是为民族未来播撒星火的壮阔胸怀。八十余载光阴流转,巴山蜀水间生根的“光华”,与浦江之畔未曾熄灭的灯盏,终成辉映。


传承:新时代青年的精神接力


  穿越时空的“东西辉映”,正是抗战烽烟中,中国知识分子以脊梁守护文脉、以远见照亮山河的不灭精神。寻访已告一段落,但精神的力量恒久绵长。

  在历史现场的沉浸式学习,深化了青年一代对抗战精神和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实践团队长、2024级本科生黎蔼仪感慨地说,重走光华抗战西迁办学路,张寿镛校长那句“复兴中华、复兴光华”的誓言,早已不仅是一句口号,更是他用生命践行的信念。百年光华,弦歌不辍,约是如此。

  “烽火硝烟早已散尽,但抗战精神从未过时。它从历史的深处走来,化作我们这一代人血脉中不灭的星火,这是爱国强国的赤子心,是不畏艰难的韧性,是‘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于黎蔼仪而言,这些不是陈列在书本里的旧年遗物,而是走向基层志业每一步的踏实脚印。未来,她渴望成为一名选调生,将这份精神带到田间地头,也让抗战精神在新一代青年的知与行中得以传承,得以发扬。

  此行,对带队老师、华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团委书记解涛来说,同样意义非凡。6年前,还是大学生的解涛就曾以年轻的脚步丈量大夏大学的西迁之路,追寻王伯群校长等先辈的足迹。如今作为带队老师重返这里,肩上担着新的责任。

  “青年一代的责任感与家国情怀被更多点燃。”解涛说,“教育救国”是先驱们在炮火中擎起的精神旗帜,这份沉甸甸的精神遗产,不仅要传承,更要注入属于新时代的生命力。

  通过精心将这段烽火教育史的精髓融入实践,这支师生团队还将制作以“西迁记忆”为主题的微党课、微团课和“烽火师道”的研学课程。在解涛看来,这不仅是走进历史,更是要让同学们主动成为这段伟大精神的讲述者、传播者和实践者,让薪火得以更广远、更扎实地传递。

  从战火中弦歌不辍的讲台,到新时代为党育人的课堂,教育者的精神之光,永远照亮民族前行的征途。


阅读原文


记者刘昕璐

来源青年报 整版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