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以铁规矩铸就学术风骨

社科界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
2025年09月03日

  习近平总书记近日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持续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落实,进一步下大气力把党建设好,打造一支党性纯洁的队伍、纪律严明的队伍,使我们党始终不负人民,团结带领人民顺利完成所肩负的历史使命。这一重要指示,进一步增强了社科界广大党员干部将自我革命推向深入的决心,进而以优良学风作风助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式现代化持续注入强劲动力。

  

以优良作风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中央八项规定不是五年、十年的规定,而是长期有效的铁规矩、硬杠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四风”问题具有顽固性、反复性,必须以打攻坚战、持久战的决心和恒心,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以优良作风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

  在全党开展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是党中央作出的重要部署。哲学社会科学界“五路大军”积极行动,及时成立学习教育领导小组,制定详细学习与实施方案,通过中心组学习、专题党课、读书班等多种形式,深入理解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内涵与要求。

  开局有力,持续推进。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部署全院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工作,强调党员干部要结合科研与管理实际,坚持问题导向,注重开门教育,确保学习深入、排查有力、整改见效。《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的若干规定》《中共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关于深化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推动作风建设走深走实的若干措施》相继印发,进一步明确纪律、落实责任、细化举措,为巩固和深化学习教育成果提供制度保障,体现出“打铁必须自身硬”“打最硬的铁必须是铁打的人”的坚定态度和决心。

  文章与道义共存,学术与正气同在。学者须有风骨,学术须有品格。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纪委书记、副院长陈志刚表示,打造政治坚定、学识扎实、纪律严明、作风过硬的理论学术队伍,有助于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胸怀“国之大者”,回应“民之关切”,坚守“三项共识”,深化党的创新理论研究阐释,加快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高校作风建设要贯穿以师生为中心的理念。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继承20世纪“大饭厅”“大讲堂”的作风,在学习教育中发挥桥梁作用;中国人民大学开设“校史上的作风故事”专栏,从学校前身陕北公学的好作风中汲取红色基因;山东大学组织近3万名师生党员共上一堂“作风建设大课”,以优良作风整体推进党风政风、师德师风、校风学风建设。

  山东大学党委书记任友群表示,持续深化作风建设,科研人员应以务实作风和严格纪律开展学术工作,坚持实事求是,推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成果,以高质量研究服务社会、支持发展、贡献智慧,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构建提供坚实支撑。

  中国人民大学纪检监察学院党委书记张晓萌认为,作风与学风建设是学术队伍建设的关键,也是学术创新的内在要求。社科界要深入理解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坚持“零容忍”,整治学术腐败,完善监督机制,加强科研诚信,改进文风会风,以优良党风带动学术风气更加端正、学术纪律更加严明、学术生态更加清朗。

  自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发挥“联”的优势,与多家单位推进共学共建。重点抓好年轻干部学习教育,推出“望道·思享汇”青春读书沙龙2.0版,建立“七个一”常态化学习机制。上海市社科联专职副主席任小文表示,通过边学习、边对照、边检视、边整改,推动党员、干部和专家学者深入一线调研,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转化为理论研究的方向。广泛凝聚社科界力量,打造有辐射效应的学习平台,为全市及宣传系统学习教育提供理论与学术支持。

  以“小切口”推动大转变,以“关键少数”带动整体,以制度约束巩固整改成效。四川省社会科学院院长杨颖表示,社科界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从思想源头抓起,进一步增强了学术队伍的信念、清廉和实干作风,纠治了浮夸浮躁、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推动社科工作者回归学术本真,形成求真务实、学术为民、健康清朗的学术氛围。

  

推进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


  “云端党课”聚焦作风建设,围绕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和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结合高校党建实践,强化党员思想教育。2025年高校党组织示范微党课以“崇廉尚洁扬正气,淬炼初心树新风”为主题,由中国人民大学、山东大学、中山大学牵头,11所高校代表共同参与录制完成。

  在教育部第十届高校廉洁教育活动中,华东师范大学联合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中共四大纪念馆举办作风建设专题展,并成立“党的支部建设研究中心”,拓展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影响力。华东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曹友谊表示,学校将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学术实践,将贯穿其始终的立场观点方法,内化为推进学术研究的强大动力。

  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将相关学习纳入所有班次必修课;河北省社会科学院依托“三合一”组织架构优势,把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融入“四大工程”,形成严谨学风、清正研风、过硬作风;江苏省委党校通过论坛的形式,组织专家围绕作风建设常态化长效化开展深入研讨;四川等地高校建立常态化学习与闭环落实机制,对接国家和地方需求,将学习教育转化为实际行动。

  四川外国语大学党委书记刘嗣方表示,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教育、科研全过程,加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确保了学术研究始终坚持正确政治方向;通过改革与制度创新,实现了学术、育人与社会影响力的全面提升。当前,学术风气更加端正,学术交流更为活跃,研究更贴近实际。通过强化学术道德与监督机制,规范科研行为,保障了研究的科学性与纯洁性;通过深入基层调研,响应社会需求,提升了研究的针对性与实用价值。这种贴近现实的学术努力,不仅提升了学术研究的社会价值,也为国家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智力支持。

  

推动作风建设真正入脑入心


  社科界将整治“四风”问题作为学术领域的重要任务,完善制度、规范行为,构建监督闭环。

  坚守党性原则,实现政治性与学术性相统一,以党的创新理论引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理论和方法创新。张晓萌表示,通过整治形式主义,切实改进文风与作风,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将更好保障学者潜心科研,产出经得起历史和实践检验的原创成果,激发创新活力,以作风优良的学术队伍维护学术公信力,提升社科界的思想引领力。任友群提出,应优化科研评价机制,建立注重实际贡献的多元评价体系,破除“唯论文”“唯帽子”现象;坚决纠治学术不端和浮夸风气,将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融入学术评价、项目管理和成果验收全流程。

  学精神,回头看,敲警钟。中共河南省委党校《学习论坛》编辑部主任薛瑞汉说,要通过动态评估将作风建设纳入科研机构绩效考核,定期开展“回头看”检查整改。实施文化浸润工程,开展廉洁文化与家风建设,培育严谨治学精神,实现作风建设向文化自觉的转化。杨颖认为,学术队伍建设应坚持党性纯洁、纪律严明、富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坚守务实文风,使学术研究融入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回应国家发展、社会治理和民生需求,推动形成更多服务党和人民的高质量成果。暨南大学党委副书记夏泉表示,社科界要加强理论阐释,深化“四风”研究,推动作风建设真正入脑入心。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广大社科学者一致表示,要坚定理想信念,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科研实践;强化政治意识,站稳政治立场,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立言代言,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阅读原文


记者段丹洁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