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媒体关注 / 正文

朱承:以哲学自居,不是让我们以哲学自限

谈谈“哲学训练”
2025年10月20日

  哲学的学术成果表现形式,确实常常会让人疑惑于它的应用场景。但我们相信,哲学训练所培养的论证能力、批判思维、反思意识等,不仅关乎理论的事业,在许多应用性职业领域中都将有着用武之地。

[德]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雾海上的旅人》(1818)

现藏德国汉堡艺术馆

  一提到“训练”,大家可能想到的是运动员们日复一日的重复练习某项技能,听来似乎枯燥、艰辛乃至无趣。哲学的训练,说实在的也不是很有趣,它是人类锻炼思维能力的独特形态,不能依赖知识的简单灌输和机械记忆,也不是传统的记诵之学、辞章之学和训诂之学,而是系统性、专门性的思维习得,是一场持续终生的、为思想赋能的精神锻炼,也是一场关乎智力与心性的生命历程。

  哲学训练的核心是“论证”。哲学训练既不生产流俗的意见,也不产生“抖机灵”式的表达,哲学训练要求建构严密的论证。接受哲学训练的人,要学习如何像一位严谨的建筑师,用概念作为材料,以逻辑为筋骨,以文辞为装饰,搭建起坚固、实用、美观的思想建筑。在论证的过程中,要鉴别什么是有效的推理,什么是谬误的陷阱;要审视每一个前提是否可靠,每一步推导是否必然。学习论证的内容里,从苏格拉底在雅典广场上的步步追问,到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从分析哲学对语言精确性的苛刻追求,到逻辑学中那些看似繁琐却准确有效的符号系统,这一切都是为了锻造人类思想的可靠与坚韧。哲学训练要求我们逐渐摒弃“我觉得”“我以为”的模糊表述,转向“我论证”“我证明”的负责且清晰的言说。

  哲学训练的关键在“批判”。这里所说的批判,不是批评,也并非简单地否定或反对,更不是让大家去做“杠精”或“包不同”,而是一种“审视边界与前提”的反思能力。哲学训练鼓励健康、理性的怀疑精神,它无意于否定一切、打倒一切,而是启发我们对那些“未经理性审慎反思”的观念不要报以简单的信仰。批判性思维,能让我们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转变为主动的框架定义者和范式挑战者。批判不一定会带来令人舒适的答案,可能赋予不了我们情绪价值,但会带来更清晰、更深刻和更具创造性的见解。批判是一种强大的心智工具,运用这一工具,我们将可能拆解那些被视为“理所当然”的常识,剖析社会流行的观点背后隐藏的价值预设。在不同观念的相互激荡中,学会审视边界和前提的批判性思考,将使我们获得一种难得的独立智识,不会变成勒庞意义上的“乌合之众”,而是造就在“综罗百代、会乎时变”基础上进行分析判断的独立思考者。

  哲学训练的方法是“反思”。我们都知道,哲学是思想的“二阶”活动,通俗地说,就是对思想本身进行“再思想”。人类“一阶”活动通常不反思正在使用的基本概念、方法和前提是否合理,比如正在下象棋的人一般不会去考虑为什么“象飞田”“马走日”等问题。“二阶”活动面向人类关于对象的思想本身,它是对思想的思想,对推理的推理,对概念的概念。以下象棋为例,“二阶”活动要思考“象飞田”“马走日”等规则设定是否合理,这些规则本身意味着什么,我们能否创制一套全新的象棋规则这些问题。哲学是典型的“二阶”思想活动,对人类活动中视为理所当然的概念、方法、前提和基础进行审视、分析和批判。哲学不断追问:我们获得确定性知识的前提是什么?我们做出道德判断和评价的依据何在?人生的终极意义何以可能?这种反思性追问,常常要求抛下曾经熟悉的认知,对自我的心智进行挑战。孔子提醒人们“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庄子更是直接要求“吾丧我”,哲学的反思需要打破对“自我”的固执,跳出以自我为中心的认知局限,以达到更为兼容、更为宽广的思想境界。在反思的过程中,接受哲学训练的人可能会经历困惑、迷茫甚至痛苦。面对浩如烟海的经典,我们可能会感到自我认知的狭隘;面对艰深晦涩的理论,我们或许会遭遇智识上的挫败感。但正是这种持续的训练,才可能给思想蜕变带来契机;只有经历这种专门的思维穿行,才有可能抵达事情的本质。

  经由论证、批判和反思所构成的哲学训练,不是要将人们禁锢于学术的象牙之塔,而是要帮助人们打开通往壮阔人生场域的门径:

  哲学训练拓宽认知的范围,赋予我们一种“超限视角”来体认人生。游走于精神上的天人之际,探求人类认知的边界,追问共同体的前世今生,这种哲学训练使人能跳出眼前的蝇头小利和一时得失,将自己置于一个更为宏大的坐标系中。可以试想一下,一个思考过宇宙浩渺和万古洪荒的人,怎么会轻易被眼前的琐碎烦恼所击倒?一个洞察过历史长河中兴衰规律的人,又怎么会对一时的“流量网红”趋之若鹜?仰观宇宙,翕辟无穷;俯瞰人生,盈虚有数,这种经由哲学而带来的“超限视角”,能在我们遭遇生活中的不确定性时,帮助我们保持足够的定力与从容,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哲学训练深化理解的层次,让我们不将灵魂泛在表面,在信息凌乱、观点纷杂中保持清朗深沉。现在,每天有数不尽的热搜更迭、舆论狂欢,各种社会情绪可以说是“其兴也忽焉,其亡也忽焉”。“流量至上”所带来的情绪制造方式,已经令人倦怠。哲学训练,正是对抗这种浅薄与浮躁的解毒剂。哲学训练赋予我们“概念分析”的显微镜和“价值批判”的手术刀。当社会新闻引爆网络时,我们要学会剖析事件背后的伦理困境、法律前提、社会结构以及话语权力等深层次因素。在面对“人工智能在哪些方面会替代和超过人类智能”之类的现实之问时,我们也不会止步于情绪上的欢呼或恐惧,而会深入其背后关于意识、伦理甚至“人”之本质的哲学探讨。这种深度理解的能力,使我们不再仅是数智时代的“盲从者”,而是能够切入问题核心、提供建设性视角的“参与者”。

  哲学训练赋予个体学会关切自身的心灵,让我们减少精神内耗、不断与自己和解,远离各式各样的纷扰。哲学的心灵关切,关乎生命的意义、自由的体验与幸福的本质。这些思考或许很难提供富有广泛共识的标准答案,但追寻答案的过程本身,就在极大地丰富和重塑我们的精神世界。孔子说:“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哲学的训练,就是在培育一种综合的“仁、智、勇”。如果我们真正反思过“何为良好生活”,我们就能更淡然地做出人生选择,减少犹疑、盲从与悔恨。如果我们真正“凝望过深渊”,探讨过苦难与悲剧的哲学意义,我们就可能获得人生中必要的韧性,即使身处逆境、命途多舛,也不会“怨天尤人”“自怨自艾”,而是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创造自己的生活方式、实现自我的价值。这种由内而生的精神力量,保证我们无论身处何境、从事何种职业,都能拥有一种“哲学的淡定”和“思想的底气”,都能活出一个厚重、丰盈、自洽的人生。

  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中提到:“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的确,我们首先必须有着生存的能力,而后才能从事更为高阶的精神活动。在一般的社会认知中,哲学作为一门抽象而理论化的学科,似乎应该离群索居,成为“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之事”。哲学的学术成果表现形式,确实常常会让人疑惑于它的应用场景。但我们相信,哲学训练所培养的论证能力、批判思维、反思意识等,不仅关乎理论的事业,在许多应用性职业领域中都将有着用武之地。

  以哲学自居,不是让我们以哲学自限,哲学赋予我们的不是自我设限的理论条框,而是一种在任何道路上都能走得更加深邃的品质。就能力而言,哲学训练所造就的追问本质、审视前提的思维能力,在信息化的时代正变得更加珍贵。哲学训练培养的能力包括而不限于严谨的逻辑分析、概念清晰化、复杂问题拆解、多视角批判性思考以及伦理价值判断,这些都是不同行业从业素养中越来越重要的“软实力”。就态度而言,科技革命、国家需求以及人口结构的变化,在可见的未来会给包括哲学教育在内的高等教育带来巨大的冲击,只有顺乎时变,哲学学科才可能在未来时代依然有着一席之地。面对社会生活中肉眼可及的急剧变化,哲学人要以“物来顺应”的姿态来面对,跳出自我“舒适区”,顺应时代之变、教育之变,改变传统从业观念,寻找新的职业契机。哲学不仅在心上玄思,也在事上磨炼,我们要将所接受的哲学训练,用来观察社会、筹划生活、安顿身心,在丰富、具体的实践中得到精神和物质的双重跃迁。


阅读原文


作者朱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

来源文汇报

编辑丨王越月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