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古希腊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传世之作,记录了公元前5世纪发生在雅典与斯巴达之间长达二十七年的伯罗奔尼撒战争。作为古典时期最重要的史学作品之一,它对今天的历史学、政治学、国际关系学等领域有着深远影响,成为多个学科公认的原典。书中记述的不少事件被后人反复引用,甚至还被提炼为“修昔底德陷阱”这样一个范式,用以解释大国间可能冲突的原因。
这部完成于两千四百多年前的史学著作,也是人类较早以客观、理性的视角批判性反思自身的一种尝试。修昔底德被后人尊称为西方的“历史科学之父”,不仅因为他的这部作品成书时间早——在西方仅次于希罗多德的《历史》;更重要的是,修昔底德摒弃了希罗多德等前人作品中混杂神话与传说的传统,以严谨的批判精神收集证据,强调对事件原因的理性分析,提出探寻“历史真相”的治史目标,从而为后世的史学写作树立了榜样。
据罗马时期的历史学家记载,修昔底德出生于雅典临近萨罗尼克湾一个村社的显赫家庭。他的父亲是色雷斯王族后裔,母亲则来自雅典望族,他们一家与马拉松战役的统帅米太雅德及其子、著名政治家客蒙存在姻亲关系。修昔底德的家族在色雷斯拥有金矿开采权,在当地很有势力,家境也非常富有。
公元前431年,当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当时还未及而立之年的修昔底德就开始有意识地收集战争相关文献和口述史料。他应该现场聆听了当时雅典的实际主政者、杰出的政治家伯里克利在阵亡将士国葬典礼上的演说;也亲身经历了随后雅典爆发的大瘟疫,甚至感染了瘟疫但幸运地存活下来;公元前424年,三十六岁的修昔底德当选为雅典十将军之一,负责爱琴海北岸色雷斯战区的防务,但在斯巴达名将伯拉西达奇袭安菲波利斯时,他因为驰援不及时导致战略要地失守,随后被雅典公民大会褫夺公职并判处流放。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修昔底德在安菲波利斯的失败,对他个人而言固然不堪回首,但对后世读者却是一桩幸事。从此以后,修昔底德作为一个冷静客观的旁观者,开始系统整理战争史料,构思著作框架,到访除雅典以外的其他城邦,亲临战场观察,甚至可以前往尚与雅典城邦处在敌对状态的斯巴达同盟城邦游历,积累大量关于这场战争的一手或二手资料,为全面记录这场战争做准备。
公元前404年雅典战败后,修昔底德也结束流放生涯得以重返故土。但是此后直至辞世,他人生最后几年的经历我们却所知甚少,他很可能是突然离世的。他留下了传世巨著,但遗憾的是这本书对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记录并不完整。全书不仅未及战争终局,连最后一句都是戛然而止,仿佛仓促之间被迫中断书写。
所幸这个缺憾被一位稍晚于他的同时代雅典人色诺芬所弥补。这位苏格拉底的入室弟子兼具军事与文学才华,他所撰写的《希腊史》以公元前411年为起点,不仅补全了伯罗奔尼撒战争最后七年的空白,更将历史叙事延续至公元前362年。由此,这场决定希腊文明盛衰的关键战争,在两位史家的接力书写中得以完整呈现:修昔底德以亲历者视角剖析战争根源,色诺芬则以全景式笔触续写终章,共同铸就了西方史学史上首部完整记录重大战争的合璧之作。
今天,当我们追寻古希腊文明的书写脉络时,要感谢希罗多德、修昔底德、色诺芬等史学先驱的贡献。希罗多德比修昔底德年长二十多岁,是西方第一位系统研究历史的学者,他的《历史》首次构建起跨文明的宏大叙事,记录了从波斯帝国崛起到两次希波战争落幕(止于公元前479年)时期的史实。修昔底德虽对希波战争结束后的五十年历史着墨甚简,却以《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开创了当代史研究的典范,将这场“古代世界大战”置于理性的解剖台上。色诺芬则以一个高产作家的形象,补全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终章,架起了连接古典时代与希腊化时期的史学桥梁。
修昔底德这部巨著的文本风格也是史学革命的重要见证。他刻意剥离了奥林匹斯诸神的光环,将历史解释权从神谕手中夺回人间。他采用“去魅化”的书写原则,将雅典瘟疫等重大事件归因于自然病理而非神罚;通过“权力政治”的阐释模型,以雅典与斯巴达的结构性矛盾替代宿命论解释;通过交叉质证多源史料,形成古代世界罕有的实证研究闭环。当同时代作家仍在史诗传统中寻找灵感时,这部以克制到近乎冷酷的笔调写就的著作,最终在史学史中凸显了历史的普遍性与警示意义。
修昔底德的这部作品,记载了大量演说辞,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但大多数演说辞,并非他本人现场实录,而是经过他的“合理重构”。因此,一些学者质疑修昔底德是将自己的思想投射到历史人物身上,他所记录的演说辞不能看作是真实情境的还原,而仅仅是他自己的想象理解。修昔底德并不否认这一点,但他强调自己对于各种搜集到的材料的确凿性。他自信自己写的这部没有奇闻异事的著作,虽然读起来未必引人入胜,但是如果读者想得到关于过去的正确知识,借以预知未来,换言之,就是想要“以史为鉴”的话,那么这部书就一定是有用的。从后世对于这本史学巨著的评价看,他确实做到了。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以编年体形式撰写的一部史书。这种编年体例与中国《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传统史书相似,其核心优势在于通过明确的时间线索,帮助读者建立清晰的历史时空坐标。全书从公元前431年春夏之交的战争爆发开始,逐年记录至公元前411年秋季,系统呈现了二十年间的重要战役、外交博弈与城邦变迁。
然而编年体叙事也存在着显著局限。尤其是持续时间较长的历史事件,被分别记录到不同年份里,前后之间夹杂着其他事件,阅读的连贯性被打断。针对这一困难,最好的策略可能是分阶段阅读。初次阅读时可借鉴中国史书“纪事本末体”的叙事逻辑,即以核心事件为焦点进行主题化梳理,例如先集中阅读战争主线(导火索“科基拉事件”“波提狄亚争端”、瘟疫、西西里远征、雅典内乱等)等关键章节,构建对战争主线的整体认知;在掌握主体框架后,再通过二次阅读补充编年体记载中的细节信息,如特定年份的次要战役、盟邦关系变化等。这种“先主干后枝叶”的阅读方法,既能避免被庞杂的编年内容困扰,又能通过事件专题的完整呈现,更直观地理解战争发展的内在逻辑。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不仅是一部战争实录,更是一面映照人性与政治的永恒明镜。它所揭示的超越时空的命题:权力如何腐蚀理性?民主何以陷入疯狂?文明如何在冲突中自毁?这些问题至今仍在叩击人类社会,也是这部经典著作值得反复品读与回味的价值依归。
阅读原文
作者丨余佳(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副教授)
来源丨文汇报
编辑丨王蓝萱
编审丨戴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