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忠明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四川眉山十余名考生高考志愿遭篡改案告破,涉案犯罪嫌疑人已被抓获。经过公安部门的侦查,四川三河职业学院的老师李某和万胜高中教导处副主任涉嫌非法获取公民信息罪,已经被公安机关刑拘。此外,合江少岷职业技术学校的老师兼招生工作人员涉及此案,也被刑拘。
据悉,考生进入招考网填报志愿或在规定时间内修改志愿时,必须要有“三号一码”(考生的报名号、准考证号、身份证号及密码)才能进入系统操作。有人窃用万胜高中13名考生的“三号一码”,通过网报入口登录并修改了其志愿。四川省教育考试院表示,眉山市招考办已于4日恢复了这些考生的原始志愿,不会影响其录取。
尽管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发生于教育圣地的咄咄怪事还是令人痛惜,愤慨之余,也为这些考生暗自庆幸:倘若仅个别人怀疑数据差错未能引起重视予以彻查,岂非沉冤难明,自认晦气了?
从学生高考志愿被篡改一事中,人们获得的启悟可能不一:或谓世风日下,师道不振;或谓利令智昏,人心不古;或谓手法拙劣,贻笑大方;或谓学生单纯到不改初始密码,素质教育效果不显等等,但这一怪现象所暴露的其实是生源大战下教育生态的重大变迁。
众所周知,中国教育竞争加剧的现状下,近几年高校间为争取生源,闹出不少事端,且不说涉世不深的民办高校,就是身名显赫的国立大学,为穷揽天下英才,也是竭尽财力,甚而在招生问题上出现违规现象。试想,学校如果连续几年生源不佳,甚至招生不足,不仅有损学校声誉,连生存都会面临危机,此等情形,自然让主事者不敢掉以轻心,因此竭尽全力争取优质生源不仅是招生部门的分内事,也是校长为之愁上心头的大事,只是应对之策有高下巧拙之分罢了。
今天,教育评价的硬指标,在大学是科研论文和科研经费,在基础教育是考试分数和升学率,谁违背这一常识,谁就寸步难行。不从教育评价这一关键处入手,正本清源,以研究型大学单一学术科研取向的指标来衡量所有高校的评价倾向没有改观,那么上述怪现象依然会持续出现。
近年来,如何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高校内涵发展的聚焦点。随着国际竞争局势的加剧,作为人才培养重要基地的高校今后必然会被政府、社会和广大家长要求提出证据来,表明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高校如何证明它的培养目标及其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对学生毕业之后的工作和生活具有深刻的影响?以考试和毕业论文为主的学业评价,能否作为衡量学生整体素质的主要指标?高校毕业生如何在向社会或用人单位展示自身现有能力水平的同时,证明其具有不断发展的潜在能力?高校的教学水平和质量最终体现在毕业学生的身上,那么,学生作为自己的学习行为和学习效益最具有发言权的群体,其毕业之后的信息反馈如何传达回高校,以利于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校的办学质量如何,既有招生时的声誉榜,更需要毕业生们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获得检验。窃以为,在国内教育评价尚未大范围改革的条件下,需要有学校在”后设评价“上率先探索,以此为教育改革的新突破口。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风物长宜放眼量,民办高校及处于弱势地位的普通高校不妨避开与公立优质高校的同质化竞争,走特色办学之路,即使目前招收的是所谓“三流”的学生,焉知三十年后的学生不会以感恩的心高度评价母校?谁笑到最后,谁笑得最好,君不见基础教育界声名鹊起的改革家,不大多是所谓的薄弱学校的掌门人吗?
(作者系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教授)
《东方早报》 日期:2012年7月11日 版次:A23 作者:金忠明
链接:http://www.dfdaily.com/html/63/2012/7/11/82278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