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第一财经日报》:“抛弃恩怨是非并非没有可能”

2012年07月24日

    [ 《杨奎松着作集:革命》所收四部专着分别着眼于:中国革命的内外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和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自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的关系两大主题 ] 

 

    “我最根本的初衷——希望能够了解中国为什么会发生那样一系列各种各样的事件,包括中国为什么会走向革命,为什么会是这样革命,为什么中国有两个革命党,最终还会大家选择不同的道路,最终会有一个失败,有一个成功?”谈到党史研究的初衷,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杨奎松说。



  他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为中共党史研究开辟了独特路径,创造性地改变了党史研究宣教之学的意味。其以中国现代革命历史研究为主题的著作《“中间地带”的中国革命》、《西安事变新探》、《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自上世纪90年代陆续出版,以完备的史料、严密的论证和宏阔架构使党史研究信实、可感。日前,四本著作结集为《杨奎松著作集:革命》,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理想国出版。7月22日,出版座谈会在北京举行。杨奎松、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杨天石、台湾“中研院”院士陈永发等学者出席对谈。为雨所阻,原计划前往北京参加会议的哈佛大学教授裴宜理等未能到场。



  在题为《直面中国的革命》的总序中,杨奎松表明了素来提倡的观点:“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中国革命,不是要探讨其应否的问题,而是要还原其史实真相,考察变化逻辑,揭示其内在的种种因果关系。”


  对革命史内在逻辑的研究,正是杨奎松研究中国现当代史的切入口和主线,四部专著分别着眼于,中国革命的内外关系及其相互作用与影响,和中国国民党与中国共产党自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的关系两大主题。《“中间地带”的革命》叙事宏大,全景式论述中共革命由来及其成败经过;《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则聚焦人物,细致剖析毛泽东与共产国际的关系这一革命史的重要论题。另外两部:《西安事变探新》、《国民党的“联共”与“反共”》,则着眼于国共两党自20世纪20年代初以来分合纠结、力量消长的互动经过。


  上述四部专著是为杨奎松革命史研究的总结,2000年以后,其研究重点转向建国史研究。



  收集史料,集腋成裘



  上世纪80年代,党史研究的阻力一直很大,长期牵制着中国现当代史的研究。最主要的阻力是大多数的档案都不开放,资料几乎找不到。机缘巧合,1982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杨奎松被分配到中共中央党校中共党史研究编辑部工作,得以有机会看到许多其他研究机构的研究者看不到的内部资料,资料的珍稀性奠定了其著述的分量。


  杨奎松说:“我的志向是把中共历史重新写一遍。”而他重写中共历史、重写中国现代革命的历史,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传统的或者官方的说法,不能完整地反映中国历史发展的进程。他强调:“历史研究只要抛弃恩怨是非,发现历史真实并非没有可能。”



  上世纪80年代,杨奎松把主要精力放在查阅搜集各种文献史料上,手抄卡片数万张,十年的资料积累和研究,让他在后一个十年接连发力,推出了六部专著。谈及杨奎松著作的学术价值,杨天石说:“这四本书,应该说代表了这些年来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研究方面的最高水平,不可以不读。”针对当前历史学研究假话、空话太多的现实,杨天石首先肯定了杨奎松史学研究的基本价值——“讲的都是真话,是真历史”,其次也是其核心价值在于“资料非常丰富,大量的资料是我们没有见过的,有大量的史实也是我们不知道的”。



  杨奎松最重要的著作《毛泽东与莫斯科的恩恩怨怨》,最初在《百年潮》杂志连载,当时,杨天石任杂志的主编。杨天石说:“研究中共,研究毛泽东跟共产国际的关系、跟苏联的关系,很多学者,虽然有兴趣但因为资料难找而望而却步。”而为此书写序的中央文学研究室常务副主任金冲及评价道:“在毛泽东和共产国际及前苏联的关系这个课题上,杨奎松能够把材料收集到这个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



  第一任务是“还原”



  “强调现实关怀”和“把中共党史定位为历史研究科目”的治学方向,让杨奎松的党史研究始终未偏离“还原历史真相”和陈寅恪所提倡的对历史的“理解之同情”的基本面。


  “我从来不试图在观点上和传统、正统的党史说法进行正面的讨论。”杨奎松说。在他看来,“不做正面讨论的原因”与历史学者的治学目标和研究视野有关,“如果把自己定位为历史学者,把中共党史定位为历史研究科目的话,我们最主要的任务第一是还原,我们要尽最大的努力来还原历史的真相,如果我们看到的只是片面的历史,无论我们从哪一个立场、从哪一个角度、从哪一种党派、从哪一种民族国家只看到片面的,而忽视另一方面或者更多层面的历史,我们都很难真正了解历史发生的具体、真实的情况。”



  以“现实关怀”为立足点,研究历史逻辑与社会现实、未来的关系,使党史研究具有现实生命力——这是学界对杨奎松著作的普遍评价。台湾“中研院”院士陈永发撰文写道,中国共产革命史这个领域在今天世界面临经济危机之际特别重要,放弃了革命理想主义和阶级斗争治国路线以后,中国“竟然在短短30年内由只能和赫鲁晓夫勉强在社会主义国家阵营分庭抗礼的国家,锐变成为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新世界体系里可以呼风唤雨的第二大经济体和军事体。处此关键时刻,想要再次思考中国何去何从的老问题,正迫切需要对中共革命史有真实而深入的理解。”


  谈到历史学研究的现实指向,杨奎松认为,要解答中国为什么会发生一系列事件,“必须要先回到历史中,用大量的史料来分析、讨论历史是怎么发生的。所有这些原因如果没有一个深入讨论,就没办法回答当下存在的、发生的,或今后可能存在的问题。”会上,杨奎松也谈到自身研究的局限,“我书中的讨论基本还集中在精英政治,或者说我对下层的照顾是不够的。还有很多下层更需要深入研究,以回答国共两党胜败的根本原因。”

    《第一财经日报》    日期:2012年7月24日    版次:C04    作者:苏娅

     链接:http://dycj.ynet.com/3.1/1207/24/73188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