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文汇报》:不断试验,寻找学生学习动力

2012年09月07日

 

 

何积丰,计算机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华东师范大学软件学院院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嵌入式系统研究所所长。

2001年以来,先后担任国家和上海市四个科研项目主持人。曾被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先后获原国家教委“优秀科技成果”奖、电子工业部科技成果一等奖、曾经获得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006年荣获了“上海市五一劳动奖章”、“上海市优秀共产党员”以及“上海市教学名师”称号;2007年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

他是上海最早的计算机科研人员之一,目前,他主持国家“973”项目下的课题和教育部重点项目多项。他善于把科学前沿研究中的一些最新情况和典型事例作为实例来充实和更新教学内容;他告诫学生,科学家不能急功近利,在科学研究时,不能把实用价值放在第一位,科学有很多时候在短期内是看不到效用的……他用自己对于科学研究的精神理解和阐述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为他们开启了通向智慧和计算机科学的大门。

 

定格·难忘那一刻

“学生的短期理想是轻松度过大学4年,长期理想是大学里学到的足以让他们轻松‘吃’上一辈子。”这是何积丰教授近年来和学生座谈时得到的信息。“在我们读书的年代,能够上大学是很幸福的事,很难想像现在学生的理想是追求轻松安稳的生活。”何积丰教授说,“总有人批评大学的教育,但是学生的学习动力究竟去了哪里,值得每个人深思。”

何积丰教授做了一辈子科研,为学生上了一辈子课,他给大学生上的通识课,甚至被评为最受欢迎的课程。当2001年,何积丰教授受命组建国家首批示范性软件学院之一——华东师大软件学院,他深感责任重大,开始积极探索软件学院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新路子。但在担任院长后,他发现,学生报考软件学院的热情却与软件行业的报酬以及重要程度相去甚远。很多学生的第一志愿不是软件学院。“即便在就业形势普遍不好的今年,我们的毕业生平均月薪6000元人民币,也无法令软件学院成为学生们喜欢的专业。”何积丰教授感到很奇怪,几次和学生座谈后发现,很多学生觉得这个行业太辛苦了。

何积丰教授说,很多学生希望自己是一流的,但又不愿意付出努力,希望毕业后能够过准点上下班的日子,可软件行业显然不是如此。很少有学生意识到社会生存的艰辛,直到他们碰了壁。此外,如今的大学无法真正执行“宽进严出”,单以软件学院为例,每年淘汰率不到1%。大学里,哪里去找学习的动力?

 

关注·教育只有不断地试验

在何积丰教授眼中,教育并非如外界所认为的,只要教师优秀,就能想出学生培养的好办法。其实,“我们也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只有不断地试验。”他告诉记者,“我现在已不需要外界来赞美我,或是给我什么很高的评价了,我只希望能够在人才培养方面不断地试验,最大程度地发挥学生的学习动力。”

他一方面在改革学生管理,希望能增加学生对学院的归属感;另一方面,他不断修改学院的课程设置,希望能更适合学生些。按规定,所有专业的课程设置都不能随便改动,一旦修改必须上报教务部门。可每次软件学院的改动,事后评估效果几乎都是优,于是这里成了全校课程设置自主权最大的学院。就在最近,何积丰又邀请了一些学者来评估软件学院现在的课程设置。

他坦率地说,如果让我每天和学生谈心,那会占用我太多做别的事情的时间,如果让我每天接待家长,效果肯定不如那些专门和人打交道的老师。还不如设计出最合适学生的课程设置,这才是我所擅长的教育工作。

软件学院每年的课程都在变。通常,入学第一年应安排基础课程,第二年才是专业课程,但从去年起,软件学院第一年只上两类主课——英语和程序语言,每周英语课程达到12—16小时。何积丰教授说:“这么改是因为我们有大量的外教专业课和原版教材,必须在第一年就逼着学生过语言关;让学生学程序语言则是为了让他们早日进入实验室。等专业关和语言关都过了,到第二学期才攻克高等数学等基础课。”从今年起,何积丰教授还要求学院为学生开点哲学课,开阔眼界。

 

让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教育计划

“现在总有人说,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但我一听这句话,就觉得讨厌,因为这意味着把人作为一个产品来生产。每个人的出身、经历和梦想都不一样,绝不可能有一个统一的培养模式。而且家长、社会、学校对于教育又各有一套想法。”何积丰教授说,“只有各自尽力,对我来说,就是要创造条件,让每个学生都有适合自己的教学计划。”

在2004级学生入学后的第一年,很多学生考试亮了红灯,学院突破校规,乾脆开设了重读班,让学生免费重修。当然同时也要求,学生和老师反思重读班的开设。“不断试验是为了给学生更好的机会,而不是为了让学生学得更困难。”那一年后,学院要求新生入学都必须参加考试,并据此为每个学生制定教学计划。对特别喜欢解决难题,喜欢挑战自己的学生,学院让他们加入Sophia俱乐部,这个由研究生和本科生“混搭”、自发组织的俱乐部,能向学院申请配备老师为他们专门开设所需课程;对喜欢竞赛,渴望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生,学院就准备专门的实验室,加入实验室的主力团队,让他们有问题可解决;而对那些没有明显爱好的学生,则在导师指导下,了解软件课题。

华东师大软件学院去年成为上海市重点实验室,那些著名的跨国企业也成为他们的合作团队。

 

问答何积丰

 

问:你眼中的好老师是怎样的?
    答:好老师应该是尽心、尽力地把培养学生作为自己的第一任务。好老师在培养学生的同时,也培养了自己。
  问:你认为,学校和老师应该给学生怎样的人生礼物?
  答:让每个学生都有梦想。但我发现,现在中小学和大学教育都缺少这一块。理想说得太少,具体问题讨论得过多。至今我还记得我的小学老师最经常对我们说的是:“你们要时刻准备着做接班人。”这让我们有了一些理想主义的追求。
  问:在成绩为重的氛围里,教师如何育人?
  答:教师最需要关注学生的创新能力。但现在讲创新的很多,真是让人担心这个词会被滥用。其次,还需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基础的品质建设。如果没有这两个东西,走到社会没有公司会欢迎。 

 

《文汇报》    日期:2012年9月4日    版次:7    作者:姜澎

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2-09/04/content_5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