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纽约大学,能否成为高校自主办学改革创新的序曲?有人乐观,有人悲观,有人冷眼旁观,只有它自己正在“闯关”,从生源、培养模式到学校管理方式等。
15日,由华东师大和纽约大学合作创办的上海纽约大学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第一所经教育部批准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中美合作大学。本报从上海内部获悉,上海主要领导还专门为此进京拜访教育部主要领导。
按计划,学校将于明年秋季招收第一届本科生300名,其中中国大陆学生151名,国际学生149名,国际学生学费与纽约大学齐平,一年约4万-6万美金,中国大陆学生申请必须参加高考,学费每年10万元,贫困学生还可获额外的奖学金。
除高考成绩外,学校将结合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情况选拔学生。
目前,其招生方案已报由教育部批准,大约于本月底确定。
“那就还是审批制,谈什么办学自主权呢?”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对此提出质疑,因为从整体上,上海纽约大学还是纳入我国整体的教育管理体系,对中国内地的教育改革的作用有限。
但他并不否认这类中外合作办学的质量,毕竟高额学费基础上须保证高质量。比如,上海纽约大学将配备1:8的师生比例,高于国内平均水平1:16一倍,实施小班化教育。其师资构成上,全球招聘的专任教师占40%,与纽约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联合聘用的教师占40%,来自国内外其他一流大学和研究机构的兼职教师和客座教授占20%。
同时,学校不设书记,而设“理事会”进行治理,由中美双方各4人组成,经费来自学费、社会集资、政府三大块,并以前两者为主。
尽管其毕业生可获纽约大学的学位,以及获得上海纽约大学的学位和毕业证书,并有机会到纽约大学全球体系中的其他校园或海外中心进行一到三个学期的学习,但记者接触的多数高三学生对此尚有疑虑。
“我的同学中家庭条件不错的直接去国外了,成绩名列前茅、条件一般的都在冲刺清华、北大、复旦这些国内一流的大学,感觉更可靠。”一名浙江的高三学生如是说。
这恰是熊丙奇所形容的“尴尬状态”,上海纽约大学眼下只能吸引那些准备出国留学但进不了海外一流大学的学生,将其作为“跳板”。
其实近几年内,中外合作办学不断升温,美国密西根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等知名高校都在上海设立了合作办学机构或项目,引进海外优质资源,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更是享有较高的办学自主权。而上海纽约大学不仅是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之一,也是教育部和上海市共建“国家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的重要内容,包括即将成立的上海科技大学、苏州昆山的杜克大学等,都为中国高等教育办学多元化注入了新的元素。
然而,教师在教学中是否有充分的教育自主权,学生在学习生活中是否有自治空间,才是关键。“否则,学生最后只能获得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上海纽约大学仅是所有学校中的一所,并没有突破现有的自主招生的格局。”熊丙奇强调。
但这也怪不得学校,正如多名教育界人士所说,高教改革的核心是政府放权,无放权难突破,南科大就是个最好的个案。
乐观派则表示:只有更多的体制外名校进驻,才会形成倒逼机制,迫使体制内的中国高校进行改革。
《21世纪经济报道》 日期:2012年10月18日 版次:05 政经 作者:何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