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解放日报》沈坚:看护好这份“名城家业”

2012年10月23日

    近日召开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研讨会披露,全国119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中,13座城市已经没有历史文化街区了。从1982年国务院公布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以来,经过30年的规划建设,列入保护名录的城市虽愈来愈多,而面临的矛盾也愈来愈复杂,重申报、轻后续保护的行为,也愈见突出。

    前几年,笔者曾针对第33届塞维利亚世界遗产大会,将德国德累斯顿附近埃尔伯峡谷(易北河谷)从遗产名录上除名的决定表达过意见,呼吁有关方面加以高度重视,将这一案例看作是给我们敲响的警钟。中国不光有43处景观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还有2300多个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更有无数的省市级、县区级保护单位,可谓家大业大。但如何看护好这份来之不易的家业,责任就更大。从国际惯例看,从来就没有只做加法不做减法的道理。你保护不好遗产,保护不好历史文化名城,让她蒙尘、变味,照例是应该追究责任的,甚至考虑摘牌除名。

    尽管媒体没有公布这13个褪了色的所谓“历史文化名城”的名单,但它们失去历史文化街区的情形是完全可以想见的。近年来,在一轮接一轮“开发式破坏”浪潮的冲击下,不少历史街区已被弄得面目全非。不光那13城如此,即使一些相对重视文化建设的城市,也时常可见类似“改造”的败笔。文化需要相对的稳定,不可随意“动土”。历史文化街区,应该尽量存留下她的历史文化内涵,不要试图动辄涂抹“最新最美的图画”。我们回头再看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圣彼得堡的涅瓦大街、马德里的格兰维亚大街,无不一以贯之,保持原来状貌的,这也正是人家的魅力所在、成功所在。

    历史文化名城姓什么?自当姓“史”姓“文”,历史文化内涵是需要长期的积淀与涵养的,无法“急就章”,不是用金钱就能立时营造得出来的。历史文化的因素和特质,才是其灵魂。

    (作者为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

 

    《解放日报》    2012年10月23日    版次:08    作者:沈坚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2-10/23/node_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