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铁幕下的东方,对当时的西方人来说是个谜;冷战,对于今天许许多多普通人来说,也同样令人好奇;而冷战史,对于那些研究冷战的人来说,依然也有无数的谜团等待时间去解开。冷战结束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冷战的迷雾还没有散尽。
许多人可能很熟悉冷战这个词汇,也听过冷战思维这个概念,但并不知道,究竟什么是冷战思维?它对于今天的人们,还有着什么样的影响?
沈志华说:“真正地明白冷战、了解冷战,对今天的发展有着很好的作用,而实际上,许多人并不了解,这使得人们在国际关系上、在话语权上显得不足。只有把事实搞清楚,揭开历史的神话,还原历史的真相,把历史摊开了说,摊开了看,才能发现这个世界过去经历过什么,今天又应该如何前进。”
研究从无人问津开始
北京晨报:冷战史研究在国内的发展情况如何?
沈志华:在中国,我算是最早做这方面研究的人,或者从某种程度上,说是我先做起来的也可。我开始做这个研究也有些条件的影响,首先,苏联解体之后,我到苏联,得到了大量的材料和档案,这算是一个不错的基础。其次,我在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的时候,和美国、日本的学者交流,发现大家在冷战研究上有很多共同语言,我就想,把中国的问题也放在其中去重新思考,这样不但有了题目,也有了深度。之后,也有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和我一起做这个研究,慢慢就做下来了。
北京晨报:研究情况是怎么样的?
沈志华:开始不顺利,很困难。那时候大概是1997年到1998年左右,那个时候许多人对于冷战这个概念还不太认同,也不了解。我当时在北大当兼职教授,曾想办一个冷战史研究中心,这样有一个名义,做起研究来也能顺利许多,结果学校不批,我拿着冷战史的材料解释给他们听,并且愿意自己掏钱办这个研究中心,但是学校依旧不同意,只批了一个“现代史料研究中心”,就这样,我组织这个研究中心,自己掏钱办刊物,办活动,每年还召集国内外一些研究者交流讨论。到2001年,著名国际关系学家、历史学家、美国康奈尔大学中美关系史研究讲座教授陈兼在他的母校华东师范大学办了一个“冷战史研究中心”,但他不在中国,当时许多研究冷战史的人都在北京。所以从2001年到2004年,冷战史研究的状况就是北京有研究者,但没有名头,上海有名头,但没有研究者。2004年的时候,陈兼教授跟我说,干脆让我到上海,把这个冷战史研究中心真正做起来。我就到了上海。
冷战史和国际关系史
北京晨报:冷战史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呢?
沈志华:冷战史的研究对象,是“二战”之后到1990年之间的时代里,世界上国际之间的关系。一般国际关系史的研究都止于“二战”,“二战”之后,因为冷战的缘故,东西对立,国际关系史很难研究下去。一直到冷战史出来以后,代替了这一段时期的国际关系史,所以现在学术界很多人一般都把冷战史当作现代国际关系史,当然,还没有什么学术上的定义和规矩做定论,但多数人还是有这样的共识。
北京晨报:冷战史作为一个单独的概念,它的研究和别的历史科目的研究有什么不同?
沈志华:过去做国际关系史,一般都是看书,多用二手材料,但是冷战史不同,它的研究立足于大量的档案文献,因此,冷战史研究要求一手的材料做基本的素材,不能用二手材料。而且,冷战史往往涉及多国之间的关系,因此都要用到多国的档案材料。我曾经自费到过美国、俄国搜集解密档案,并组织翻译、整理、出版了36卷《苏联历史档案选编》。
北京晨报:那么中国冷战史的研究在国际上处于什么样的水准?
沈志华:这其实也是冷战史的一个特殊之处,冷战史研究很少有单个国家自己蒙头做的,做完了再拿出去给别人看看怎么样,没有这样的事情。因为是国际关系史方面的研究,因此材料档案等等都涉及多国,因此各国研究者之间的交流也非常频繁,大家互相交流看法、交流材料等等,所以拿出来的东西都是国际化的。
解开历史的神话
北京晨报:冷战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冷战史的研究对于今天来说,有什么意义?
沈志华:有一个对现代的称呼,叫做“后冷战时代”,为什么这么叫?正是因为冷战的影响依旧还在。历史是有惯性的,冷战虽然结束了,但它所造成的许多影响,直到今天都还没有消失,比如文化、外交、思维观念上的东西,都还有冷战的影子。
北京晨报:常听到冷战思维这个词,究竟什么是冷战思维?
沈志华:冷战思维一般来说,就是以意识形态为先导制定外交政策,阵营之间的对立非常明显。现代的许多观念,比如说“美国是战略敌人”之类,这些观念在很多人中间都还存在,即便是网络时代也不绝于耳,这说明人们的意识仍旧停留在过去,这种意识的停留必然导致特定的观念和思维仍旧在延续。
北京晨报:对于普通人来说,冷战思维有什么影响?
沈志华:普通的民众,很难用冷战思维去衡量和概括。但是对于民众来说,因为对冷战史的不了解,可能会影响到他们对于一些事情的感观和判断。比如一些过激的民族主义情绪,民族主义不是不可以要,但是过激的情绪,可能会影响人正确地看待事情。
北京晨报:冷战史的研究会改变这种情况吗?
沈志华:不论是制定政策,还是普通人对于事情的理解,如果不能把过去发生的事情搞清楚,就可能影响正常的判断。过去我们的历史中,也有许多事情需要重新认识和发掘,因此,只有揭开历史神话,还原历史真相,把历史摊开了说,才能制定出对今天的发展有益的政策,才能正确理解冷战时代,以及冷战后的今天。
冷战史的未来
北京晨报:现在国内冷战史的研究情况怎么样?
沈志华:以前冷战史的研究者不多,人们也不太了解这个研究。不过这几年以来,冷战史的研究慢慢地火起来了,感兴趣和参与的人越来越多,人们对它的认知也在逐步加深。因此状况比以前要好很多。而且也可以招收博士生了,许多大学都有冷战史方面的博士招生,这几年报考冷战史的博士生也明显增多,所以说,整体应该是在变好。
北京晨报:那么你对未来的发展很看好?
沈志华:是的。首先,档案的解密本身随着时间在增多,对这些档案的研究也肯定会不断地出现新的成果。但同时,也是因为冷战史研究非常依赖档案文献,因此,能不能获得更多的档案文献,也成了冷战史研究者的一个瓶颈。冷战史,其实也就是要重构“二战”以来的国际关系史。在以前缺少资料的情况下,这一时间段的国际关系史往往夹杂着很多猜测、推测的内容,今天要找到真实的历史,没有大量的材料、档案、文献做基础,肯定是不行的。所以,这一方面,档案不能解密、或者解密得非常晚,直接影响着冷战史的研究,这依旧是今天许多研究者所不得不面对的困难。
北京晨报:对于冷战史研究者来说,你认为最需要注意的是什么?
沈志华:比如我们的年轻学者在语言功力方面还不够,比较西方同辈学者还有差距,而西方学者却往往能够比较自如地运用各国包括中国的档案。虽然频繁的国际交流能对此有所弥补,但放在更长的时间段里看,我们冷战史研究的“话语权”有旁落他人的危险。另外,国内急功近利的学风不利于依靠档案来进行实证研究的年轻学者,当前的学术评价机制过于重视论文成果等等现象,对于冷战史的研究也有影响。冷战史的研究非常繁琐和辛苦,大量的文献、档案需要一一整理和发掘,因此要耐得住寂寞,要坐得住冷板凳,厚积而薄发。
附:冷战史:无闻的显学
冷战,一个许多人耳熟能详的名词。人们可以从这个词汇联想到很多东西,比如星球大战,比如美苏军备竞赛,比如铁幕……
在更广泛的领域里,从丘吉尔的铁幕演说开始,到杜鲁门计划引发全面冷战,到马歇尔计划与莫洛托夫计划的对抗,到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从“二战”结束,一直到苏联解体,两大阵营的长期对抗,四十多年的时间里,给整个世界历史留下了重重的一笔,也留下了无数的疑团等待后来人的挖掘和解读。
而冷战史,正是专门研究冷战期间历史的一门学问,之所以说是学问,是因为至今为止,它还不算是一门正式的史学科目,尽管近十多年来,它已经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兴趣。著名的冷战史研究学者,华东师范大学教授沈志华说:“如今,它正在成为一门显学。”
沈志华是中国研究冷战史的代表人物,然而,也因为冷战史,让他遭遇了许许多多的事情,他甚至一度经商,后来又把经商的钱投到冷战史研究中,自己组织研究,自己做冷战史杂志,自费跑到俄国、美国等查阅档案。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冷战史的研究之中。
这些年来,沈志华写了很多书,发表了很多论文,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但他依旧说他自己其实是一个无业人员,因为他没有正式的工作,为了研究,奔波于各地。
冷战史的显学之路
北京晨报:冷战这个词大多数人都知道,但冷战史是一门什么样的历史?
沈志华:其实对冷战的研究从冷战开始就有,那个时候是上世纪50年代,一直到苏联解体,对冷战的研究发生了一个变化。在之前,冷战研究基本上就是西方学者在做,东方没有,因为东方没有“冷战”这个概念,一谈“冷战”就要加引号,他们把冷战看作是美国人的一项国际政策。实际上不仅美国有,苏联也同样有。苏联解体以后,东方的学者也开始重新思考和梳理这一段长达四十多年的历史,慢慢地,东西方的学者们达成了一个共识,普遍认为冷战是“二战”后到上世纪90年代这个历史时代中世界格局的一个表现。
北京晨报:这两段的研究有什么变化呢?
沈志华:过去研究冷战,主要是西方人研究,用的也是西方人的材料。苏联解体以后,不但东方学者加入进来了,随着苏联大量的档案材料解密、披露,学者们研究的材料也大大增多,可以用多国的档案对比研究,于是很快出现了大量新的成果,其中许多成果让人大开眼界,包括西方人,他们原来对于东方,多是以猜测为主,现在可以通过这些档案资料,进入到各个历史阶段进行研究。所以美国人把这一时期的冷战史叫做新冷战史,或者冷战国际史。随着时间的推移,更多的材料被解密,新材料不断出现,冷战研究也方兴未艾,最近十多年,慢慢也成了一种显学。
沈志华:著名历史学家,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终身教授,国际冷战史中心主任,北京大学历史系兼职教授,香港大学名誉研究员。著有《新经济政策与苏联农业社会化道路》、《朝鲜战争揭秘》、《苏联专家在中国》、《毛泽东、斯大林与韩战》、《中苏同盟与朝鲜战争研究》、《中苏同盟的经济背景:1948-1953》、《斯大林与铁托——苏南冲突的起因及其结果》等。
《北京晨报》 日期:2013年3月24日 版次:A17 -18 作者:周怀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