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你想要找的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栏目 / 正文

《劳动报》:寻找那些年我们的端午记忆

2013年06月13日

又到端午,龙舟竞渡,粽叶飘香。经过两千多年沿袭,人们依然会挂艾枝悬菖蒲吃粽子,也会磨拳擦掌赛龙舟。

龙舟赛的是速度,龙船比的是考究,这考究是龙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粽子吃的是香味,这香味来自于传统的原料和制作过程;还有不少有趣却鲜为人知的民间习俗,也能从其中找到原汁原味的端午味道。

□传统手艺

手打龙船古法面临后继乏人

立竿出龙点睛,每一步都有故事

龙舟赛的是速度,苏州河上龙舟竞渡,选手近千、观众近万,彩声不断。龙船比的是考究,美兰湖畔龙船展示,长者欢喜、孩童奔逐,笑语喧天。热热闹闹过端午,丢不掉的是习俗。掐指算来,今年端午恰是苏州河龙舟赛的第十届,也是罗店重新拾起龙船文化的第二十年。

四老汉让龙船“复活”

这几天下雨,80岁的张福成却不愿在家待着。来到罗店社区文化中心临时搭建的小作坊,拿起锤子、铲刀、锯条、凿子、刷子,张福成觉得自己年轻了几十岁,浑身是劲。

从张福成的曾祖父开始,张家代代以造船为业。张福成从小手巧,学了一手木匠活,后来在罗店造船厂上班,依然和造船打交道。

1993年,张福成光荣退休。某日和二哥张福民闲聊,说起小时候的乡俗,往事历历在目。说得最多的是端午节看龙船,那可是当年罗店甚至苏南一带的盛世,是十万人围观的大场面,可惜1956年以后就再也看不到了。兄弟俩越说越激动,决定自己造一艘龙船。说干就干,张福民凭着印象,画了好几张龙船的图纸,而张福成凭着曾在造船厂工作的便利,负责木料、漆料的采购。后来,张福民的三哥张福恩和幺弟张福根也参与到造船中。张氏四兄弟凭着一腔热血,愣是在三个月里,为罗店重新造了一艘龙船。这条龙船,起名“小白龙”,至今依然保存完好。据说,当年“小白龙”下水的那一天,轰动了全罗店。镇上的老人们,一下子都年轻了,跑到河边,挤在第一排:“没想到,还能再看到龙船”。算上“小白龙”,张家四兄弟在二十年里一共造了6艘龙船。罗店镇政府也顺应民意,至此每年在端午举办龙船文化节。

一艘龙船数月功

万事开头难,造一条龙船,最让张家四兄弟操心的,就是龙头。在逼仄的小作坊里,记者一眼看到了用香樟独木雕刻而成的龙头,虾眼、鳄鱼嘴、麒麟角、垂长须,由于是新上了漆,1米多长的龙头,看上去特别的精神。端午节这天,龙头将被按在龙船最显眼的位置上,一起接受观众的欢呼。张福成说:“做这样一个龙头,从选木材到雕刻,再到上漆,大概需要一个月的时间,才能大概成个样子,再要耗费一个多月,慢慢地磨,才能显得精细,看着精神。”

龙头是慢工出细活,龙船也一样。据张福成估算,造一条6米的龙船,大概需要3个月,造一条12米的龙船,大概需要4个月。张家四兄弟对龙船的材料很挑剔,一切都循着古法,按部就班。船板要用杉木、骨架要用樟木,都必须是“整段的原木”,不能用复合板。为了寻找原材料,张福成跑遍了苏北浙西。船钉需要铁匠一锤锤地打出来,张福成为此跑了大半个宝山,才找到一个懂古法的铁匠,打出了符合龙船要求的耙头钉、枣核钉和铲钉。据张福成说,这名铁匠也是最后一名懂得这门技艺的传人。填补木板缝隙的“油灰”必须由麻丝、石灰、油灰等各种材料混合而成,搭配方法已失传,张家四兄弟摸索了许久,多次实验才成功。龙船上的小装饰,更是花心思。比如龙船前端设牌楼,后端设梢亭,牌楼是依照罗店当地古建筑“北极阁”设计的,上面要挂灯、挂铃铛、扎木偶人,还要竖“肃静”、“回避”两块牌子。梢亭上面要插九件古代兵器,还要搭配五颜六色的旗仗。

古法划船再难复原

龙船在罗店有400多年的历史,20076月,罗店龙船入围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20086月,罗店划龙船习俗入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张福成的回忆里,1956年最后一次看到用古法划龙船,是一个十万人围观的大场面:立夏日,闹市口“大石桥”地段竖起一根竹竿,名为“立竿”,意思是通知老百姓,端午要划龙船。到了端午那一天,将存放在庙观里的龙船移至水边,工匠装上龙头,名叫“出龙”。龙船下水前,地方长老要来“点睛”,随后龙船在罗店古镇主要水道———练祁河上缓慢行走,两岸乡民围观,待到龙船接近,就放炮仗,再将装着“五毒”的纸袋子交给船工,意为“瘟疫病灾”将逐波而去。最后一道程序,是将“五毒”纸袋子取下船来,投入火盆里焚化,名为“旺盆”。

“现在,除了龙船下水,锣鼓喧天,其他的手续都省略了,”张福成的话语里颇有一点遗憾。出于安全考虑,端午龙船展演不再放在狭窄的古镇河道,而是改到宽阔的美兰湖中进行,为了让岸上的观众看清爽,6米龙船也改建成了12米,“总觉得样子有些笨拙,图纸是根据当年6米船回忆画的,看来图纸必须改”。

苦苦寻觅接班人

风俗一点点在改变,80岁的张福成也试图通过改变,让龙船能被现在的年轻人接受。每一年罗店镇政府举办端午龙船节,张福成理所当然是现场最活跃的老人,他身体力行地宣传龙船文化,希望借龙船节平台,寻找到有志于此的年轻人。张福成急得有道理。如今,二哥已经过世,三哥卧病在床,幺弟心脏也不好,只有他顶在第一线,固守着龙船手艺活。1993年造“小白龙”的时候,村里能帮上忙的木匠、铁匠、漆工,还有十多个老师傅,如今跟着张福成打下手的,全都是他的子侄。“一个人是造不了龙船的,至少需要两三个人一起协作才能完成,”张福成说,他们兄弟四个曾经培养子侄一辈造船,但“很多工作太繁琐和吃力”,这么多年过去了,掌握全套龙船制作工艺并且依然活跃在制作一线的人,依然只有张福成一个。

张福成已经80岁,能帮上忙的子侄里,最年轻的也已经52岁。第三代里,却迟迟找不到接班人。“没有年轻人懂这个,真是伤脑筋,”张福成说,他现在最担心的,就是手艺会失传。

□传统味道

工业化时代“舌尖美味”渐行渐远

米香叶香稻草香,考验的是一份耐心

炉子上的火点起来,柴火炖煮的香气飘散开来,艾叶夹杂着稻草的香味让孩子们个个张大了嘴。这是小时候“妈妈爱心牌”粽子的味道,如今几乎只能留在我们的记忆中。“工业流水线代替了柴火炖煮,稻草也被棉线取代,上海粽子越来越少了传统口味。”奉贤庄行“胖阿姨粽子”的当家人冯文花无奈地表示。如今,像她这样坚守传统粽子制作工艺的师傅已越来越少见。

每道工艺都很讲究

走进“胖阿姨粽子”的作坊,一股粽香扑鼻而来。十几个阿姨坐成两排,中间放着糯米、粽叶等原材料,手里飞快地动作着。只见她们把芦苇叶的三分之一折下来,把糯米以及大肉的馅料包在里头,弯折成圆锥形,用稻草一扎,一个个精致的传统三角粽就这样包成了。而旁边的一个老太太拿着剪子,把包好的粽子多余部分修剪掉,让一个个粽子看上去更加精致和美观。

“胖阿姨”真名叫冯文花,她家包的传统粽子在奉贤几乎家喻户晓,在市区也有一定的知名度。她告诉记者,传统的粽子之所以好吃,关键在于传统的原料和制作过程。首先,原材料一定要“三新”,那就是新糯米、新稻草、新粽叶。新糯米指的是新一季生产出来的糯稻碾成的米,而扎粽子的绳必须是该季糯稻的稻梗,“现在很多工厂化制作的粽子,之所以没有以前的香,其实很大的原因出在扎粽子的绳子上。工厂里基本上都用棉线来捆扎,而我们仍用新稻梗,稻梗本身的香味,使得粽子的香味更盛。”“胖阿姨”表示,自己家里种了几十亩的糯稻,谷子后来碾成了糯米,而收割来的稻梗,晒干后就封存起来,留作捆扎粽子用。只有晒干的稻梗才会保持更久,使用时会发出稻香,否则就会有霉味。而新粽叶在上海就是指四、五、六月份的芦苇叶,但是由于近年来上海城市化进程加快,不少河道和滩涂遭到填埋,影响了芦苇的生长环境,它们的叶子不仅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小,因为人们等不到它长大,就采摘下来包粽子了。“我们小时候,一张大芦叶就可以包出一个三角粽,可如今需要三四张才成。”面对原材料的短缺,“胖阿姨”也十分无奈。为了满足顾客的需要,每年“胖阿姨”都不得不到外地去购买箬叶代替芦苇叶,“只要是新鲜的箬叶,它的香味和芦苇叶基本差不多。”

“胖阿姨”说,要做出好吃的粽子,馅料也非常讲究,大肉粽馅料里的猪肉必须选用上好的夹心肉,因为它肥瘦正好。在包裹的过程中,既不能包得太紧,否则吃上去会硬;又不能太松,否则到时候粽子里头的糯米就会渗出来,失去香味。最后,煮熟的工艺也非常重要。工厂化的制作中,一般都会用蒸汽炉蒸熟,但是传统的粽子,一定要在炉灶上用柴火煮上4个小时,然后再闷23个小时,这样才能让米香、肉香、粽叶香、稻草香混合在一起。记者注意到,在“胖阿姨”的作坊中烧粽子时,往锅里放粽子前,总是先放一把洗净的稻草,“这既是为了防止粽子粘锅底,更是为了让粽子更加香气扑鼻。”

粽香不怕巷子深

尽管“胖阿姨”的粽子作坊在奉贤庄行镇的乡下,但是这并没有挡住顾客的脚步,到她的作坊来买粽子的车辆络绎不绝,而她的手机也基本上没闲过。“都是要购买粽子的电话,但实在是来不及做,不少生意只能回绝。从包裹到煮熟,一班需要七、八个小时,时间周期决定了我们的供应量不会太多。”“胖阿姨”说。就在记者结束采访准备离开时,“胖阿姨粽子”提货的房间里突然吵闹起来,原来两个顾客因为先来先买的事吵了起来。胖阿姨赶紧跑过去处理,好说歹说才把两位顾客拉开。“这几天每天都会发生这样的事,我们也想让每位顾客都能迅速拿到自己的粽子,但是有时真的是供应不上。看到不少顾客大老远跑来扫兴而归,总觉得心里很愧疚。今年下半年一定要扩大生产面积,让想吃传统粽子的顾客,都能吃到。”“胖阿姨”说。

□传统民俗

旧时习俗趣味承载民族生命意识

过五门关钻玉米地,求的是一份好运

过五门关、钻玉米地、挂关门粽。端午还有不少有趣却鲜为人知的民间习俗。这两天,端午季“我们的节日”正在崇明如火如荼进行中,吸引市民纷至沓来,找寻原汁原味的端午趣味。

闯五毒关避邪

过青蛇、打蜈蚣、钻蝎子、除壁虎、跳蟾蜍。在前卫村的“回娘家”民俗体验现场,这个被称为“过五门关”的民俗活动,人气很高。五个关口,被精心设计为五种闯关小游戏,穿过壁虎形镂空的墙、钻过代表蝎子的铁圈、走过代表蜈蚣的一排间隔木杠、跨过代表青蛇的一列圆木墩,最后在木杆支起的绳子阵中小心翼翼地踩遍每个蟾蜍图标,即告闯关成功。大人孩子齐上阵,手脚并用,不亦乐乎。据当地村民介绍,这一民俗有驱灾避邪之意,夏季天气燥热,蛇虫繁殖,希望通过闯“五毒”之关,获得好运。在一家外企工作的周小姐趁假期和好友结伴前来,“这些民俗之前都没有听说过,很新奇有趣。”周小姐说,亲手包个粽子、一起闯个关口,可以放下平日的操劳和压力,也在节日体验一把正宗的过节味道。她表示,如今传统节日氛围日益淡薄。不少当地村民也有这般感受,现在孩子们的端午节,除了多吃几个粽子外,似乎和平时也没太大差别。

挂关门粽长寿

56岁的当地村民杨新伦至今怀念儿时过端午节的乐趣。他说,那时就有“过五门关”

风俗,只不过关口设置远没现在这么丰富考究。当时一般在有钱人家才设五门关,但普通人家的孩子也有就地取材的端午节玩法,那就是钻玉米地。据说,小孩钻过玉米地,就能防止夏天中暑。

杨新伦记忆中的另一大乐趣是大人在他脖子上挂上一个“关门粽”。所谓“关门粽”,是用两张芦叶将糯米、红枣、花生、红豆等包成一个蝴蝶结形状的粽子,再用第三根芦叶在接口处缠绕,完成“关门”步骤。“当时还没有大肉粽可吃,家里抓到什么就往棕子里塞。”杨新伦说,每到端午他脖子里挂上煮熟的“关门粽”,出门都觉得比平日更神气一些。“这个就像现在孩子挂的长命锁,有长寿健康的意思。”杨新伦记得,那时家里包了不少“关门棕”,自己吃掉一个,父母再给他脖子里套上一个,能持续好几天。

杨新伦的孙子今年已经上小学一年级。老杨说,孙子对于自己儿时的这些端午乐趣已经有些陌生了。“孩子能随时吃到各种口味的粽子,也不太稀罕这些了。”

 

□专家访谈

民俗传承的当代意义

如今,越来越多年轻人选择回归传统风俗和文化。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仲富兰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各地端午节的风俗不尽相同,但各异的形式之下,其文化内涵是相通的,是一种对于民族生命意识的传承。而传统的端午节在当今社会中,其内涵和意义又有新的演绎。仲富兰表示,在农业社会,春夏之交,人易生病,瘟疫也容易流行。因此在古代,五月被视作“毒月”,五月初五被称为“恶月恶日”。百姓通过挂钟馗像、菖蒲、艾草等驱邪避恶。如“兰草汤沐浴”这一民俗如今知道的人已经不多,古时端午节又称“沐兰节”,通过沐浴,达到去浊扬清的效果。如今,这些民俗可被视为尊重自然、爱护生命、追求健康的意识。仲富兰曾提出,不妨把端午节提炼为全民卫生节,从传统节日中发掘当代意义。

关于端午起源最为人熟知的一段传说便是屈原投江。仲富兰表示,这段传说正是一场“打捞生命”、“拯救生命”的战斗,流露出一种人际关爱和尊重个体生命的意识。所以,对于传统节日风俗的传承,其实更是对民族生命意识的传承。传统风俗如何俘获年轻一代的心?仲富兰表示,不能固守旧时的风俗形式一成不变,而是要和当今社会生活相结合,找到年轻人的兴趣点所在。比如,适度的商业化就有利于传统节日风俗的培育和扩散,以喜闻乐见的方式吸引年轻人。但过度的商业化对传统节日的传承,尤其是文化内涵的传承会有负面影响。

《劳动报》 日期:2013611日 版次:06/07 作者:胡玉荣;徐进;张欣驰

链接:http://www.labour-daily.cn/Web/NewsDetail.aspx?IssuanceID=283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