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钟(中)与周忠良(左)、唐思贤老师相见甚欢。
华师大生物系办公室近日收到了两封特殊的感谢信。信件分别来自一位中学生和她的家长。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原来,华师大两位副教授对于一个中学生小小课题不计个人利益,倾注热情和时间、悉心呵护与指点,最终,这名中学生获得了上海巿青少年科技创新一等奖。彼此间做了快一年的“师徒”,一直以来却未曾谋面。趁着暑假,昨天,盼望许久的见面会终于来了。
初中生做实验遇瓶颈 老师牵线拜师大学副教授
延安初级中学初三毕业生钟佳耘去年暑假里开始了一项课题研究,采用斑马鱼胚胎检验一次性筷子浸出液的毒性。
课题的缘起,是这个细心观察生活的中学生一次的“听者有意”。钟佳耘记得,一次听少科站的老师说起,将用过的一次性筷子放在一杯水中,搁置10多天也没有变质。可是,生活常识也告诉钟佳耘,一般情况下,一杯干净水放几天也会发臭。这是不是能证明一次性筷子的浸出液有特别的成分,抑或有毒?
钟佳耘决定,自己的小实验将采用斑马鱼胚胎来予以验证。那年暑假,在妈妈的陪伴下,钟佳耘逛了许多次花鸟市场,采购斑马鱼。同时她还去超市购买了大量“合格”的一次性筷子,然后“榨汁”以控制筷子浸出液的不同浓度。
当第一批亮晶晶的受精卵终于出现在钟佳耘眼前时,那份心情真是激动到爆!她打开显微镜,一个一个地看过来,那可是她生平第一次看到新生命的成长过程!实验似乎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但是到去年10月的时候,钟佳耘碰到了许多新问题。例如胚胎,有正常发育、发育滞后、畸形或死亡等几种情况;孵化出的小鱼,有正常鱼、发育迟缓鱼、畸形鱼、死亡鱼。如何界定孵化率、畸形率和死亡率?能否把未孵出的卵与死亡的鱼或卵合并作为死亡率计算?
正当她一筹莫展的时候,学校老师牵线搭桥,建议她去请教华师大生命科学学院的唐思贤副教授。作为鸟类研究专家,唐思贤对这一领域没有发言权,他赶紧将小钟的课题转发给了同事周忠良,请这位鱼类专家关心一下这位初中生的课题。

电邮电话指导近一年 传授方法同时也做“心灵按摩”
没想到,周忠良副教授对素未谋面的中学生科创指导并非蜻蜓点水,而是自此开始了长达近1年的电邮、电话的往来沟通与指导。
“在我的概念中,大学教授都是很忙很忙的,但是,每一次,老师都很及时地给予我最重要的、最直接的、最专业的指导。”钟佳耘连用2个“很忙”来形容她收到教授指点时的那种惊喜。
“回想起从第一个电话,第一封E-mail开始,周老师指导我,来来回回沟通了无数次。周老师在电话那头耐心地解答我的各种问题,我的小论文前后修改7稿,周老师一次一次认真读完稿子,细致地提出修改意见。”
钟佳耘激动地说,可以想见,周老师是放弃了许多休息时间的,这从常在深夜从邮箱为她发出论文的修改意见中即可管中窥豹。“从专业的实验方法、数据分析、用词的严谨上,周老师总是启发我自己去探究,去查阅文献。”
最终,通过实验和论文,钟佳耘得出结论,合格品牌的一次性竹筷的高浓度浸出液,具有阻碍斑马鱼胚胎正常生长发育的毒性效应。由于斑马鱼是一种公认的通用模式生物,因此,实验也能推导出使用一次性筷子存在着影响人体健康的可能。
除了传授方法外,当钟佳耘取得一点进步时,周忠良老师总是及时给予高度评价。而当小姑娘面对生物死亡时,也及时予以了安慰。一次,钟佳耘看到鱼卵在不同浓度浸筷液组中死亡率和畸变率的情况,内心感到很忧伤,她也在邮件中向周教授表达了自己的情绪。很快,周教授也使出了他的“心灵按摩法”——“你能在家里让斑马鱼生小宝宝,说明你对小动物已经呵护得很好了,心到了,情到了,小动物也就愿意为你牺牲了。这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学生获大奖盼见面 副教授“严苛”指出新方向
这样的互动与鼓励,支撑着钟佳耘快乐而坚持地在初三学年出色地完成了课题。今年4月,钟佳耘斩获了上海市第28届青少年科技大赛一等奖和2013年第十一届上海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的称号。
由于正值初三中考关头,学习十分紧张,而华东师大生物系又是在闵行校区,所以,“师徒”会面一直拖到了暑假。而赶在假期前,一家三口分别从学生和家长的角度写了两封感谢信,他们希望学校知道身边有着这样的“中国好老师”。
昨天的“师徒”会面上,双方还看到了这个课题更深远的意义——当我们看到一次性筷子浸出液对胚胎及幼鱼健康的危害,不由自主地会想起人类自身面临的处境:究竟是制作一次性筷子的竹子有毒,还是加工过程有毒?大量的一次性筷子,又会给环境增添多少负担?“如果能很好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就能更好地服务社会!”两位教授郑重鼓励钟佳耘继续走向科学探索之路。
学生钟佳耘: 感谢两位老师不因我是初中生而敷衍
钟佳耘告诉记者,原本以为周老师百忙中给我这个中学生指导一次就可以了,哪里料到,先先后后近20封的电邮往来和电话。
“周老师并不因为我是中学生而敷衍我。最终,我的实验研究和论文受到评委老师好评,这离不开他的指导。这次经历将对我今后的人生产生重大影响。”钟佳耘说道。
“能够接受如此生动感人的教育,真是孩子一生中最幸运的大事!”钟佳耘妈妈毛昌淳反复向记者强调,这样无私的老师,深深打动了他们全家。最让毛女士记忆犹新的是,常听孩子兴奋地说,“妈妈,周老师又给我回信了!”周教授每一次解答都非常及时、仔细,甚至小到论文中的标点符号和每一个计量单位是否正确。
周忠良副教授:学生有求必应是老师的分内事
两位副教授一位是鸟类专家,一位是鱼类研究专家,平时既要带研究生、给本科生上课,还有科研任务在身,却乐于挤出时间去倾心指导一名素昧平生的初中生的小论文,这在其他人看来,这种行为理应得到最大的敬意和褒奖,但两位副教授却谦虚地说,这是教师的天职!
“正好是我的领域范围,学生来求教,说到底就是老师的一种本性,并不会考虑她究竟是不是我一直带着的学生。”周忠良谦称,给中学生当指导,在华东师大是很“正常”的事,许多老师都把它看作是分内事,从编写教材,到开设中学生科学营,与中学生还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以生科院为例,学院还有一支热心于科普(科学商店、博物馆)和中学生科技创新后备人才培养(青少年工作站)的队伍,都做了大量的工作,现在只是学生和家长把他俩说得太好了。
华师大生物学系主任杜震宇:感谢他们的坚持 让民众对大学老师保留敬意
当得知学院办公室收到两封感谢信时,华师大学生科院生物学系主任杜震宇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年头社会民众给大学老师的表扬信好像是件很稀罕事了。实际上,感谢信在校官方微博上转发后,也引来一片赞誉。
杜震宇坦言,现在的大学老师忙课题忙论文,又有多少人会在乎一个素味平生的中学生呢?又有多少人明知道不会带来什么好处而依然甘愿拿出时间来对中学生进行长期指导呢?
“当然,学校要发展,个人要发展,该冲的要冲,该拼的还要拼。但我们也不能忘却、不能无视大学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普通的社会民众,或许根本不懂nature science,但是他们一定会从内心敬佩那些对孩子有无私的爱、全心为孩子的成长付出心血的老师。而有这样老师的大学,一定是有极高社会声誉的大学。”杜震宇说道。
杜震宇说正是大家的坚持,让民众对我们大学老师还保留一份敬意。
《青年报》 日期:2013年7月16日 版次:A1 A5 作者:刘昕璐
链接:http://app.why.com.cn/epaper/qnb/html/2013-07/16/content_160254.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