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字典》收录4.7万个汉字,计算机字库已含7.5万个汉字,茫茫字海中哪些才是通用型、规范化的“活跃汉字”呢?昨天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传出消息:新编《通用规范汉字表》8105字,历经12年,修改90余稿,由海内外学者4000余人次加入研制、审查和修订,成为1986年国务院批准重新发布《简化字总表》后的又一重大汉字规范。
识字做“减法”
华东师大中文系教授、国家语委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基础教育课改语文课标组组长巢宗祺认为,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识字量的底线到底以多少汉字为宜,要划定一个范围和级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开始修订时,适逢《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初步完成,其中的“一级字表(常用字集)”3500字正好用于课程标准。另外,在这张《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常用字表》基础上再做“减法”,提炼出只含300个常用汉字的《识字、写字教学基本字表》。
巢宗祺认为,《通用规范汉字表》安排了学习汉字的顺序——先学哪些,后学哪些,尤其是“第一表”很适合作为对小学生进行识字写字教学评估的科学依据。
《通用规范汉字表》研制组组长王宁教授介绍,《通用规范汉字表》一、二级字表共6500字,比过去7000通用字少了500字。经多个语料库的测查,6500字对现代汉语语料的覆盖率,与过去相比,不但没有降低,在新闻、公文、科普等领域还略有提高。
姓名做“加法”
新字表并非“砍掉”大量“非常用字”,而是根据公众用字习惯,让汉字 “能上能下”。《字表》规定:在用于姓氏人名、地名、科技术语等特殊场合时,一些较常用的异体字就被视为规范字。这样的字在这次调整中涉及数十个。
如“喆”字,我国《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将其视为“哲”的异体字,但经调查发现:由于“喆”字的构形中包含两个“吉”,看起来比较吉祥,全国有数万人的姓名选用了这个字,所以新的《字表》将“喆”收入了第三级字表,并专门作姓名用字使用。
《通用规范汉字表》带有一份附表——《规范字与繁体字、异体字对照表》。北京师大文学院教授王立军介绍,《字表》和《对照表》根据现代社会的实际用字需要,将一些仍具有较大应用价值、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 “异体字”,恢复或部分恢复为规范字。如“氾”字,在《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中已被作为“泛”的异体字废除,但“氾”原本是一个姓氏用字,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字表》也将这类汉字以姓氏用字的身份,恢复到三级字表中。
字形微调被否
新字表制定前后共召开120余次大型学术会议、专题研讨会等,近40个主要用字单位提供资料并提意见建议,还分别向国家语委18个成员单位、有关高校和学术团体征求意见,共收到3141件意见和建议。
比如对字形微调就存在不同意见。不少汉字在一些笔画上的写法甚至印刷都不一致,给汉字学习、信息处理及更大使用范围内的汉字定形造成了困难。如“碧、墅”等绝大多数字的左上部件中,最后一笔的“横”都已变为“提”,而“琴、瑟、琵、琶”等极少数几个字的左上部件,末笔的“横”却并未变为“提”。
为此,《字表》征求意见稿曾对“琴”等44个汉字的字形作了微调,如将“琴”的第四笔也由“横”变“提”。但鉴于目前少数笔形调整未得到普遍认同,加之这一问题的彻底解决涉及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等多种常用印刷字体的字形标准,于是《字表》仍沿用现状。
《解放日报》 日期:2013年8月28日 版次:03 作者:徐瑞哲
链接:http://newspaper.jfdaily.com/jfrb/html/2013-08/28/content_10841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