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办于1981年的巴黎图书沙龙(又称巴黎书展)偏重公众参与,是欧洲主要书展之一。今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作为纪念活动的一部分,上海受邀成为书展的主宾市并派出了最强作家阵容参与本次盛会,王安忆、金宇澄等近20位上海和国内作家将带着各自的代表作参加书展。
从1988年起,巴黎书展每年都会邀请一个主宾国,2011年起设立主宾市。主宾国和主宾市的设立,让被选国和城市的文学格外受法国人重视,有力促进了版权交易和作品的翻译、推广。据了解,法国是中国作家作品在西方最重要的市场之一。相比英美读者对翻译作品的偏见,法国人乐意读翻译作品。尽管如此,中国作品在法国的出版量仍显得非常有限。作为主宾市,上海在今年的巴黎书展上拥有了一个非常漂亮的舞台,20万公众的参与,是上海作家提高国际知晓度的机会。
作为今年巴黎图书沙龙的主宾市,上海以“魅力上海,美丽中国”为主题,设置300平方米的特装展区,展出近800种、2000册精品图书,部分为法文版或英文版图书。据《文汇报》报道,我校外语学院院长袁筱一教授《文字·传奇》一书作为参展图书亮相3月21日至24日举行的第34届巴黎图书沙龙。

袁筱一是目前国内难得一见的集翻译、创作与学术研究于一身的多面手。她还身负一个传奇:大学时代的一篇法语小说《黄昏雨》获得法国青年作家奖的荣誉。
这本《文字·传奇》是经课堂讲义整理而成,内容关于9位法国作家。如果说这次带去的书中有一些面孔易引起法国人的共鸣,那这本书一定逃不掉。书中有被划入存在主义名下的萨特、波伏瓦和加缪,有在中国很红火的女作家杜拉斯(老太太今年4月即将度过100岁的生日)和萨冈,也有近来两次光临上海而为人所熟识的克莱齐奥,还有以“零度写作”闻名的罗兰·巴特,去世的罗布·格里耶,以及移民作家米兰·昆德拉。可以看出,虽大体上遵循了已为文学史所订立的标准,这种选择仍然是作者个人式的。在袁筱一看来,“读者的角度是平等的角度……是准备好出发和这些精心构建的文字彼此交缠、肌肤相亲的角度”,因而总要在小说世界里读到自己的梦想、等待和破碎。
这决定了《文字·传奇》是一本亲切的书,它在法兰西文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却没有权威的姿态;它是一杯午后的下午茶,讲讲故事,解解生活的乏味;它还像一个刚认识不久的朋友,愿意与你分享一些过往,但必定带着一点冷静的克制。
体察式阅读是本书的一处特色,这使得它带有浓厚的感悟色彩。它往往基于具体的文本、个案的分析,融入作者的生命体验,使得小说阅读真正实现了“小”说,而不是大家之论。
虽题为“法国现代经典作家与作品”,却很难在此书中找到对名家名说的海量引用——这常是此类书籍的惯用写法——相反,处处是“我”的视角,处处是偶然的情境,却透着生命的鲜活。这是女性的特质,也是一种文学观念使然。布鲁姆在其《西方正典》中说道,“西方经典的全部意义在于使人善用自己的孤独,这一孤独的最终形式是一个人和自己的死亡相遇”。这是终极的相遇,要你将自己的内心赤裸展开,进行一场赤手空拳的搏斗。
《文汇报》 日期:2014年3月22日 版次:6
链接:http://wenhui.news365.com.cn/ewenhui/whb/html/2014-03/22/content_43.htm